1. 方印煙
鄭州博物館文物藏品相當豐富,共收藏各類文物5萬余件。其中有距今四五十萬年前的古象等動物化石;有裴李崗、大河村、點軍臺等遺址出土的能代表一種文化類型的新石器時代生產(chǎn)、生活用具;有鄭州商城遺址出土的精美古樸的青銅器、玉器、原始瓷器等;有鄭州地區(qū)出土的各種紋樣的漢代畫像磚;有藝術(shù)價值頗高的魏、唐、宋石刻造像;有蘇軾草書《醉翁亭記》石刻;有絢麗多彩的瓷器、明清及近代名人書畫等珍貴文物1萬多種。
1.商代饕餮乳釘紋銅方鼎
該鼎高 81 厘米,口長 55 厘米,口寬 53 厘米,重 75 公斤,1982 年鄭州向陽回族食品廠青銅器窖藏坑出土。銅鼎口近正方形,平折沿,方唇,口沿上有圓拱形外槽式雙耳,兩耳略向外張,內(nèi)側(cè)素面,外側(cè)耳槽內(nèi)有一道圓拱形凸棱紋;斗形方腹,平底,下附四個圓柱形空足。腹部飾帶狀饕餮紋和乳釘紋,饕餮紋用寬線條構(gòu)成,目鼻凸起,類似浮雕;乳釘紋呈帶狀飾于鼎腹四隅和下腹部。鼎腹壁和底、足間有煙熏痕。饕餮乳釘紋銅方鼎的底部和腹壁表面附有一層煙炱,說明這件器物應(yīng)具有實用作用,可能作為炊煮器使用。該器造型厚重,體量巨大,頗具王者之氣,有較高的歷史和科學價值,極大地開闊了學術(shù)研究的視野。
2.商代獸面紋銅爵
鄭州商城遺址出土,高 18.5 厘米,侈口, 流長尾翹,口沿近流部立兩菌形柱;束腰,腰部側(cè)有一弓形鏊;平底,下承三錐形足,足尖微向外撇;腹部飾一一周寬線條的獸面紋,鑄作精美,紋飾流暢。此種造型和紋飾的銅爵是商代前期的標準風格。
3.仰韶文化白衣彩陶缽
鄭州白莊采集,高 21 厘米,口徑 25.5 厘米,缽敞口,束頸,溜肩,鼓腹,腹以下漸收斂,小平底。泥質(zhì)紅陶制成, 肩腹部彩繪裝飾圖案。裝飾圖案先施一層白色陶衣,然后用褐彩描繪出三組方連圖案, 圖案由圓、方、月牙等相互疊錯, 黑白對比強烈,極富有裝飾性和節(jié)律美。
4.唐代白釉雙龍瓷尊
高 51 厘米,口徑 11 厘米。盤口,卷沿,圓唇,細頸,深腹,腹上部較為豐滿,下部收束,平底。尊頸部飾瓦棱紋,在尊的口沿和肩部附有兩個對稱的龍首形耳,龍首伸向尊口之內(nèi)作飲水狀,妙趣橫生。通體施白釉,釉色潔凈,光亮潤澤。
5.徐悲鴻《雄獅圖軸》
紙本,設(shè)色,縱107.5、橫109.5厘米。繪一雄獅,矯健雄壯,毛發(fā)凌亂,雙目圓瞪,有傲然不屈之勢。該畫左上題五言詩一首:"凜凜百獸尊,目中無余子,劇知有長蛇,瑟瑟暗中伺,高行何所畏,浩然氣足恃。廿三年初冬了然仁弟存念悲鴻"。鈐方印兩枚,上為"悲鴻之印",下為"東海王孫",均白文;右下角鈐"吞吐大荒"方印。
6.明代沈周《深山策杖圖軸》
紙本墨筆,縱151厘米、橫38厘米。繪峰巒疊嶂,行云繚繞,樹木叢生,一扶杖老者跨溪過橋,漫步于深山溪畔之間。鈐"白石翁"白文方印。
2. 煙 紅方印
沒必要,除非教練明里暗里和你要。另外看本地風氣,別人都送教練拿了,你不送也不好看是不?要是教練不收,家長要是問起來,就說買了送了。我剛拿本沒多久,我學車的教練人隨和,給就要,不給人家也不要。教起來都一樣,不過我本身抽煙,練完車后沒事給教練一只,順便說說話套近乎。科二的時候給教練買了一盒紅方?。?0一盒),教練還說不要有下次了。然后科三就給教練幾盒泰山宏圖(我自己就抽這煙,11一盒)。最后科四拿本后,回駕??戳私叹殻⒂纸o了一盒泰山宏圖以示感謝。女同志沒吸煙的,也沒給,都一樣學車。沒有分別對待。倒是科二考完我們幾個人請教練吃了個飯。這事在于你自己和當?shù)厍闆r。
學車為了能快速拿本,教練能非常用心教,能送一盒就送一盒吧。送了教練會略用心教的。
我給的是情分,因為覺得教練教的不錯,人也好。我感激他教的好。給的我也心甘情愿。
另外教練也確實不錯,科一到科四我都是一把過的,科三最難,我在章丘考的,因為長清的考場7月份我預(yù)約都是失敗的,人太多,無奈選擇遠點的章丘考場。模擬場地的時候一把都沒及格,對于第二天的考試完全沒信心。崩潰了,當天晚上教練還打電話安慰說模擬車電腦判定嚴格,實際考試車非常寬松,讓我放心迎接第二天考試,肯定沒問題。第二天確實一把過了。
3. 方印煙好抽嗎
沒必要,除非教練明里暗里和你要。另外看本地風氣,別人都送教練拿了,你不送也不好看是不?要是教練不收,家長要是問起來,就說買了送了。我剛拿本沒多久,我學車的教練人隨和,給就要,不給人家也不要。教起來都一樣,不過我本身抽煙,練完車后沒事給教練一只,順便說說話套近乎??贫臅r候給教練買了一盒紅方?。?0一盒),教練還說不要有下次了。然后科三就給教練幾盒泰山宏圖(我自己就抽這煙,11一盒)。最后科四拿本后,回駕??戳私叹?,并又給了一盒泰山宏圖以示感謝。女同志沒吸煙的,也沒給,都一樣學車。沒有分別對待。倒是科二考完我們幾個人請教練吃了個飯。這事在于你自己和當?shù)厍闆r。
學車為了能快速拿本,教練能非常用心教,能送一盒就送一盒吧。送了教練會略用心教的。
我給的是情分,因為覺得教練教的不錯,人也好。我感激他教的好。給的我也心甘情愿。
另外教練也確實不錯,科一到科四我都是一把過的,科三最難,我在章丘考的,因為長清的考場7月份我預(yù)約都是失敗的,人太多,無奈選擇遠點的章丘考場。模擬場地的時候一把都沒及格,對于第二天的考試完全沒信心。崩潰了,當天晚上教練還打電話安慰說模擬車電腦判定嚴格,實際考試車非常寬松,讓我放心迎接第二天考試,肯定沒問題。第二天確實一把過了。
4. 方印煙多少錢一條
只是一個系列的標識。
就好比黃山香煙方印分為大方印與小方印一樣。
5. 黃山紅方印煙
徽州最早何時開始種植煙草、生產(chǎn)加工,現(xiàn)已難以考證。但已知的是,清代乾隆年間,徽州煙絲已成為朝廷貢品,被御封“紅方印”,“紀大煙袋”紀曉嵐更是贊譽為“嘗遍南北,無如徽之煙草”。
6. 方印煙盒往上打開多少錢
明中葉到清中葉,是徽州宗族對鄉(xiāng)村的統(tǒng)治不斷加強的時期。宗族通過修譜、建祠、祭祀、團拜活動,從思想上、組織上加強了統(tǒng)治,又通過制定族規(guī)家法,把族人的言行限制在宗族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族產(chǎn)的設(shè)置和迅速擴展,發(fā)展到后來,在鄉(xiāng)村經(jīng)濟中占絕對優(yōu)勢地位,形成“窮村鄉(xiāng),富祠堂”的局面,使族人從經(jīng)濟利害關(guān)系上與宗族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不得不俯首貼耳聽命于宗族的權(quán)威,而這種“聽命”,在很多情況下是心甘情愿的。
明中葉以后,徽州宗族對鄉(xiāng)村的統(tǒng)治逐步加強,到清前期,則達到其鼎盛時期。太平天國之后,宗族的統(tǒng)治有所削弱,但余威仍不可忽視。順治十三年,祁門六都善和里程氏宗族打算重修竇山公寢廟,由于經(jīng)費缺乏,欲從眾存族產(chǎn)的一千五百秤租中提出十分之二“眾貯公支”,遞年積攢,即可彌補修祠之不足。于是訂立了《眾立提輪谷重造竇山公寢廟并祠旁莊屋合文》。雖云“眾立”,但押約者并不是眾多族人,而是兩位家長,可見提取眾存產(chǎn)業(yè)租谷補作修祠費用一事,主要出自兩位家長的意志。合文中有“有敢徇私破公強梗拗眾者,即準不孝論,聲罪鳴官,仍依此文為準”的字句,可以看出,由于眾存族產(chǎn)族眾擁有分籍,即可分到經(jīng)濟實惠〔(4)〕,提走一部分,族眾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因此一些族眾會有不滿情緒,但如果不服從家長的意志,“強梗拗眾”,則會背上不孝的惡名,受到聲罪鳴官的懲罰〔(5)〕??梢娗迩捌?,宗族中族長、房長、家長的權(quán)力很大,可以自行決定宗族中的大小事務(wù),無人敢違拗反抗。嘉慶二年,休寧縣官府指令一都八圖王姓族長王敦裕等寫立甘結(jié)文書,證明本族人捐職從九品的王榮錫“身家清白,以及三代出身并無違礙等情?!薄玻?)〕官府需證明鄉(xiāng)民的身家是否清白,三代出身是否有違礙,不委托里甲出面調(diào)查辦理,而是指令族長和鄰居寫立證明文書,說明清代徽州的鄉(xiāng)村,很多事務(wù)主要是由宗族在把持,里甲的權(quán)力和作用有所削弱。宗族的權(quán)威,在很多情況下實際也得到官府的認可。乾隆年間,休寧縣宰靳宗著,初到休寧時詢問民間疾苦,了解到社倉的弊端,“胥役因得漁獵其間,甲戶賄脫,又及乙戶,流毒蔓延,四鄉(xiāng)為之不安?!苯谥床炱浔?,周咨士民,決定采取借用宗祠的力量管理社倉的措施:將管區(qū)內(nèi)的族姓祠堂列名,設(shè)立名*,凡祠堂充管三年,再輪別族宗祠充管,按名*的排列順序輪流管理。他并將此一措施“詳明上官,永為定例”。據(jù)說此方法實施的結(jié)果,“邑民便之”〔(7)〕。政府官員和當?shù)厥棵駥ψ陟艄芾磬l(xiāng)間事務(wù)的信任,遠遠超過對胥役等人的信任。宗族不僅控制了本族社會經(jīng)濟生活的方方面面,還插手如社倉之類的地方政府賑濟機構(gòu)的管理,深刻地反映了徽州宗族在清代對鄉(xiāng)村統(tǒng)治的有力有效。
一、宗族的統(tǒng)治滲透到鄉(xiāng)村生活的各個方面
徽州的宗族提倡“骨肉親情,同族為一家”,宗祠往往置有義倉義宅、使貧乏的族人不至餓死溝壑,也使族眾能安然渡過災(zāi)荒。如歙縣潭渡黃天壽,晚年“割田百余畝以贍族之貧者,故建義倉以為出入之所。且請于官,別立戶收稅,以為永久之計。有司上其事,撫臺錫扁嘉獎,鼓樂導送,以為里俗之勸?!币院笞迦怂芷湎裼诹x倉內(nèi),歲時祭祀〔(8)〕。嘉靖十年,歙縣鄭貴孫在鄭家埠頭上之左建鄭氏義宅,使族之貧者有了安身之處〔(9)〕。這樣的事例在徽州可以說不勝枚舉,宗族將他們作為族人的榜樣,在族譜上大書特書,地方官和縉紳士大夫在修地方志時,也對此大加褒獎,一些動人的事例在當?shù)厥来鱾髦?。明初,婺源理田李氏宗族有三兄弟,歐鵠溪驛卒死亡,長兄被懷疑是兇手,官府要捉拿他,長兄逃走了。兩個弟弟挺身而出,赴官衙為哥哥洗清罪名,官府對他們施以酷刑,二人百刑備嘗,被關(guān)押了四年。幸虧新上任的縣宰李公成,疑心此案有誤,重新提審他們,老二李士昌說:“兄逃我長,我當其辜?!崩先钍空颜f:“幫助長兄逃走的是我,我愿以身代?!迸每h官不知如何是好。正在想方設(shè)法為他們平反冤案時,恰遇大赦,縣官放他們出獄,并賜與孝友的匾額使其榮歸,以褒獎他們的崇高品德〔(10)〕。不僅一家之中互相友愛關(guān)心,一族之中,一人有難,眾親援手。潘氏篁洲公任仙居令時,因逋賦被罷官,上司仍嚴令追繳。潘氏兄弟紛紛典衣質(zhì)產(chǎn),并力集資,代為完繳,使篁洲公免于追呼〔(11)〕,體現(xiàn)了族人之間憂樂相共、有無相濟、相扶相顧、相恤相助的融融親情??滴跄觊g,徽州張姓戶丁張得育離開家鄉(xiāng)到外地買地造屋,二十年后,因在外地生活艱難,又回到家鄉(xiāng)。張姓宗族為此商議,認為“當思一脈流傳,各全孝義,和睦為上”,因此訂立了,張得育可以住進原先的房子,管理舊時的產(chǎn)業(yè)〔(12)〕。人們在外經(jīng)營失敗后,回到家鄉(xiāng)仍受到宗族的歡迎,得到原先的財產(chǎn)和權(quán)力,確實體現(xiàn)了宗族社會中族誼的溫暖。這種族誼,增強了宗族內(nèi)部的凝聚力,使族人自覺自愿擁護宗族,這恐怕也是宗族能長期存在的魅力之所在。這種傳統(tǒng),使中國的下層社會充滿了濃郁的人情味。然而,當族人之間的互助成為一種必須履行的責任和義務(wù)時,也不能不看到其不利的一面。明清徽商崛起,當某人在外經(jīng)商成功時,親族人等蜂擁而至,或到他那里找點事做,或依賴他養(yǎng)活,史籍中不乏“賴以全活者數(shù)千指”、“賴以舉火者何啻數(shù)十上百”的記載。如明代徽商方大經(jīng),經(jīng)商致富后,他的三叔父經(jīng)商破產(chǎn),方大經(jīng)解囊資助。二叔父落魄,他資助以本錢,二叔父又再次破產(chǎn),他再次資給,多次資助毫無怨言倦色。親族之中,很多人依靠向他借貸本錢去經(jīng)商,有些人根本不還本錢,甚至有累借數(shù)百金而不還者,他毫不放在心上。依賴他而生活的親戚,僅母族方面就有數(shù)十上百人〔(13)〕。他的友愛互助行為,固然被作為“義舉”、“善行”而載錄于族譜等史籍中,但也不能不令人產(chǎn)生憂思,一個商人剛剛發(fā)財,馬上有上百的親族人奔來依賴他生活,無形中使某些族人產(chǎn)生依賴他人的思想,不肯自立,喪失了進取心,也勢必造成商人的沉重負擔。如果形成風氣于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是不利的。
為了團結(jié)控制族人,宗族還插足民間的宗教活動。雍正年間,徽州胡氏宗族在修葺家廟之事告竣后,又認為“祠右古剎為一村香火,如雄殿山門將岌岌乎不可支,”修葺古剎之事刻不容緩。于是鳩工庀材,用兩年的時間將古剎修葺一新。又感到應(yīng)在其中供一長明燈,使香煙不絕于寶殿,鐘鼓嘹亮于梵宇。為能留住僧人,使佛燈長明,胡氏宗族建立了佛會,佛會會員“每名輸租二秤,遞年照時交銀,積販置田”。三年后,就置買了田租達十余〔石〕的田地,每年輪派二人管理田租收支等事〔(14)〕。反映了宗族積極掌握民間宗教活動的情況。宋元以來,徽州一些世家巨族流行修建寺庵道觀,委托僧道人等代為祭祀祖先的風氣。如唐宗室后裔、婺源嚴田李氏宋元時建立九觀十三寺祭祀祖先,世承香火,奉祀不懈。其中僅“思顯庵”就設(shè)置廟產(chǎn)三百余畝,兩房火佃供僧管解〔(15)〕。祁門十一都盤溪吳氏,于宋代修建“永禧庵”,設(shè)置廟產(chǎn)百畝,以供僧人梵修日用。僧人刻吳氏五二公像,設(shè)神主牌位,歲時有祭祀之儀,朝暮有香燈之敬〔(16)〕。這些寺庵道觀實質(zhì)上成了變相的宗族家廟?;罩菝髑鍟r關(guān)于大族之間爭奪寺庵的案例記載,說明某些寺庵確實是由宗族掌握的。大族之所以要爭奪寺廟,一方面,它是宗族地位和權(quán)勢顯赫的標記,是祭祀祖先的場所。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廟產(chǎn)的豐厚。
宗族對傳宗接代、繼承宗祀十分重視,為保證宗族源流清白,決不允許非本宗族之人承繼族人為后。規(guī)定早殤之子或無子之族人,應(yīng)在侄輩中立嗣過繼一人以接奉香煙,只有已立有嗣子,才能保持應(yīng)繼承的祖產(chǎn)份額。在立嗣過繼時,往往事先要與宗族商議。寫立的承繼文約,一般也有宗族人等押約。在有可能發(fā)生爭執(zhí)的情況下,宗族要出面加以干涉。明代,黃氏宗族黃瓊顯老人育有五子,他在生前親自將家產(chǎn)裁搭鬮分給五個兒子。他去世后,五個兒子各管各業(yè)。萬歷年間,第五子去世,沒有孫子繼宗,“理合議立繼祀”。長房的孫子嘉瓚、次房的孫子嘉瑞均年長于他們的五叔,“理不該繼”,但由于當時五兒媳的堅持,因而以長房孫輩嘉瓚過繼給五房。不久,五房孀媳改嫁,長房大孫子又去世,長房僅剩嘉瓚一個孫子,已過繼給五房,因此長房又成為“故絕戶”,“嘉瓚不能絕親父祭祀而續(xù)五房香煙,而五房也不能因嘉瓚歸宗而乏祀無依”,出現(xiàn)承繼矛盾后,正當親族內(nèi)還未商議出個結(jié)果時,二房之子嘉瑞突然遞呈到縣,縣主祝爺公斷說:“嘉瓚繼(五房),不獨年長于繼父,而自絕以他人之絕,天理人心何在?”批示族長、保約黃燮、黃潭等商議個合適的解決辦法立即回報縣主。族長等人商議結(jié)果,讓嘉瓚歸宗,“以三房以恩次子嘉璘承祀(五房)”??h主予以批準。嘉璘“思念父祖一脈,不忍相殘”,因而“繼義而不繼利”。也就是名義上過繼,奉祀五房香火,但并不繼承五房財產(chǎn),將五房財產(chǎn)“義與四房均分”。于是在族長等人的主持下,將五房的田土、山塘、房屋、佃仆等作四股均分〔(19)〕。當繼承出現(xiàn)矛盾爭執(zhí)時,是二房的嘉瑞挑起訟端。族長等人在息訟勸諭過程中,主要是在做財產(chǎn)的重新劃分工作。從訂立的看,五房被其他四房瓜分的產(chǎn)業(yè)頗豐,有六十八號田地、山、園、塘、伙佃莊屋等,還有三房仆人??梢?,嘉瑞明里提出過繼不適當?shù)膯栴},挑起訟端,實際上是對五房豐厚的財產(chǎn)虎視眈眈。在眾親族如狼似虎的環(huán)視下,被推舉出的過繼人嘉璘“思念父祖一脈,不忍相殘”,說明隱伏著“相殘”的危機,他自動放棄五房的財產(chǎn),實在是不如此就不得安生的無奈。這里,因為立嗣分產(chǎn)是宗族內(nèi)的事務(wù),因而縣主批示族長等人去商議解決??芍f歷時,當立嗣過繼發(fā)生爭執(zhí)時,不經(jīng)宗族就不能真正解決問題。道光二年,黃浩科夫婦六旬無子,族中房侄灌愿過繼給老人做兒子。于是向宗族提出申請,并與母親、伯叔、兄弟等親屬商議,最后訂立,可灌過繼并承接黃浩科夫婦的各項產(chǎn)業(yè)財物,同時為老夫婦,承擔百年后的拜掃祭祀等事,也要承擔老人各項門戶差役錢糧等事。所立文約中說,灌將過繼之事“向族并身親母、伯叔、兄弟、又兼友鄰親眷”商議,把宗族擺在第一位。文約后有幾位族老作中的押約簽名〔(20)〕。道光五年,黃泰晨因年老無子,托憑親族商議,將弟弟的二兒子過繼過來為嗣子。在寫立的上,也有宗族中的四人押約簽名〔(21)〕??梢娫谶^繼立嗣問題上,宗族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徽州風習,父親在世時分析家產(chǎn),一般由父親主持鬮分即可。但如果出現(xiàn)特殊情況,不是按照傳統(tǒng)均分慣例的話,有時不經(jīng)宗族認可,分產(chǎn)合同就難以成立和持續(xù)有效,因而當出現(xiàn)不均分產(chǎn)業(yè)時,往往要請族長、房長等出面押約簽字,才能使分產(chǎn)合同真正有效。萬歷四十六年,祁門十五都奇峰鄭氏宗族鄭三元老人,生有四子,前三子均已為他們婚配多年,只有四子年幼尚未成婚。老人已六十七歲,患有重病,身無余積,擔憂四兒子將來娶婦艱難,因此托憑族長鄭懋官等為中見證人,寫立分產(chǎn)合同,將“住后山場并在山杉松各樣雜木花利及山骨,盡數(shù)津貼”小兒子,“以為娶親之資”。又將另一處山場鬮分與其他三個兒子,要他們“各憑埋石疆界管業(yè),無許侵犯混爭”。如不聽,則按“不孝論罪”〔(22)〕。因為不是平均分產(chǎn),所以特請族長出面作中,押約簽字,使分產(chǎn)能被承認有效??梢娫诜治黾耶a(chǎn)的事情上,宗族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徽州各大宗族對教育都十分重視,希望族中不斷培養(yǎng)出舉人、進士?;罩菝髑骞沤ㄗ≌鸟R頭墻上,大多筑一個形似方印的東西,據(jù)說是因為徽商雖然很有錢,但仍認為只有做官才是最高理想,只有走科名之路才能光大本族,保持家族的聲望財勢經(jīng)久不衰。黟縣宏村的古楹聯(lián)有:“萬世家風惟孝悌,百年世業(yè)在讀書”。許多宗規(guī)家訓鞭策族人通過躋身官場,“大吾門,亢吾族”,維護張大本族的社會地位。各宗族都拿出部分族產(chǎn)為子弟讀書趕考提供學費盤纏。休寧茗洲吳氏的中說:“族內(nèi)子弟有器宇不凡、資稟聰慧而無力從師者,當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之膏火?!薄玻?3)〕后岸柯氏《族訓》中有:“獎勵科貢諸生,有花紅銀兩等事?!薄玻?4)〕歙縣潭渡黃氏《家訓》中說:“子姓十五以上,資質(zhì)穎敏、苦志讀書者,眾加獎勸,量佐其筆札膏火之費。另設(shè)義學以教宗黨貧乏子弟?!边€說:“廣儲書籍于濟美祠中黃山樓上以惠宗族?!薄玻?5)〕潭渡黃氏德庵府君祠的祠規(guī)還規(guī)定:“俟本祠錢糧充足之時,生童赴試應(yīng)酌給卷貲;孝廉會試,應(yīng)酌給路費;登科、登甲、入庠、入監(jiān)及援例授職者,應(yīng)給發(fā)花紅,照例輸貲。倘再有余,應(yīng)于中開支修脯,敦請明師開設(shè)蒙學,教育各堂無力讀書子弟?!薄玻?6)〕婺源芳溪潘氏在修建宗祠后,“諸廢并興,聚書千家,擇善而教,弦歌之聲不弛晝夜。”〔(27)〕徽州地區(qū)在明嘉靖萬歷時,“十戶之村,無廢誦讀”〔(28)〕。到清代,“遠山深谷,居民之處,莫不有學有師。”〔(29)〕明清徽州文化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曾居全國之冠??滴鯐r,全府有社學562所,書院54所,至于義塾、家塾、蒙館不可勝計〔(30)〕。據(jù)《紫陽書院志》的統(tǒng)計,從明洪武四年至清光緒三十年,歙縣籍士人鄉(xiāng)試中舉人者計1552人;春闈中進士者計525人〔(31)〕。如“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尚書”、“同胞翰林”,傳為一時美談?;罩菀恍┳谧暹€建立了文會,一方面祭祀文昌帝君,祈求他保佑族中子弟科舉中式者連綿不斷。另一方面,借文會的形式聚集一筆資金,以提供族中子弟的學費和赴考盤纏??滴跄觊g,歙縣張姓宗族認為,本族“自大三公以來沿及昭代,人文蒸蒸蔚起,瓜瓞綿綿不替。雖曰祖宗之功德使然,但也有文昌帝君的施恩與佑蔭。今叔侄兄弟推誠輸資共成勝會,逢二月三日文昌帝君誕辰,共祭文昌帝君?!睍M除建會始初的樂輸之外,以后會友得子、入泮、補廩、歲科考、鄉(xiāng)試會試中式者、出仕者均需交納不等喜銀或俸金。會費除用于祭祀文昌帝君外,會友的會文活動可以支取,會友應(yīng)試盤纏也由此支出,“以為鼓舞人才之意。”〔(32)〕雍正十三年,徽州汪姓汪本立公秩下汪士禮等人商議,將承祖田租碓業(yè),共計租七十余秤,用于建立文會之資,“以啟秩下有志讀書者?!狈哺翱h考者給卷資銀一錢;赴府考者給盤費銀四錢;赴院考者給盤費銀六錢。余下田租按照進院考人均收,以為燈油之資。未進院者不得混爭,否則,準不孝論罪。此外,“入泮者公出費用。”〔(33)〕有些宗族在祭祀文昌帝君的文昌閣旁,設(shè)一龕,供奉族中大力捐資文會者的神位〔(34)〕。
明隆慶前后,在全國大力推行鄉(xiāng)約,徽州地區(qū)很多宗族借機建立宗族性的鄉(xiāng)約,所立鄉(xiāng)約規(guī)條與族規(guī)家法合二為一,從而使宗族控制了鄉(xiāng)里教化機構(gòu)〔(35)〕。
徽人生活中的娶婦、嫁女、誕子、做壽、蓋房、喬遷、喪葬等等大事,可以說都離不開宗族。宗族要求族人婚配看門第、辨良賤。歙縣潭渡黃氏《家訓》中說:“婚姻乃人道之本,必須良賤有辨,慎選禮儀不愆溫良醇厚有家法者。不可貪財慕色,妄偶濫配,聘娶優(yōu)伶臧獲之女為妻。違者,不許廟見。”〔(36)〕婺源嚴田李氏宗族也規(guī)定:“婚女不計良賤者,”在宗族修訂族譜時,要“泯其名號、行等、卒葬,示黜之以垂戒也?!薄玻?7)〕舉行婚禮三天后,新人要到宗祠拜宗認祖,行所謂婦人“廟見禮”。新娘要給親族中的長輩叩拜請安,明確尊稱,須合乎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封建禮教清規(guī)。親族長輩則對新人“各授以家庭規(guī)矩,囑其謹守勿失?!薄玻?8)〕娶婦嫁女往往要使用寬敞的宗祠大廳以行禮宴客,須給宗祠交納公堂銀〔(39)〕。此外新娶者還要向宗祠交銀若干作為新娶輸貲銀。誕子者也要交納輸貲銀〔(40)〕。一些宗祠還備有娶親用的轎、燈、團衫等等,供娶親者使用,只須交納少許稅金。族人娶親行嫁,可使用宗祠的佃仆充作樂人和轎夫〔(41)〕。徽州的一些宗族還規(guī)定:“族人大壽,身五十歲起,宗祠首人要備果酒恭賀。族人監(jiān)造大廈、喬遷、葬祖等,首人亦要備果酒恭賀。”〔(42)〕徽州地區(qū),嫡庶之分極嚴,很多族規(guī)中都規(guī)定,決不允許“尊庶為嫡、躋妾為妻?!泵鞔糇幽尽耙阅纲v不得附其祖父墓,悲憤莫知所為?!薄玻?3)〕庶母死后不僅不能附葬祖父墓旁,而且“神主均不得入祠享祀?!薄玻?4)〕宗族通過插手族人娶婦、嫁女、誕子、蓋房、喬遷、喪葬等事務(wù),來增強族人的宗族觀念、貫徹親疏有別、尊卑有序的封建禮教清規(guī)。
中國的農(nóng)村是以一家一戶小農(nóng)經(jīng)濟為基礎(chǔ)的,在鄉(xiāng)村修橋、修路、修筑水利設(shè)施等項工程上,依靠一家一戶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須組織動員全村甚至數(shù)村人的力量。明清徽州地區(qū)的宗族,正是承擔起了這種組織者的責任。歙縣潭渡黃氏宗族的《家訓》中說:“村前村后橋圯路傾急當倡眾捐修,以便行旅?!薄玻?5)〕嘉慶年間,歙縣十六都豐樂水芝河一段的雷[原字土加曷],附近有三個村莊。由于雷[原字土加曷]與胡姓一塊地內(nèi)的舊圍墻相鄰,每逢三個村莊的人“挑[原字土加曷]做工”,對雷[原字土加曷]進行修整,難免有“損動畔腳”的事,“胡姓慮墻頹卸”,每每引起口舌。為免“村鄰結(jié)怨”,臨河值司管[原字土加曷]人程景賢“邀同三村管[原字土加曷]商議”,認為“息事為貴”。于是憑各村族長、保長等作中,出面清理公查。結(jié)果看明舊圍墻離雷[原字土加曷]中間尚隔有路。遂訂立合同,規(guī)定以后“不論何分何祠支裔,值司開挑,不復再生事端?!焙贤暮炑?,除值司管[原字土加曷]人員排名在前外,每一村均是族長排名在前,保長排名在后〔(46)〕。中國人在合同文約上的簽押排名是有嚴格順序的,列前者表示身份地位尊貴,在合同執(zhí)行過程中能起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在解決水利設(shè)施的糾紛等事務(wù)中,宗族的權(quán)威和作用實際上要大于保甲。水利設(shè)施的修筑和養(yǎng)護,也主要由宗族來負責組織協(xié)調(diào)等工作。
二、家法大于國法
明代中葉,徽州婺源縣有個居鄉(xiāng)的富人,將其從兄毆打致死。他用重金賄賂官府,從而逃脫了刑法的懲治。當時居住樸溪有一位做過江西布政使司右參政的潘公,正好致仕鄉(xiāng)居,聞聽此事,義憤填膺,毅然率眾向官府請愿,要求懲辦兇手,殺人者抵命〔(47)〕。毆打從兄致死,嚴重踐踏了宗族倡導的“孝悌”、“骨肉親親”的精神,如果發(fā)生在明末清代,則先由宗族內(nèi)給予嚴厲懲罰,甚至可能沉塘或令其自盡。但這里沒有看出宗族有何反應(yīng),只是致仕居鄉(xiāng)的官僚率鄉(xiāng)人請愿,要求官府懲辦。說明明中葉時,牽涉鄉(xiāng)村司法事務(wù),主要由官府主持審判仲裁。
明中葉以后,隨著宗族權(quán)勢的日益加強,某些宗族組織逐漸控制了鄉(xiāng)村的司法仲裁權(quán),形成“家法大于國法”的局面?;罩葑谧宕蠖家?guī)定,當族內(nèi)發(fā)生糾紛爭執(zhí)等事時,由宗族族長、房長等主持的審判,是解決爭執(zhí)的首要必經(jīng)程序。族人不許不經(jīng)宗族,徑自向官府投訴,也不許自行解決,要一聽宗族裁判。歙縣南屏葉氏“祖訓家風”中規(guī)定:“族內(nèi)偶有爭端,必先憑勸諭處理,毋得遽興詞訟。”并自豪地說:“前此我族無一人入公門者歷有年?!逯惺渴晕枧豆P、出入公門為恥,非公事不見官長?;蛘Z及呈詞訟事則忸怩不寧,誠恐開罪宗祖,有忝家風?!薄玻?8)〕祁門縣二十都文堂陳氏“家法”中也有:“各戶或有爭競事故,先須投明本戶約正付理論。如不聽,然后具投眾約正副秉公和釋。不得輒訟公庭,傷和破家。若有恃其才力,強梗不遵理處者,本戶長轉(zhuǎn)呈究治?!薄玻?9)〕文堂陳氏建立的鄉(xiāng)約,屬宗族性的鄉(xiāng)約,因而鄉(xiāng)約規(guī)條與族規(guī)家法合二而一。如果宗族內(nèi)有人發(fā)生糾紛爭執(zhí),先要向本戶所屬門、房系統(tǒng)建立的鄉(xiāng)約負責人——約正、約付報告,由他們仲裁處理。如果解決不了問題,再投訴到全族系統(tǒng)建立的鄉(xiāng)約負責人——眾約正、眾約付那里,由他們作出仲裁??梢姞可娴洁l(xiāng)里族人間的糾紛爭執(zhí),主要由宗族加以處理解決。當出現(xiàn)“強梗不遵理處者”,宗族無法解決時,才允許投官,而且要由戶長(家長)出面,一般情況下不許自行投官。巨族大家以“無字紙入官府”、“無一人入公門”而自豪。這種不勞官府而自治的作法,有防止族人打官司而破家的隱憂?;罩萦芯渌渍Z:“氣死不打官司?!睔v來官府視百姓訴訟為“金穴”,趁機大撈昧心錢。清初休寧縣令廖滕煃⑦在談到他之前的縣令時說:“皆以詞訟為生涯,計詞訟一年可得暮金(賄金)萬有余兩。”休寧“大約民風尚氣好訟,訟必求勝,必不惜錢由來?;掠谄涞卣哳悾≠Y詞訟以自肥,”視詞訟為“金穴,任意干沒。兩造之下,只視錢之多少,不分理之長短。鍛煉深文,高下其手,受其害者憤氣填膺,無從控訴?!苯?jīng)常是因為打官司,富家巨室的資產(chǎn)“頃刻銷落殆盡”。致使“百姓視縣堂如虎口”〔(50)〕。另一方面,也有宗族權(quán)勢擴大后,力圖控制壟斷鄉(xiāng)間訴訟的意圖。凡涉及到宗法倫理、尊卑名分和破壞宗族內(nèi)部秩序的“不法行為”,族規(guī)之罰往往超出國法之罰。崇禎年間,徽州胡姓宗族族丁胡五元、胡連生,一貫從事小本走販,蹤跡不定。后因詹三陽被人偷去財物,懷疑是他二人所為,官府差捕快捉拿他們,他們在被遞解的路上,用小利賄賂公差脫放逃回。清明時節(jié),族人齊集拜掃祖塋,有人將此事告訴了大家,宗族要將他二人捉拿送官,他倆連夜逃走。于是宗族連名歃血,眾立文書,約定:“如有見者并知信者,即報眾捕捉送理,家口遵祖舊規(guī)趕逐出村,庶免敗壞門風,枉法連累。如有知信見者不報,亦趕逐出村,不許在族壞法?!薄玻?1)〕小偷小摸之事,在官府看來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重案,因而公差才膽敢賣放。但在宗族看來,則認為“敗壞門風,”“枉法連累”,不可容忍。不僅動員全族人捉拿違法族人,而且還要株連他們的家屬,將他們趕逐出村。宗族的懲罰確實遠超過國法的懲治。清代徽州柯氏“族訓”中規(guī)定:族內(nèi)若有忤逆父母長輩、奸淫、盜竊等,“往往勒令自盡”〔(52)〕。明末祁門文堂陳氏“家法”中也說,族中若有盜賊或素行不端,可令其“即時自盡,免玷宗聲”〔(53)〕。小偷小摸等便要處死,家法懲治的嚴厲確實達到了極點,宗族對違法族人不僅擁有審判仲裁權(quán),而且也擁有生殺大權(quán)。歙縣潭渡黃氏,明隆慶年間,族人黃德渙持刀殺父,被族長及諸門長知道,將其“縋之將軍潭”,然后將其罪行呈報縣里。到清初,又有族人“以亂倫故為族從縛而沉之于水”。清初歙縣稠墅汪氏宗族族人某“有奸情事為眾人雙獲,于奸所遂聚薪活焚之。”此事被官府聞知,追究主謀者的刑事責任,也僅僅是使其“破家乃己”〔(54)〕。國家為了維護法律的尊嚴,不準許宗族繞過國法,自行懲治和處死族人。但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宗族的處罰是秘密執(zhí)行的,族人守口如瓶,官府難以察覺。即使聞知一二,但面對的是整個宗族,審理追究起來都極為棘手。因而在國家需利用宗族加強地方管理時期,官府對宗族的一些無視國法的家法,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tài)度。當國家與宗族有矛盾,政府采取打擊削弱宗族勢力政策時期,對于宗族的一些法外之法的舉動,則采取堅決追究、毫不留情的態(tài)度。筆者在徽州祁門六都考察時,當?shù)剞r(nóng)民告訴我,村后有座山,五個小山包聯(lián)在一起,形狀象老虎的爪子,當?shù)胤Q為“五爪山”,此山象征明初程氏竇山公的五個做了大官的兒子,因而是風水山,山上的一草一木都不能動。清末有人在山上砍了一棵小樹,被族長知道,命人將他捆起來,鞭打致死。當問到歷史上宗族內(nèi)有沒有沉塘之事時,當?shù)厝苏f:“沉塘的事是有的,不過不會寫在族譜或其他什么書上?!蔽覇柣罩菀恍├先耍骸皬那叭藗兣虏慌伦謇希ㄗ彘L)?”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說:“當然怕啦!族老權(quán)力很大,他要你死,你就不能活;他要你活,你也不能死。在我們這里是家法大于國法。”封建時代的鄉(xiāng)村,普通農(nóng)民離官府很遠,而宗族則時時刻刻都在眼前,因此農(nóng)民只知有族規(guī)家法,不知有國法。此外,在族人的心目中,族長除了是宗族領(lǐng)袖外,也是祖宗的代言人,在族人看來,遵守祖宗遺規(guī)、服從族長的管教,聽命于家法的懲處,乃天經(jīng)地義之事,從情理上就不容違抗。因此,不管官府怎樣追究,在徽州的鄉(xiāng)村依然是家法大于國法。
7. 方印煙多少錢一包
我認為紅方印可以通過對比的方式辨別真?zhèn)?。因為通過對比各項細節(jié)?;究梢员鎰e它的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