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四大古城是哪四大古城
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四大古城到底是哪四大古城呢?一起來看看吧!
00:00 / 02:1270% 快捷鍵說明 空格: 播放 / 暫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單次快進5秒 ←: 單次快退5秒按住此處可拖拽 不再出現(xiàn) 可在播放器設置中重新打開小窗播放快捷鍵說明
{0}
2,四大古城是哪四個
中國的四大古城是指安徽黃山的徽州古城、四川閬中的閬中古城、山西平遙的平遙古城和云南麗江的麗江古城。徽州古城,又名歙縣古城,古稱新安郡。徽州古城是中國三大地方學派之一的"徽學"發(fā)祥地,被譽為"東南鄒魯、禮儀之邦"。四大古城是哪四個閬中古城,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千年古縣,中國春節(jié)文化之鄉(xiāng)。閬中古城有張飛廟、永安寺、五龍廟、滕王閣等多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平遙古城被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市之一。麗江古城,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麗江古城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的成就,是中國民居中具有鮮明特色和風格的類型之一。
{1}
3,中國四大古城是那四個
中國四大古城是指安徽徽州古城、四川閬中古城、山西平遙古城、云南麗江古城。這四個古城都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是燦爛的漢族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分別代表了地域的特色和一定歷史時期的風貌,具有鮮明的特色。對研究漢族建筑,歷史,人口,風俗,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些古城充分體現(xiàn)了漢族傳統(tǒng)建筑風格和規(guī)劃思想。是顯示漢族歷史文化特色的標志性古城。擴展資料:1、閬中古城,是春節(jié)文化的發(fā)源地,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1986年國務院公布閬中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1年撤縣建市,是四川省直轄市(由南充市代管);1992年國務院批準為對外開放城市;2001年被授予國家級生態(tài)示范市,2004年被評為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2、麗江古城,又名“大研古鎮(zhèn)”,坐落在云南省麗江市大研鎮(zhèn),地理坐標為東經100°14′ ,北緯26°52′。海拔2400余米。是一座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和文化燦爛的名城,也是中國罕見的保存相當完好的少數(shù)民族古鎮(zhèn)。3、平遙古城,位于山西中部平遙縣內,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重慶安居、安徽歙縣并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縣城之一。4、徽州古城坐落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縣城徽城鎮(zhèn)中心,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內有許國石坊、許國相府、南譙樓、陽和門等府城街巷,還有江南都江堰漁梁古壩,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漁梁街等,是展示和體現(xiàn)徽州文化的重要實物建筑,集中體現(xiàn)了明清時期的漢族文化特色。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四大古城
{2}
4,四大古城是哪四個城市
一、四大古城是哪四個城市 四大古城分別是云南麗江古城、山西平遙古城、安徽徽州古城、四川閬中古城。 二、拓展:麗江古城形成歷史 據(jù)漾西木家橋發(fā)現(xiàn)的“麗江人”頭骨化石,證明早在10~5萬年就有人類祖先在麗江古城附近壩子活動。據(jù)《元史?地理志》通安州條記載:“通安州,仆懈蠻所居,其后麼些蠻葉古年奪而有之?!比~古年把當時較大部落政權濮懈蠻所居的“三賧”(麗江壩)奪而有之后,就先安居在白沙崖腳村,在白沙統(tǒng)領納西族。隨著小農經濟的發(fā)展,產生了集市白沙街等。今之麗江壩被葉古年奪而有之,是在唐朝武德年間,即公元618~626年間,我們從唐貞元十年(794)南詔大破吐蕃于鐵橋城后曾遷移約萬戶麼些到昆明滇池周圍地區(qū)及滇中祿豐一帶這一大事件可以推之,古城周圍有麼些居住應在南梁陳或隋末之際,即約在公元6世紀530~599年就有納西族先民逐步聚居在今麗江古城及周邊了。納西先民與濮懈蠻逐步相互融合,繁衍生息,隨水而居,先在今古城玉河原自然形成的中河兩邊逐步有了半農半牧村寨,隨著生產的發(fā)展,人口的增加,村落的增多,逐步有了定期不定期的集市,約在唐代中葉有了大研古城的雛型。 元世祖中統(tǒng)四年(1263),忽必烈將茶罕章管民官之職改授居麗江壩的麼些酋長阿良,因有蒙古軍的撐腰,阿良趁機統(tǒng)一了納西族各部,結束了“酋寨星列,不相統(tǒng)攝”的局面,并在納西族地區(qū)產生了土司土官制度的雛形。古城及周邊相對聚居的人口增多。元至元十四年(1277),朝廷將“三賧”改稱“通安州”,治所仍在今之義尚文林村一帶。到了明洪武十五年(1382),任元朝通安州知州、麗江宣撫司副使的阿得歸附明朝,阿得被皇帝賜“木”姓,并在古城設麗江軍民府。木得在今之獅子山東麓大興土木,建麗江軍民府衙,在府前開辟了“知市”即新街,府前街市稱“知市”是與“白沙街”的舊而言。其時政治即經濟中心也隨之轉移至古城。與此同時開挖了繞府城的西河,隨即就先后有了沿西河而建的房屋和街道路橋及府城市(四方街市)等。 清代雍正元年(1723)麗江“改土歸流”,首任流官知府楊馝到任后,于雍正三年在古城東北面金虹山麓建流官的麗江府衙署(今五一街文治巷72號,古管局辦公地),并環(huán)官府建筑群修筑了城墻。城墻修筑完后,因西門、北門居民生活及飲用之水要到中河里取,多有不便,知府號令居民從玉河開挖一條支流到流官府城。東河形成后,沿河兩邊就逐步有了隨水而居的居民,并逐步以流官府衙為中心修筑街道路橋。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設麗江縣,縣署設在南門內原流官通判署內(即今之大研中心完小及黃山幼兒園址,今之麗江市第一中學為當時的南教場)。到了咸同年間,因戰(zhàn)火,麗江古城曾遭嚴重破壞。咸豐十年九月(1860),流官府署被回民起義軍馬錫晉部拆毀,府署遷至玉皇閣(光義街,原木府舊址)。同治九年(1870)5月,云南提督楊玉科攻占麗江,時麗知縣胡邦杰來就任時,因戰(zhàn)火“見郡中盡是敗瓦頹垣,滿目瘡痍,百姓正忙于修葺破屋”。而縣署、府署也被戰(zhàn)火燒毀,致使一邑之災,無處棲身,府衙、縣衙都只有借用民宅權且辦公。到了光緒元年(1875)陳位南任知縣時,借用民房為衙署,覺得不便,就倡捐在原址修復縣署。到光緒五年(1879),席葆真任麗江縣知縣時“見縣署土木經始,所有官廨、吏房,尚未修復完,乃積資繼續(xù)興建”。光緒六年落成。光緒十三年,(1887),被毀的流官府衙也在知府黃金銜任內募款后在原址重建。同時,在光緒34個年頭里被咸同年間戰(zhàn)火毀壞的民居也陸續(xù)重修。到了民國中后期,隨著商業(yè)的繁榮,麗江古城到處大興土木,一些較富有的大商戶所建新房屋均有二三處,且都為十分考究的豪宅大院(如今成了麗江古城的重點民居保護對象)。這一時期古城內未鋪筑石板路的街巷都鋪筑完善了,形成今之完整的麗江古城的布局規(guī)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