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川芎能否單味泡酒一斤酒用多少
你好, 這是可以單獨泡酒的, 一斤酒泡50克左右,
2,川芎酒怎么做
材料當歸六兩(洗,去蘆,薄切,焙干,秤)、川芎四兩(洗),白酒適量。做法將上二味研為粗末,每服取二錢,用水一小盞,煎令泣泣欲干,再倒入白酒一大盞,只煎一沸,去渣,溫服,口噤則灌之,如人行五、七里再進,不過二、三服便生。
3,一斤白酒放多少克川穹合適
1斤=500克=500毫升 如果要泡藥酒的話,一斤白酒的一半即可,也就是大約200到300克田七。
4,仙茅杜仲泡十斤酒該放多少
仙茅,杜仲泡酒的話,還可加點人參,枸杞,冰糖等搭配泡酒,也可以加其它材料一起按配方泡酒,例如配方:杜仲50克,五加皮50克,地骨皮50克,牛膝50克,川芎50克,羌活50克,薏苡仁50克,甘草50克,海桐皮100克,生地黃500克
,谷養(yǎng)康,無添加,泡酒用酒2.5L制法:將以上材料切碎裝布袋,放入瓶中,加入白酒浸泡 密封7天并且,泡酒要用土陶壇或者玻璃器皿,禁用塑料和金屬器皿泡酒,塑料、金屬裝酒會因為酒的腐蝕作用,逸出有害物質。而且玻璃、陶瓷就不會產生上述情況,白酒,度數在55°到60°之間為妥~
5,當歸和川芎泡酒的量各是多少
每斤酒加入當歸35克、川芎15克。
那要看是在什么藥店中購買的了.
6,川芎酒川芎酒的做法川芎酒怎么做
川芎酒 所需材料川芎30克白芷30克人參30克天門冬30克柏子仁30克磁石30克石膏30克蒲公英30克白頭翁30克羚羊角20克細辛20克山藥20克甘草20克防風40克白酒1000毫升川芎酒的制作方法上藥研粗末,袋盛,入白酒中漫泡,7日后取用。川芎酒的功效與作用1散寒止痛川芎、白芷、細辛、防風有散風解表、散寒止痛作用。2養(yǎng)心安神人參、山藥、甘草能補中益氣,健脾養(yǎng)胃;天門冬、柏子仁、磁石能滋陰潛陽,養(yǎng)心安神。3清熱瀉火石膏、蒲公英、白頭翁、羚羊角有清熱瀉火、除煩之功。4川芎酒以上藥材與酒合用,共奏祛風活絡、平肝明目之功。
7,藥酒泡制方法咨詢
1.藥材是不會相克,但就是一個量的問題,人參和鹿茸 桂圓應該少一些2.如果只有2500克的白酒,藥材用量太多了,一般來說是500克白酒配50克的藥材3、可以,差不多兩次吧4、高血壓 糖尿病 心臟病還有肝臟不好的人也要慎用
8,為什么要在當歸熟地川芎白芍中加入適量的酒什么酒量要多
樓上錯了在煎藥的時候加入酒是在古代就相當普遍的針對的主要就是熟地由于熟地的滋膩性質太過所以要加入酒這樣的行氣之品避免生濕損傷脾胃在煎藥初加入白酒大概是水的五分之一之后把酒氣散發(fā)出去就行了,酒陽熱過度,所以要散酒氣黃酒加量
加酒是為了讓中藥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出來白酒比較好加入量一般浸沒藥材就可以了。
增加藥效 活血 一般白酒 5克左右 適量就行再看看別人怎么說的。
增加藥效 活血 一般白酒 5克左右 適量就行
9,治療腰腿痛的幾種藥酒偏方
腰腿痛是以腰部和腿部疼痛為主要證狀的傷科病證 。主要包括現代醫(yī)學的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椎管狹窄癥等。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指出該病與腎虛、風邪入侵有密切關系。腰腿痛多因扭閃外傷、慢性勞損及感受風寒濕邪所致 以腰部和腿部疼痛為主要證狀的傷科病證 。 主要包括現代醫(yī)學的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椎管狹窄癥等。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指出該病與腎虛、風邪入侵有密切關系。腰腿痛多因扭閃外傷、慢性勞損及感受風寒濕邪所致。 《漢書· 食貨志》上說:“酒,為百藥之長”。酒本身就是一種藥,祖國醫(yī)學認為酒性溫、味辛而苦甘,具有溫通血脈、開瘀散滯,宣散藥力,溫脾暖胃,祛散風寒,振奮陽氣,消除疲勞的作用。自古以來,酒和藥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醫(yī)的繁體字“醫(yī)”本身就含有酒字,治病也是古人釀酒的目的之一。 《黃帝內經》中有“醪酒”治療“經脈不通,病生不仁”的記載。酒可以直接當藥,治療關節(jié)酸痛、腿腳軟弱、行動不利、肢寒體冷、肚腹冷痛等癥,起到舒經通絡、溫陽散寒的作用。 下面是一個藥酒偏方 1、組方:由當歸、血竭、全蝎、烏梅、制川烏、制草烏、肉桂、鹿角膠、川牛膝、杜仲、小茴香、甘草、生姜、紅糖、冰糖等、純糧食酒(純內蒙“歸流河”高粱酒)1500毫升組成。 2、制法:將以上中藥按一定比例共研粗末同糖、姜泡入酒中,3天翻一次(用力搖動容器3-5下即可),共浸泡10天即可應用,這些藥為一劑,兩劑為一療程。 3、服用方法:每次15-20毫升,每日三次,飯后服用,服二劑藥為一療程。 主治病癥 : 腰部和腿部的單側或雙側疼痛或腰痛或腿痛(尤其以腰和腿同時疼痛效果為最好)。不包括病理性的如腫瘤、結核所引起的腰腿疼痛疾病。 本方的絕妙之處在于川烏、草烏與烏梅的合理配合(三者必須按照一定的比例配伍方能出現最佳的治療效果,這是李大夫多年實踐的結果),川烏、草烏溫通經脈止痛、祛風除濕,妙在配合烏梅使機酸與生物堿結合成鹽,易溶于水,提高溫通經脈止痛祛風除濕之效(必須按照比例)。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對于一些有急性損傷的病人,他們需要通過制動、冷敷來控制出血和滲出,減輕腫脹、疼痛,這時如外用、內服藥酒都會加大損傷,不利于日后的恢復。所以,急性期患者都不適用藥酒。
獨活30克,當歸30克,制杜仲30克,川芎30克,熟地黃30克,丹參30克
泡十斤酒
10,川芎可以同白酒一起吞腹嗎
川芎可以同白酒一起吞腹。酒,素有"百藥之長"之稱,將強身健體的中藥與酒"溶"于一體的藥酒,不僅配制方便、藥性穩(wěn)定、安全有效,而且因為酒精是一種良好的半極性有機溶劑,中藥的各種有效成分都易溶于其中,藥借酒力、酒助藥勢而充分發(fā)揮其效力,提高療效。川芎酒主料:川芎30克 ,白芷30克 ,人參30克 ,天門冬30克,柏子仁30克 ,磁石30克, 石膏30克,蒲公英30克,白頭翁 30克,羚羊角20克,細辛 20克,山藥20克, 甘草20克,防風40克,輔料:白酒1000毫升川芎酒的制作過程將上述藥物搗碎,裝入潔凈的紗布袋中,扎緊袋口,放入密閉容器中,再加入白酒,浸漬7日,去藥渣,靜置一日,取上清液。食用方法:口服。每日2次,每次10-20毫升。食療功效:祛風活絡、平肝明目。適宜人群:適用于頭風頭重、頸項強、眩暈耳鳴等禁忌人群:無明顯禁忌,少兒不宜飲用。川芎酒的功效與作用:1、散寒止痛。川芎、白芷、細辛、防風具有散風解表、散寒止痛作用。2、養(yǎng)心安神。人參、山藥、甘草能補中益氣,健脾養(yǎng)胃;天門冬、柏子仁、磁石能滋陰潛陽,養(yǎng)心安神。3、清熱瀉火。石膏、蒲公英、白頭翁、羚羊角有清熱瀉火、除煩之功。4、川芎酒。以上藥材與酒合用,共奏祛風活絡、平肝明目之功。川芎酒的營養(yǎng)價值:1、酒性味辛、甘,性溫。具有和血通脈,祛寒壯神,宣導藥勢之功效。2、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心經,氣香升散。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難產,胞衣不下,產后惡露腹痛,腫塊,心胸脅疼痛,跌打損傷腫痛,頭痛眩暈目暗,風寒濕痹 ,肢體麻木,癰疽瘡瘍。內服:煎湯,1~2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宜忌人群:在飲食及人群方面,風寒頭痛、風熱頭痛、偏頭痛、血管神經性頭痛等病癥患者適宜食用。但是,高血壓性頭痛、腦腫瘤頭痛、肝火頭痛等患者以及陰虛火旺者不宜食用。3、白芷性味辛,溫。 入肺、髀、胃經。具有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燥濕止帶之功效。 用于頭痛、牙痛、鼻淵、腸風痔漏、赤白帶下、癰疽瘡瘍、皮膚瘙癢。4、人參性味:味甘、 微苦,性溫、平。歸脾、肺經、心經。補氣,固脫,生津,安神,益智。5、天門冬性寒,味甘,微苦。具有養(yǎng)陰清熱,潤肺滋腎的功效。用于治陰虛發(fā)熱、咳嗽吐血、肺癰、咽喉腫痛、消渴、便秘等病癥。6、柏子仁性平味甘。具養(yǎng)心安神、潤腸通便之功效。治驚悸、失眠、遺精、盜汗、便秘等癥。常食有健美作用。7、磁石性味辛咸,平,無毒。歸腎經,肝經,肺經。具有平肝潛陽;安神鎮(zhèn)驚;聰耳明目;納氣平喘之功效。主治眩暈,目花,耳聾,耳鳴,驚悸,失眠,腎虛喘逆。8、石膏性味 辛甘,寒。入胃經、肺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收斂生?。ㄓ渺咽啵┲π?。 主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除邪鬼,產褥金 瘡。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結氣,解肌發(fā)汗,止消渴煩逆,腹脹暴氣,喘息咽熱,亦可做浴湯。治傷寒頭疼如裂。和蔥煎茶,去頭疼。治天行狂熱,頭風旋,下乳,揩齒益齒。除胃熱肺熱,散陰邪,緩脾益氣。止陽明經頭疼,發(fā)熱惡寒,日哺潮熱,大渴引飲,中暑潮熱,牙疼。9、蒲公英性味甘,微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主治上呼吸道感染,眼結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高血糖,乳癰腫痛,胃炎,痢疾,肝炎,膽襄炎,急性闌尾炎,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癰癤疔瘡,咽炎,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癘,疔毒瘡腫,急性結膜炎,感冒發(fā)熱,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尿路感染。10、白頭翁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功效,常用于熱毒血痢,陰癢帶下。11、羚羊角性味味咸;性寒。具有平肝熄風,清熱鎮(zhèn)驚,解毒之功效。治熱病神昏痙默,譫語發(fā)狂;頭痛眩暈,驚癇搐搦,目赤翳膜。12、細辛性味辛,溫。入肺、腎經。具有祛風,散寒,行水,開竅之功效。主治風冷頭痛,鼻淵,齒痛,痰飲咳逆,風濕痹痛。13、甘草性味甘潤平和,歸肺經。具有補脾益氣,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緩解止痛,緩和藥性之功效。主治:用于脾胃虛弱,氣短乏力,心悸怔忡,咳嗽痰少,熱毒瘡瘍,藥食中毒,脘腹急痛,四肢攣痛。14、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膀胱、肺、脾經。具有 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止癢之功效。主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jié)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破傷風;風疹瘙癢;瘡瘍初起。用于感冒頭痛,風濕痹痛,風疹瘙癢,破傷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