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穎水流芳是什么意思
廣東大溪一支陳氏家譜字派(部分)
德、光、華、紹、有、爾,振、澠、自、世、緒、雄、圖,常、傳、海、國、流、芳、遠,聲、去、南、天、達、上、都。
廣東大埔莒村嶺下追報堂一支陳氏家譜字派(部分)
宗、之、樂、而、奶,尚、志、式、成、書。根、深、源、遠,桂、馥、蘭、芳,國、家、禎、干,奕、世、榮、昌。
廣東大埔義門一支陳氏家譜字派(部分)
大、伯、爾、宗,資、岳、而、仍,尚、志、式、成,根、深、源、遠,桂、馥、蘭、香,竹、苞、松、茂,奕、世、榮、昌。
廣東大埔桃源一支陳氏家譜字派(部分)
以、和、為、貴,惟、孝、克、友,尚、志、立、名,謙、光、顯、揚,勉、學、進、修,守、典、尊、賢,敦、本、重、裕,啟、瑞、育、英,成、德、達、材,欲、慶、濟、昌。
廣東大埔西門墩一支陳氏家譜字派(部分)
天、地、元、黃,宇、宙、洪、荒,日、月、加、大,以、汝、學、章,克、承、祖、傳,允、又、乃、武,蘭、桂、聯(lián)、芳,朝、廷、國、典,志、應、君、賢。
廣東大埔雍睦堂一支陳氏家譜字派(部分)
宛、丘、開、基、遠,戶、牖、世、澤、昌,山、陽、武、功、盛,潁、川、德、譽、暘,長、城、悅、秀、麗,龍、興、發(fā)、其、祥,金、陵、繼、正、統(tǒng),玉、葉、布、萬、方,宜、都、肇、封、建,儀、代、育、賢、良,仙、游、仁、者、壽,匡、廬、隱、士、康,九、江、長、樂、里,義、門、千、載、芳,兩、唐、宋、嘉、佑,三、朝、聚、同、堂,欽、命、啟、家、業(yè),得、居、汀、寧、
莊,石、壁、衍、宗、派,廣、福、慶、流、光。
廣東潮州一支陳氏家譜字派(部分)
仕、應、天、選、大、班,良、秦、經(jīng)、國、帝,地、由、義、舉、仁,明、正、科、開、選,精、忠、上、致、君,澤、化、傳、永、遠,本、端、定、家、興,孝、友、紹、克、緒,經(jīng)、書、啟、嗣、賢。
廣東一支陳氏家譜字派(部分)
善、和、日、畿、泰,興、朝、茂、成、章,君、恩、恒、寵、錫,咨、汝、益、禧、昌。文、學、達、騰、政,經(jīng)、典、紹、邦、令,祖、德、詒、謀、遠,開、來、萬、世、盛。
廣東一支陳氏家譜字派(部分)
卓、樹、惟、敏,祖、德、揚、芳,賢、能、嵩、起,奕、世、其、昌、家、傳、禮、義,華、國、文、章,承、先、啟、廣,名、顯、朝、堂。
沐教一支陳氏家譜字派(部分)
正、肇、芝、及、元,榮、熙、茂、盛、彰,君、恩、成、寵、錫,嗣、爾、一、枝、昌。
廣東大埔甜竹裕慶堂一支陳氏家譜字派(部分)
元、允、兆、九、己,于、朝、茂、盛、彰,君、恩、成、寵、錫,嗣、爾、一、枝、昌。
廣東新會城一支陳氏家譜字派(部分)
沖泮派子孫班派:籍、鳳、毓、嘉、秀,和、敬、發(fā)、賢、良;文、明、應、顯、達,歷、世、永、傳、揚。大、德、名、兼、壽,家、邦、耀、遠、光;廣、南、星、喜、聚,育、俊、兆、其、昌。
水南派子孫班派:圣、文、萬、世、昌,應、朝、瑞、國、祥;德、業(yè)、光、前、遠,遵、法、永、延、長。仁、厚、承、恩、澤,書、香、啟、俊、良;邦、家、常、有、耀,博、學、自、名、揚。
國、卓、世、隆,修、齊、為、先,忠、信、道、德,理、學、名、賢,英、俊、儒、雅,豪、杰、榮、遷,尊、師、孔、孟,柱、石、流、傳。
祖、德、賜、光、裕,明、延、擢、茂、良;學、宜、宗、孔、孟,華、國、以、文、章。星、朗、聚、群、賢,堂、高、恒、自、耀;鳳、鳴、昌、奕、嗣,源、遠、乃、邇、長。
先、德、開、基,永、尊、崇、大、典;象、賢、纘、瑞,用、光、啟、佑、鴻、猷。
貽、謀、燕、翼,崇、德、象、賢;健、順、中、正,光、華、濟、美。實、學、勉、修、齊,允、守、祖、宗、彝、憲;英、才、宏、啟、迪,蔚、為、家、國、禎、祥。
廣東惠州一支陳氏家譜字派(部分)
行第:厚、永、貞、祥、千,益、彌、超、繼、承,紹、澄、清、芳、偉。榮、華、富、貴、昌,忠、誠、恒、孝、悌,仁、義、禮、智、信。
名行:祖、兆、懨、端、彥,天、開、伯、子、康,懷、恩、諧、孟、仲。守、成、
2. 穎水流芳是什么陳
A 1. 暗送秋波 2. 暗香襲人 B 1. 貝齒 2. 般般入畫 3. 百般難描 4. 百年難遇 5. 薄粉敷面 6. 白璧無暇 7. 班姬續(xù)史之姿,謝庭詠雪之態(tài) 8. 步履輕盈,珊珊作響 9. 鬢云欲度香腮雪 10. 不施粉黛而顏色如朝霞映雪 11. 半妝美人 12. 閉月羞花 13. 冰肌瑩徹 14. 冰肌玉膚,滑膩似酥 15. 細潤如脂,粉光若膩 16. 巴東有巫山,窈窕神女顏 17. 鬢云亂灑,酥胸半掩(美人睡態(tài)) C 1. 楚楚衣衫 2. 豆蔻華年 3. 春半桃花 4. 色藝雙全 5. 出水芙蓉 6. 楚楚動人 7. 端麗冠絕 8. 春光外泄 9. 沉魚落雁 10. 方桃譬李 11. 粉白黛綠 12. 豐容靚飾 13. 豐神冶麗 14. 風風韻韻 15. 風髻霧鬢 16. 風流蘊藉 17. 浮翠流丹 18. 點額壽陽 19. 丹鉛其面 20. 點染曲眉 21. 吹簫引鳳 22. 唇紅齒白 23. 淡掃蛾眉 24. 清喉嬌囀 25. 淡雅脫俗 25. 齒如含(齊、編)貝 27. 長眉連娟,微睇綿藐 28. 燦如春華,皎如秋月 29. 黛眉開嬌橫遠岫,綠鬢淳濃染春煙 30. 長顰減翠,瘦綠消紅(美人病之態(tài)) 31. 燈前目,被底足,帳中音 32. 東山窈窕娘,幽夢惱襄王 33. 長安水邊多麗人 34. 唇色朱櫻一點 35. 澄妝影于歌扇,散衣香于舞風,拭珠瀝于羅袂,傳金翠杯于素手 D 1. 淡雅脫俗 2. 丹唇列素齒,翠彩發(fā)蛾眉 3. 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 E 1. 婀娜小蠻 2. 娥娥理紅妝,纖纖抬素手 F 1. 豐姿綽約 2. 粉藻其姿 3. 豐姿盡展 4. 翻紫搖紅 5. 風嬌水媚 6. 芳情惜花踏月 7. 粉腮紅潤,秀眸惺忪 8. 芳菲嫵媚 9. 風情萬種 10. 粉膩酥融嬌欲滴 11. 風吹仙袂飄飄舉 12. 豐盈窈窕 13. 芳香襲人 14. 傅粉施朱 15. 芳馨滿體 16. 豐標不凡 17. 豐姿冶麗 18. 豐容靚飾 19. 風流爾雅 20. 風鬟霧鬢 21. 芙蓉出水 22. 粉妝玉琢 23. 粉白黛綠 24. 芳馨滿體 G 1. 國色天香 2. 光艷逼人 3. 顧盼生輝,撩人心懷 4. 紺發(fā)濃于沐 5. 隔戶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 6. 瑰姿艷逸 7. 紺黛羞春華 H 1. 花枝招展 2. 畫中嬌 3. 皓如凝脂 4. 花顏月貌 5. 含嬌細語 6. 懷恨阿嬌 7. 白巾翠袖 8. 含情凝睇 9. 海棠標韻 10. 含嬌倚榻 11. 皓齒星眸 12. 紅粉青蛾 13. 紅袖添香 14. 花遮柳掩 15. 紅華曼理 16. 環(huán)肥燕瘦 17. 回顧千萬,一笑千金 18. 花鈿委地無人收,方是真飾緣 19. 好風南來,輕搖紈扇 20. 恒斂千金笑,長垂雙玉啼 21. 回眸一笑,百媚叢生 22. 回身舉步,恰似柳搖花笑潤初妍 J 1. 皎皎潔婦 2. 金瓚玉珥 3. 金蓮鳳頭 4. 嬌音縈縈 5. 金屋藏嬌 6. 絳唇映日 7. 金屋藏嬌 8. 嬌嫩豐盈 9. 靜如處女 10. 絕色難求 11. 芥芳漚郁 12. 金釵十二 13. 姣麗蠱媚 14. 絕色蓋世 15. 金枝玉葉 16. 皎若秋月 17. 肩若削成,腰若約素 18. 嬌鶯初囀(聲),微風振簫(音) 19. 手如柔荑,顏如舜華 20. 肌若凝脂,氣若幽蘭 21. 腮暈潮紅,羞娥凝綠 22. 鏡中貌,月下影,隔簾形,睡初醒 23. 絕代(色、世)佳人 24. 佳麗 25. 經(jīng)珠不動凝兩眉,鉛華銷盡見天真 26. 肌理細膩骨肉勻 27. 酒微醺,妝半卸 28. 嬌小玲瓏 29. 金針倒拈,繡屏斜倚(美人懶之態(tài)) 30. 絕一代之麗 K 1. 空谷幽蘭 2. 款步姍姍 3. 開顏發(fā)艷 L 1. 羅袖初單 2. 羅綺文秀 3. 眉若遠山 4. 眉似新月 5. 媚態(tài)如風 6. 明眸善睞 6. 明媚妖嬈 7. 寥若晨星 8. 凌波玉足 9. 麗雪紅妝 10. 柳眉如煙 11. 耀如春華 12. 蓮花仙子 13. 柔美飄逸 14. 麗女盛飾 15. 綠葉醉桃 16. 蘭心蕙性 17. 六朝粉黛 18. 蘭熏桂馥 19. 朗目疏眉 20. 流風之回雪,輕云之蔽日 21. 麗質(zhì)仙娥生月殿 22. 兩頰笑渦霞光蕩漾 23. 流光溢彩 , 紫氣東來 24. 懶起畫蛾眉,花面相交映 25. 弱水三千,靚女如云 26. 羅帷綺箔脂粉香 27. 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 28. 梨花帶雨,蟬露秋枝(美人泣之態(tài)) 29. 樓中少女弄瑤瑟,一曲未終坐長嘆 30. 淚痕尚尤在,笑靨自然開 M 1. 名嬡美姝 2. 眉目如畫 3. 面賽芙蓉 4. 朦朧惺忪 5. 明眸皓齒 6. 貌似天仙 7. 明艷端莊 8. 貌婉心嫻 9. 眸含秋水 10. 眉目傳情 11. 美不勝收 12. 名花傾國兩相歡 13. 美人才調(diào)信縱橫,非將此骨眉公卿 14. 美人在時花滿堂,至今三載聞余香 15. 眉將柳而爭綠,面共桃而競紅 16. 面(美) 如冠玉 17. 美人葺居,沉香亭北,百花檻欄,自是天葩故里 18. 美人在時花滿堂,至今三載留余香 19. —肌妙膚,弱骨纖形 N 1. 濃淡適中,修短合度 2. 裊裊娜娜 3. 濃桃艷李 4. 弄粉調(diào)朱 5. 女中丈夫 6. 濃妝艷裹 P 1. 鋪紅疊翠 2.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3. 翩若輕云出岫 4. 潘鬢沈腰 5. 普天壤其無儷,曠千載而特生 Q 1. 傾國傾城 2. 全露天真 3. 纖指拈棋 4. 千嬌百媚 5. 纖纖玉手 6. 瓊姿花貌 7. 清脆圓滑 8. 螓首蛾眉 9. 俏麗俊逸 10. 瓊林玉樹 11. 清眸流盼 12. 秋水伊人 13. 輕云出岫 14. 秋娘渡(度)與秦娘橋(嬌) 15. 群芳難逐,天香國艷 16. 奇服曠世,骨像應圖 17. 千朝回盼,萬載流芳 18. 裙拖八幅湘江水 19. 情多累美人 R 1. 柔弱無骨 2. 柔心弱骨 3. 如花似玉 4. 弱柳扶風 5. 柔情綽態(tài) 6. 柔橈輕曼,嫵媚纖弱 7. 如短如長,弗濃弗細 8. 人面桃花,情致兩饒 S 1. 手可生花 2. 盛服濃妝 3. 盛顏仙姿 4. 稍染腥紅 5. 素服花下 6. 素齒朱唇 7. 雙目澄澈 8. 掃眉才女 9. 雙瞳剪水 10. 韶顏雅容 11. 淑麗韶好 12. 水月觀音 13. 淑逸閑華 14. 色藝無雙 15. 守身如玉 16. 神清骨秀 17. 淑女才情 18. 身輕如燕 19.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20. 雙鬢隔香紅 21. 鳳釵頭上風 22. 雙珥照夜,煜煜垂暉 23. 盈盈十五,娟娟二八 T 1. 天生麗質(zhì) 2. 桃花玉面 3. 亭亭玉立 4. 桃羞李讓 5. 桃腮杏面 6.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7.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 8. 天女散花 9. 天香(姿)國色 10. 踏五色祥云,捧燦爛花枝 11.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12. 態(tài)濃意遠淑且真 W 1. 微施粉澤 2. 宛丘淑媛 3. 舞盡霓裳 4. 巫女洛神 5. 溫柔之至 6. 舞態(tài)生風 7. 溫婉柔順 8. 溫雅含蓄 9. 微暈紅潮一線,拂向桃腮紅 10. 委委佗佗美也,皆佳麗美艷之貌 11. 霧里看花,水中望望月,云邊探竹 12. 為含金柳,為芳蘭芷,為雨前茶 13. 腕白肌紅,細圓無節(jié) 14. 婉轉(zhuǎn)雙蛾遠山色 X 1. 小巧玲瓏 2. 杏眼明仁 3. 湘紋飄逸 4. 笑比褒姒 5. 星眸微嗔 6. 香艷奪目 7. 斜抱云和 8. 嫻靜端莊 9. 修眉聯(lián)娟 10. 修耳隆鼻 11. 秀外慧中 12. 修項秀頸 13. 雪膚花貌 14. 秀色可餐 15. 香草美人 16. 香肌玉體 17. 香閨秀閣 18. 香嬌玉嫩 19. 香消玉殞 20. 杏面桃腮 21. 仙姿玉色 22. 相攜踏青,繡履遺香 23. 西川紫姑(傳說中的美女胭脂神) 24. 小窗凝坐獨幽情 25. 繡幕芙蓉一笑開,斜偎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26. 新月如佳人,瀲瀲初弄月 27. 香簟爽眠,幽韻撩人 28. 秀靨艷比花嬌 29. 攜佳人兮步遲遲 30.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31. 琪花瑤草自是風流 32. 小白長紅越女腮 Y 1. 艷若桃李 2. 圓潤如玉 3. 尤物移人 4. 葉底藏花 5. 艷妝華服 6. 顏如渥丹 7. 玉女品簫 8. 燕語鶯啼 9. 音似念奴 10. 櫻口樊素 11. 玉體迎風 12. 一顰一笑 13. 銀甲繡鳳 14. 窈窕淑女 15. 倚欄待月 16. 嫣然巧笑 17. 云髻峨峨 18. 鶯慚燕妒 19. 妍姿俏麗 20. 雍容雅步 21. 艷冶柔媚 22. 優(yōu)雅閑適 23. 嚶然有聲 24. 玉體香肌 25. 英姿颯爽 26. 月里嫦娥 27. 艷美絕倫 28. 雍容華貴 29. 宜笑遺光 30. 顏煒含榮 31. 掩映生姿 32. 穎之藻儀 33. 盈盈惺惺 34. 玉面淡拂 35. 艷美絕俗 36. 艷美無敵 37. 窈窕無雙 38. 艷絕一時 39. 玉瓚螺髻 40. 一串驪珠 41. 一貌傾城 42. 夭桃濃李 43. 月眉星眼 44. 月貌花容 45. 玉軟花柔 46. 玉骨冰肌 47. 儀靜體閑 48. 艷色絕世 49. 艷如桃李 50. 妍姿妖艷 51. 映日荷花別樣紅 52. 燕支多美女,走馬輕風雪 53. 冶容多姿鬢,芳香已盈路 54. 仰撫云鬢,俯弄芳菲 55. 一顧傾人城,顧傾人國 56.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 57. 儀態(tài)萬千(方) 58. 倚欄游徑釋閑情 59. 云鬢花顏金步搖 60. 玉顏艷春紅 61. 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鐺 62. 腰肢裊娜似弱柳 63. 藥欄花榭生妙齡 64. 顏如玉,氣如蘭 65. 仰撫云髻,俯弄芳榮 66. 靨鋪七巧笑 Z 1. 增嬌盈媚 2. 灼灼其華 3. 醉顏微酡 4. 珠圓玉潤 5. 姿色天然 6. 脂粉污顏色 7. 珠圍翠繞 8. 珠紗遮面 9. 占盡風流 10. 紫芝眉宇 11. 珠圓玉潤 12. 折纖腰以微步,呈皓腕于輕紗 13. 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 14. 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15. 朱唇榴齒,的礫燦練 16. 擢纖纖之素手,雪皓腕而露形
3. 潁水流芳是什么意思
潮汕吳姓,雖史籍曾記載漢代末年揭陽人吳碭,舉孝廉,為安成長。但古揭陽地域?qū)拸V,含漳浦,接龍川,縣治也不知所在,吳碭定居何處?是否有后代流布潮汕?均無所稽考。據(jù)現(xiàn)有資料,潮汕吳姓都是唐末以后從福建遷入的。而吳姓入閩,也始于唐末泰伯的62世。先期入閩的吳姓有二支,一支自河南光州固始縣遷人,另一支由四川轉(zhuǎn)徙江西撫州與南豐之后移入。這二支入閩的吳姓子孫,都有遷徙潮汕的,成為潮汕各地吳姓的始祖,而最早入潮的,則是潮汕吳姓各宗系的共同開基祖。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閩的是泰伯62世孫工部屯田員外郎吳祭及其兄弟堂從吳蔭、吳發(fā)、吳興、吳瑞(吉州秘書)、吳良(后為莆田知縣)、吳斌(常州刺史)與其家族一行30余人。入閩時間是唐光啟元年(885年)。當時北方戰(zhàn)亂,京師板蕩,而朝廷賦稅繁重,民不聊生,盜賊四起,治安混亂。吳祭家族為避亂而與固始縣佐王潮及其弟王審知(后為閩王)結(jié)伴入閩。吳祭一行人入閩之后,兄弟堂從各居一地,其中分居晉江的吳蔭次子吳駒,最早入潮,吳祭的>3世孫吳定、吳本、吳守則于宋代遷居潮汕。
先期入閩而后播遷潮汕的另一支是吳宣宗系。吳宣是泰伯的71世孫,娶后蜀王孟知祥的女兒為妻而成為駙馬,但他不滿孟知祥稱王,不圖顯貴榮華,帶三個兒子逃離四川至江西,其孫吳宥 考中進士后遷至福建寧化縣,成為吳姓第二支入閩的開基始祖。吳宥的長子吳坎一及次子吳坤二,都有子孫遷居潮仙,成為潮汕吳姓另一宗支的始祖。
由閩入潮的最早一支:吳駒宗系
吳駒是泉郡晉江吳蔭的次子,唐咸通十三年(872)舉明經(jīng),登進士第,授承事郎。唐光啟三年(887)任潮陽令。在任期間,吳駒察民情,重農(nóng)桑,興教化,勤政愛民,卓有政績。因樂于潮陽風土人情,遂創(chuàng)臚溪定居,成為潮陽吳姓開基始祖,百世不遷之宗。吳氏宗書《歷世系書》詩曰:“潮陽系出晉江公,作邑唐時來此中,肇創(chuàng)蘆溪為鼻祖,本支百世不遷宗?!?/p>
吳駒入潮創(chuàng)鄉(xiāng)已有1100多年,下傳35世,廣布粵東潮秈住各縣。據(jù)《朝陽姓氏叢談》載,該市吳姓人口共117416人,散布國內(nèi)各地的29100人,旅居港澳及世界各地約81700人。(編者按:據(jù)統(tǒng)計,至2004年底,潮汕吳姓人口約60萬人)。吳駒子孫蕃衍昌熾,遵祖訓,繼祖德,勵志進取,多有建樹,關(guān)心民漠,流芳于后。如3世吳綦為唐天佑進士,京都任大司寇,封左中大夫。四世吳昱,任宋大理評事;吳昱任刑部侍郎。8世吳說中進士后歷官吏部尚書,天章閣侍制直學士,進上輕騎都尉勛奉朝請大夫。11世吳應辰中進士后隨文天祥勤王抗元,與兩位胞弟傾盡家產(chǎn)助餉,招募丁壯御敵。文天祥于海家豐五坡嶺被執(zhí),吳應辰兄弟三人同時戰(zhàn)死。后又遭抄家滅族,毀鄉(xiāng)破寨。吳駒宗系遭受扼難之后至明朝才迅速復興。
吳駒裔孫還有一批造福鄉(xiāng)邦,艱苦卓絕忘我奮斗的優(yōu)秀人物,如19世吳冬松放棄功名苦心經(jīng)營20多年,傾盡家資開渠引水,使該鄉(xiāng)6000多畝望天田變?yōu)橐荒耆炝继?,吳冬松因而被后世尊為“開溝祖”。當今,他們發(fā)揚祖輩開拓進取的精神,締造了名聞遐邇的全國農(nóng)村第一教育村“臚溪教育村”,為培育后一代盡心竭力,創(chuàng)造更輝煌的未來。
由閩入朝第二支:吳祭裔孫
吳姓由閩入潮播遷較廣、人數(shù)較多的另一支是吳祭裔孫。吳祭由河南入閩后居福建莆田縣錢坡,其子嗣入潮始于12世孫、泰伯74世吳鵬霄之后。吳鵬霄有3子,長子吳定遷居潮洲大吳,次子吳本遷居揭東縣曲溪,三子吳守遷居潮州楓溪。他們都是南宋時公元1237年為避亂同時來潮的。
吳定48歲時帶18歲的兒子吳見入潮后擇居當時的海陽縣源湖里鳳書隴,開創(chuàng)基業(yè),為大吳始祖。吳見有3子,長吳居住原地,次吳泗分創(chuàng)院上村(后稱銀湖),為銀湖始祖。三吳江分創(chuàng)上莆都龍吉美村,為龍吉美始祖。吳定宗支先后創(chuàng)揭西陳厝寮,揭陽湖浮嶺、塔頭、頂埔、京溪園、蘇厝巷、下片園、劉厝寨等,該宗支700多年來傳世27代,清道光后族人陸續(xù)出洋至東南亞和印尼、香港等地謀生創(chuàng)業(yè),為潮州僑鄉(xiāng)。
大吳也有不少出類拔萃人物,如吳定5世孫吳樂田自幼從師學武,見義勇為,抑強扶弱,勇敢機智地潛入塔頭福崗山賊寨,把在揭西至榕城一帶劫奪民財傷害百姓的賊頭馬熊氏制服捕拿,幫助官府鏟子賊寨。大吳還有不少經(jīng)商致富的族人,為家鄉(xiāng)修水利、筑道路,造福于民。
吳鵬霄的次子吳本(即吳福源)入潮后則擇居曲溪。吳福源有2子,長子吳直學隨父至曲溪后,自遷于揭西潭內(nèi),為潭內(nèi)吳氏始祖。次子吳龜年,承繼父輩基業(yè),在原居地曲溪寨內(nèi)苦心經(jīng)營,開拓發(fā)展,蕃衍生殖,已傳32世,開創(chuàng)28村,俗稱曲溪十八鄉(xiāng),宗支現(xiàn)有人口77261人,其中外出14749人,旅居海外分布在泰國、新加坡、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宗親7162人。
曲溪是潮汕較出名的吳姓大鄉(xiāng),開基祖吳福源的子孫由于人口的繁衍,開創(chuàng)新村大都舍遠擇近,遠徒者主要是一些在外地為官后就地落籍的。
吳福源裔孫出仕任職者,為官多清廉,終制回鄉(xiāng)者多,且樂為宗族謀福利,如吳福源7世孫吳明祿任湖廣辰州府崇盈副使,因清正廉潔,楚人歌之。12世吳繼喬任江華令、慈溪令 (浙江省屬)因剛正廉明,不阿諛奉承,與州官不合,棄官歸里。居鄉(xiāng)二十多年,盡心于家鄉(xiāng)公益事業(yè)和慈善事業(yè),且因博學廣識,被贊為“嶺南真儒”,并被祀為鄉(xiāng)賢。曲溪還有幾位為潮人所熟知的現(xiàn)代著名人物。如參加十九路軍勇于抗擊日寇,保衛(wèi)上海,并敢于與殺人魔王喻英奇作斗爭的將軍吳旅遜。另如參加指揮中原抗戰(zhàn)屢建奇功的將軍吳文獻等。
吳祭裔孫入潮的還有下面各支:
吳祭15世孫(泰伯76世孫)吳強老,其孫吳見龍于南末年創(chuàng)饒平龍灣鄉(xiāng),吳見龍之堂侄吳致一之子吳松江,則于元末從詔安西潭遷饒平高堂,為該鄉(xiāng)的吳姓開基祖。饒平東界、龍灣等地吳姓,還有移居南澳創(chuàng)祖的,如下吳開基祖吳球也,圍仔內(nèi)開基祖吳輝煌,廣尾、后園開基祖吳兆住,后宅南酉開基祖等,都來自饒平,均為吳祭之后。
吳祭15世孫吳實翁,于明朝初年從莆田遷入揭東炮臺青溪,為該鄉(xiāng)吳姓始祖。普寧梅塘、涂洋祖吳能守,平林祖吳恒忠,均從饒平遷去。
吳祭16世孫吳養(yǎng),南宋時任潮陽佐堂巡轄,后棄官歸田,最后定居于惠來溪洋村,為該鄉(xiāng)始祖,吳養(yǎng)族親吳宜則于明末從福建到惠州府任巡撫,解甲歸田后在惠來赤洲開基。
吳祭的21世孫吳烈叟,乃宋端平乙末科廷試狀元及第的吳叔告9世孫,于元末明初由閩之莆田經(jīng)云霄遷潮,為揭東炮臺新寨鄉(xiāng)的開基祖。
由閩入潮第三支:吳延預宗系
由泰伯71世吳宣的裔孫播遷潮汕的宗系,其始祖是泰伯75世吳延預。吳延預是宋兵部尚書,自福建武平徙潮汕創(chuàng)左廂右賢坊。其子吳紹儀為宋朝圣大夫。吳延預之孫吳元寶為宋吏部侍郎。吳延預4世吳宗統(tǒng),是翰林侍講,創(chuàng)揭陽吳姓。吳宗統(tǒng)長子吳致政為國子監(jiān)教授,創(chuàng)曲溪東橋及海陽東溝。潮汕歷吐的著名人物吳復古,就是吳宗統(tǒng)的次子,吳復古創(chuàng)揭東南潮鄉(xiāng),他是潮汕八賢之一,宋皇宮教授,賜號遠游先生。他與陳坡交往甚深,一生淡薄名利。
吳延預宗系廣布潮汕各鄉(xiāng)鎮(zhèn):官路,東溝、達濠、漁州、月浦、大牙、華塢、浮隴、大窖、大場.仙隴、大井、東湖、砂浦、龍湖、陵海、上倉、大衙、松仔山、鱟埕、浦東、金溝、莊隴、玉井、蓬州、?東、山兜、港尾等等。
汕頭達濠吳姓開基祖吳大宗是延預的11代裔孫,明初,吳大宗之子吳光積、吳化浦、吳謙恭同潮陽下洋吳學士、南潮吳紹基,共移創(chuàng)濠江,為達濠5世系。
澄海樟林新隴吳氏衍光堂世系,為吳延預宗系之后代。普寧梅田開基祖吳湖、也屬吳宣派系,于明萬歷由福建移入,現(xiàn)流布全縣10多鄉(xiāng)村。
由閩入潮較分散或較后的各支
1.福建云霄元代百戶屯田吳福友,號誠庵,字邦直,生有五子:吳真一、吳真二、吳真三、吳真四、吳真五。吳真三為潮陽溪頭下厝一世祖,真四卜居普寧旱塘鄉(xiāng)北門,吳真二的3世孫吳燕翼是楓溪吳姓始祖。
2.“序思堂”屑下的彩塘吳姓,祖吳篤祜,南宋末年肇創(chuàng)該鄉(xiāng),子吳德廣、吳德遠繁衍近2萬人。其裔孫于元代遷入惠來流布20多個鄉(xiāng)村,傳衍25代。
3.惠來吳善士是南宋時從閩莆田遷入的,首創(chuàng)鳳鎮(zhèn)(烏石),4個兒子分別為鳳鎮(zhèn)、鳳厥(后堀)、華吳、覽表開創(chuàng)者。
4.澄海隆都吳粵川世系,是該縣吳氏最大的一支。吳粵川中進士后為柳州府正堂,于南宋末年卜居澄海隆都,其子孫流布澄海20鄉(xiāng)村。
5.惠來神泉鎮(zhèn)衡山鄉(xiāng)吳氏始祖吳端章,南宋時曾任安仁知府,后自莆田遷潮,已傳20多代。
吳姓的閩粵路
吳姓是中匡的十大姓氏之一,在臺灣的歷次統(tǒng)計中,長期穩(wěn)坐第七把交椅。這與鄭成功渡海收復臺灣,從潮州沿海尤其是饒平、南澳、澄海各縣招收了不少吳姓兵士有關(guān)。
順治年間,兩省人民赴臺者更,也有不少是吳氏。所以臺灣的歷史人物中,姓吳的占有一定比例,如被稱為“阿里山之神”的吳鳳、宜蘭的開拓者吳沙、抗倭名將吳彭年和吳湯興、臺灣道吳大廷、畫家吳鴻業(yè)等。
吳姓出自姬姓,周武王姬昌封自己父親的長兄泰伯后代于吳地,國滅之后,其子孫以國為姓。吳地,就在現(xiàn)在的江蘇無錫一帶。
吳氏究竟何時入閩,何時入粵?
查閱多種族譜,可以劃出吳氏人閩入潮的遷徙路線。
吳氏自一世泰伯之后,傳至六世為彌庸。彌庸的后代有從吳地遷河南者,傳至第五十世有吳祭者,定居河南固始,隨王潮、王審知于唐僖宗乾符四年提兵入閩,遂定居莆田縣。吳祭為吳氏入閩之始祖,死后葬莆田黃石山。
吳祭生有四子,其子孫分居漳浦、云霄、莆田、崇安、連城、詔安、泉州、廈門等市縣。至南宋理宗年間,有吳養(yǎng)行,號千十郎者,乃吳祭之十三代裔孫,由福建來潮州府潮陽縣任武官之職。任滿之后,不回莆田老家,而偕家眷居于潮地。這吳養(yǎng)行便是吳氏入潮始祖。稍后,又有吳沖一,從福建詔安遷來饒平高堂定居。這吳沖一乃吳祭之十從代。吳沖一是為饒平高堂吳氏始祖。這一支又有人分居南澳等地。
總的來說,今日居住潮汕的吳氏,基本上是這兩派遷居者的后代。但溯本追源,皆是入閩始祖吳祭派下。正如南澳吳氏族譜的編纂者在序言中所說:“雖則來因不同,遲早有異,然則三江殊流,會出于九河,終歸蒼海?!薄=詫匍_閩始祖吳祭之后。就是潮安的部分吳姓人家,系由寧化石壁村遷來,由客家吳氏而漸同化為潮人吳氏,也是同出一祖。
初居潮陽之吳養(yǎng)行后代,于南宋末年有一支移居揭陽龍砂(譜中稱砂洲),又有一支于元初移居澄海的東隴。
吳氏入潮雖缺少了一點戲劇性和傳奇色彩,但這個在總?cè)丝跀?shù)量居顯要地位的姓氏,在歷史上卻出了不少有名的人物。最早也最著名者首推與蘇軾同時代的吳復古。他是北宋時代人物,早于潮州公推的入潮始祖吳養(yǎng)行,名氣也比他大得多。吳復古及其先人何時由何處遷徙入潮,后代世系也無從排列,故不敢把他定為吳氏入潮始祖。但他是蘇軾的好朋友,潮州八賢之一,這是人所共知的。他操行高潔,蔑視功名,終生悠游歸隱,民間曾流傳著不少他的佳話。他是潮汕吳氏的光榮。至南宋,又有皇宮教授吳厝?!逗j柨h志》有關(guān)于他的記載,吳厝墓在新津溪與梅溪之間的漁洲上,是一處對研究韓江三角洲形成歷史和人文發(fā)展史有價值的文物。
1989年8月間,澄海信訪辦來了3位臺灣同胞,自稱是縣對臺辦的同志讓他們來這里的。原來,這3位臺灣同胞是回大陸尋根訪祖的。據(jù)他們自己介紹,他們3人皆姓吳先祖是鄭成功部下。鄭成功收復臺灣后,他們在宜蘭縣定居。至今已傳了十幾代,人口有200多人,還建有吳氏宗祠,修有家譜。先祖曾告訴子孫,咱們的老家在廣東省潮州府澄海縣吳厝鄉(xiāng),鄉(xiāng)邊有一條河,村口有叢破布樹(烏桕)世代為農(nóng),農(nóng)閑下海挨楫(一種古老的捕魚方式)?,F(xiàn)在生活較為安定,族人擬重修族譜。為此事特回大陸尋訪宗親,接續(xù)源流。他們介紹完情況,還取出攜帶來的手抄族譜,真的在第一頁第一行上寫云:“碩祖(他們祖先名字)云,祖籍澄海,隨鄭國姓爺渡海來潮?!绷碛幸恍行∽肿⒚髯婕l(xiāng)里特征。信訪辦的同志很熱心,趕忙打電話到各個鎮(zhèn)詢問,但終無回音,臺灣同胞只得快快而回。
清初,為隔離鄭成功與縣民的聯(lián)系,防止有人投向鄭成功,澄海實行裁地政策,濱海人民一律內(nèi)遷,連澄??h建制也撤消了。不少村落淪為廢墟,復縣后模樣已大變,澄海已不再有吳厝村,更不用提破布樹了。近400年澄海桑田,,世事巨變,。誰還記得當年村中有人隨鄭成功去臺灣呢。但既然臺胞言之鑿鑿,鄭成功曾來澄海招兵一事史籍上又曾記載,用心查找,或許有個滿意結(jié)果,使臺胞了卻多年心愿。
“五龍”三下廣吳姓易楊、陳——饒平大港、長彬村上祖易姓
“五龍”三下廣,是指南宋創(chuàng)鄉(xiāng)于福建省詔安縣梅洲吳大成的5個兒子:奮龍、應龍、興龍、見龍和乘龍,除長、次二子留梅洲,其他三子進入廣東,擇地開基創(chuàng)業(yè)。饒平聚族而居的吳姓,以高堂鎮(zhèn)人口最多。所城鎮(zhèn)的大港村(人口約2萬人)易姓為楊;新圩鎮(zhèn)的長彬村(人口約5千余人)則易姓為陳。然而,他們雖易姓,卻自始至今,一直尊奉吳大成為太始祖。
吳大成(1150—1227),生于福建漳州城南馬口村。太學,師從州人陳景肅(唐陳元光裔孫,陳壁娘之祖父南宣撫使),后隨師遷詔安漸山,于漸山之陽結(jié)石榴洞,堂講明正學。又于漸山之西,有洲如月,植梅而軒其上,及創(chuàng)鄉(xiāng),則稱梅洲。
大祠不出姓 中脊接二架
“大祠不出姓,中脊(檁)接二(第二)架”,指饒平縣所城鎮(zhèn)的大港村,以及散居于周邊其他村的楊姓,他們尊祀共祖,而村中的大祠堂,大門匾額只有“大宗祠”三字,沒有冠上楊氏;大宗祠的前廳:主廳中檁接旁廳的第二檁;而旁廳的中檁則接主廳的第二檁,這奇特的建筑結(jié)構(gòu)據(jù)說與他們易姓為楊姓有關(guān)。
宋寶慶三年(1227),吳大成病逝,第三子吳興龍,為父送終之后,攜子吳清江,過懸鐘渡進入東里,選中了昔稱為鴻江 (今大港)的地方定居。其時,鴻江為內(nèi)海港口,既盛產(chǎn)魚鹽,又為閩粵商旅舟船停泊之處,東里才子曹宗曾《鴻江》詩云:“往來漁逐汐潮水,明滅燈懸商旅舟。欲問名鴻何取義,掠人嗚處浪爭流”。
吳興龍選擇了鴻江開創(chuàng)基業(yè),但因初來乍到,人地生疏,據(jù)傳由一楊姓夫婦扶持,事業(yè)得以發(fā)展,后傳子清江,清江生五子,因楊姓無后,而以吳易楊報德,但不歸入楊姓世系,故大宗祠不署姓,祠中奉祀“神主”,僅太祖興龍,一世祖清江署吳姓,以下列祖則署名而不署姓。唯大宗祠有聯(lián),明確其源乃為吳姓。
溯理學淵源派衍鴻港基開梅浦;
稽延陵啟瑞轄直閩粵譜系漳潮。
延陵啟瑞 潁水流長
“五龍”之一的吳乘龍派下的一支,居于饒平縣新圩鎮(zhèn)長彬村(昔稱塘邊)。但卻易姓為陳,大宗祠建于村中,正門匾額書“陳氏宗祠”,兩旁門石匾額,則分別書“延陵啟瑞”和“穎水流長”,延陵為吳氏郡望,潁水則是陳氏的郡望。正廳匾額由清進士、翰林院編修、福建道監(jiān)察御史邑人詹肯構(gòu)題“延德堂”三字。延德,字面為綿延德澤,但其內(nèi)蘊是:延,代表吳之延陵;德,代表陳氏之遠祖陳政,因陳政唐封歸德將軍。姓氏易吳為陳,宗祠則既陳又吳。
吳易姓為陳,在長彬有較為明確的記載。吳大成第五子乘龍,于南宋紹定間攜二子遠渡海南島創(chuàng)居,傳至第十世吳x(迭名),于明宣德元年(1426)攜子吳素樸東移饒平,于塘邊(今長彬)定居,飼養(yǎng)鴨母,自成門戶。六年后素樸娶當?shù)厝岁愂舷H鍨槠蓿⒌玫疥愂献灞姷年P(guān)心扶持,后夫妻姓氏互易,吳陳親如一家,且人口增長迅猛,今已成該鎮(zhèn)大村之一。
姓氏變易,自古以來,屢見不鮮。對于變易姓氏之族,既不損于聲望,也無礙于蕃衍。但必須摒棄封建陳舊的宗族觀念,團結(jié)互助才能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共蕃互榮,穩(wěn)定發(fā)展。
編者按:吳姓宋代列為全國第8位大姓,占全國人口2.2%,約170萬人;當今列為全國第10位大姓,占全國人口2%,約2600萬人。
潮汕列為第4位大姓,占潮汕人口4.4%,約60萬人。其十汕頭金平、龍湖、濠江區(qū)5萬多人;潮陽區(qū)8萬多人,聚居禾平、河溪、銅盂等鎮(zhèn);潮南區(qū)4.5萬多人,聚居臚崗、井都、峽山等鎮(zhèn);澄海區(qū)1.6萬多人,聚居隆都、澄城等鎮(zhèn);南澳6000多人;潮洲湘橋區(qū)l萬多人;潮安5萬多人,聚居楓溪、彩塘、庵埠等鎮(zhèn);饒平5萬多人,聚居高堂、錢東、黃岡等鎮(zhèn);揭陽市區(qū)1.5萬多人;揭東10萬多人,聚居曲溪、炮臺等鎮(zhèn);揭西3萬多人,聚居棉湖、塔頭、河婆等鎮(zhèn);普寧5萬多人,聚居d沙、占隴、梅林等鎮(zhèn);惠來9萬多人,聚居惠城、神泉、隆江等鎮(zhèn)
(轉(zhuǎn)載自網(wǎng)友“l(fā)eng368”,侵刪)
4. 陳姓穎水流芳
陳氏祖訓
明明我祖,漢史流芳,訓子及孫,悉本義方。
仰繹斯旨,更加推祥,曰諸裔孫,聽我訓章。
讀書為重,次即農(nóng)桑,取之有道,工賈何妨。
克勤克儉,毋怠毋荒,孝友睦姻,六行皆藏。
禮義廉恥,四維畢張,處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為忠為良,神則佑汝,汝福綿長。
倘背祖訓,暴棄疏狂,輕違禮法,乖舛倫常。
貽羞祖宗,得罪彼蒼,神則殃汝,汝必不昌。
最可憎者,分類相戕,不念同氣,偏論異鄉(xiāng)。
手足干戈,我心憂傷,愿我族姓,怡怡雁行。
通以血脈,泯厥界疆,汝歸和睦,神亦安康。
引而親之,歲歲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陳氏家訓
事親必孝,待長必敬。兄友弟恭,夫義婦順。
冠婚喪祭,秉禮必慎。學文必功,習武必勤。
治國必忠,治家必嚴。居功毋驕,見恩必謝。
士農(nóng)工商,擇術(shù)必正。毋聽婦言,而傷同氣。
毋作非法,而犯典刑。毋以眾而暴寡,毋以富而欺貧。
毋以賭博而蕩產(chǎn)業(yè),毋以謠辟而墜家聲。
制行唯嚴以律已,處世當寬以繩人。
茍能行之于久久,當必報之以冥冥。
茲訓詞實系廢興,誦之再三,爾其敬聽。
陳氏家規(guī)二十條
敦孝悌以重人倫 篤宗族以昭雍睦
和鄉(xiāng)黨以息爭訟 尚節(jié)儉以惜財用
解仇忿以重身命 訓子弟以禁非為
躬稼穡以知艱難 忍恥辱以保家業(yè)
讀詩書以明理義 祭祖宗以展孝思
親師友以成德行 慎交游以免損累
嚴乘祧以息訟端 禁煙賭以杜下流
置義田以贍貧乏 互守望以防盜賊
主忠信以植根本 守本分以寡過惡
務謙遜以迓吉益 辨義利以定人品
5. 穎川流芳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美好的東西就像河流一樣在不斷的向前,各種不同的事物都能夠給他的生活帶來更多的向往,每個人不斷的去從這個世界之中探索,為的只是能夠?qū)ふ业阶约盒闹凶钫鎸嵉拇鸢?,希望這一些東西都能夠因為自己的存在而變得更加的美好。
6. 潁水流芳是哪個穎
陳姓。源于河南淮陽,7000萬人口遍及全球。在中國,陳姓是大姓,在中國,七千萬的人口位居第五位。門額上鑲嵌“丁號”來表示宗姓根源?!皾}川世胄”、“潁川衍派”、“潁水傳芳就是其一。只要門額上有這“丁號”的,那就一定是陳姓人家。陳姓的后人曾在越南、新加坡等處建立政權(quán)。該姓氏在歷史上的名人有陳平(西漢開國功臣)、陳琳(漢末文學家)
7. 流芳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千古流芳的意思是:美名永傳于后世。
千古流芳來自于:清·佚名《說呼全傳》:“樓船笳吹曉霞橫,旌節(jié)新移寵若驚。運道風柔思報國,沙場塵斂喜消兵。恩綸加惠全忠孝,呼氏流芳千古聞。宋主聽奸生禍亂,征遼平寇舊功臣?!?/p>
千古流芳的近義詞有:
垂馨千祀、千古留名、千載揚名、名垂青史、永垂不朽、人死留名、流傳千古、流芳百世
千古流芳的反義詞有:
遺臭萬年
8. 穎水流芳是什么姓氏
衍派是姓氏的發(fā)源地。如陳姓的就”潁川衍派“ 流芳是指姓氏中的“丁號“或姓氏中有出過操德的風范人物。如陳姓的”潁水傳芳“,呂姓的”渭水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