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魚龍的資料
http://news.4399.com/seer/tujian/91726.htm
很全的
2,魚龍的外形
魚龍(拉丁語學名:Ichthyosauria,來自希臘語ιχθυ?,“魚”和σαυρο?“蜥蜴”)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xiàn)于約2.5億年前,比恐龍稍微早一點(2.3億年前),約9000萬年前它們消失,比恐龍滅絕早約2500萬年。在三疊紀中期今天還未能確定的陸棲爬行動物逐漸回到海洋中生活,演化為魚龍,這個過程類似今天的海豚和鯨的演化過程。在侏羅紀它們分布尤其廣泛。在白堊紀它們作為最高的水生食肉動物被蛇頸龍取代。分類 域: 真核域(Eukaryota) 界: 動物界(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 爬行綱(Reptilia) 亞綱: 闊孔亞綱(Euryapsida) 總目: 魚龍總目(Ichthyopterygia) 目: 魚龍目(Ichthyosauria) 學名 IchthyosauriaBlainville, 1835 科 歌津魚龍科(Utatsusauridae) 魚龍科(Ichthyosauridae) 蛇嘴魚龍科(Leptonectidae) 混魚龍科(Mixosauridae) 大眼魚龍科(Ophthalmosauridae) 薩斯特魚龍科(Shastasauridae) 狹翼龍科(Stenopterygiidae) (Teretocnemidae) 目錄1 形態(tài) 2 發(fā)現(xiàn)史 3 演化史 4 流行文化 5 參考資料 6 外部鏈接 形態(tài)總的來說魚龍在2至4米之間(不過一些種小一些,有些種長于4米)。它的頭像海豚,擁有一個長的、有齒的吻。魚龍嘴巴長而尖,上下頜長著錐狀的牙齒,整個的頭骨看上去像一個三角形。像今天的鮪魚它的體型適于快速游泳,椎體如碟狀,兩邊微凹,一條脊椎骨好像一串碟子被串在一條繩索上,尾椎狹長而扁平。。有些魚龍看上去適合深潛,頭兩側有一對大而圓的眼睛,眼睛直徑最大可達30厘米,而目前所知,現(xiàn)生脊椎動物中最大的眼睛是藍鯨的眼睛,直徑也才15厘米。因此魚龍可以在光線暗淡的夜間或深海里追捕烏賊、魚類等獵物。一些科學家估計,魚龍可以下潛到海洋中500米的地方(藻谷亮介,2000年)。估計魚龍的游速可以達到每小時40千米。如同今天的鯨目動物它們呼吸空氣和胎萌(有些成年魚龍的化石包含胎兒)。雖然魚龍是爬行動物,其祖先是生蛋的,但是魚龍本身胎萌并不出奇。所有呼吸空氣的海生動物不是要到海岸上生蛋(如海龜和一些海蛇),就是得直接在水中產仔(如海豚和鯨)。由于魚龍流線型的體型它們相當不可能能夠爬到岸上生蛋。根據藻谷亮介的估計[1]一條2.4米長的狹翼龍的體重在163至168千克之間,而一條4米長的大眼魚龍(Ophthalmosaurus icenicus)的體重在930至950千克之間。雖然魚龍看上去像魚,但它們并不是魚。史蒂芬·杰·古爾德說魚龍是他最喜歡的趨同演化的例子。在這里類似的結構相似,但是不同源。他指出:“(魚龍)與魚的趨同性是如此之強以至于它們演化在同一地方演化出的背鰭與尾鰭擁有同樣的流體力學設計。由于這些結構從沒有演化出來,因此它們尤其顯著。陸生的爬行動物祖先背上沒有板,尾巴上也沒有片來作為(這些結構的)前身?!?事實上最初人們以為魚龍沒有背鰭,因為魚龍的背鰭里沒有硬骨組織,直到1890年代在德國霍爾茨瑪登出土的保存異常完好的魚龍化石顯示出其背鰭的痕跡。當地特殊的保存環(huán)境允許軟組織的痕跡遺留下來。魚龍有鰭狀的四肢,它們可能被用來起穩(wěn)定以及轉向的作用,而不是用來加速,加速可能主要來自于鯊魚似的尾鰭。其尾鰭分兩葉,其中下葉受到尾椎的支持。除與魚的明顯類似處外魚龍與海豚也有類似的進化標志。兩種動物的外形類似,這可能表示其活動也類似,也許它們大致占據了類似的生態(tài)位。許多魚狀的魚龍的主要食物是古代屬于菊石亞綱的魷魚的近親頭足動物。有些早期的魚龍有能夠貝類的牙齒。它們的主食可能是魚。一些大型的種擁有強壯的腭和牙齒,說明它們也吃小的爬行動物。由于魚龍的大小相差很大,而且生存了這么長的時間,因此它們很可能有非常廣的食譜。典型的魚龍有很大的、受角膜環(huán)保護的眼睛,似乎說明它們主要在夜間獵食。魚 龍 的 前 鰭最早的魚龍是有手和足的,或者叫做鰭狀肢。古生物學家曾對此有各種各樣的稱呼,在過去的十數年里,逐漸形成了習慣稱,前面的一對叫做前鰭,后面的一對叫做后鰭。魚龍可能在游泳時用前鰭操縱,就象現(xiàn)存的魚類和鯨類(海豚和鯨魚)。一些古生物學家猜測,魚龍當然是用他們的手、足來推進身體。但是,似乎它們的肩、臂并不象脊椎動物的那樣健壯。手、足的骨骼在魚龍的進化過程中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從上面的系統(tǒng)樹中可以清楚地觀察到魚龍的手向前鰭的演化:(1)下臂骨變得越來越短;(2)指骨也變得越來越短,最后終于變成了圓盤形;(3)指骨的數量在進化過程的早期開始增加;(4)大拇指消失了,然后在剩下的指骨旁邊出現(xiàn)了新的骨節(jié)(淺藍色)。魚龍的主要食物 根據有限的存留在魚龍化石的胃部的物質,可以分析出魚龍都吃些什么。早在1853年,Coles就發(fā)現(xiàn)魚龍化石范圍內有一些特別的東西(如下圖),當時以為是鱗片。但是后來,經科學家們研究發(fā)現(xiàn),其實這些是來自烏賊觸手的小的鉤狀結構(已經滅絕的頭足類動物,大部分是箭石)。此后,更多的資料顯示,魚形魚龍主要是以烏賊類為食。即使是長達10米的侏羅紀泰曼魚龍(Temnodontosaurus)也不例外,雖然它們也時不時吃些大的脊椎動物。除了烏賊,魚龍還吃魚和其他海洋動物。 簡單地說,許多魚形魚龍是烏賊捕食者,就象現(xiàn)在的鯨魚一樣。魚龍的繁殖魚龍的標本不僅證明魚龍產下活的嬰兒,而且還進一步證實像鯨類和海豚一樣,小魚龍也是尾巴先生出來。然而,很重要的一點需要注意,“保存了正在生產”的個體在死亡時也許并不是在生產。相反,它們極有可能是在懷孕時死亡的,只是后來在腐爛過程中,嬰兒被母親尸體內產生的氣體推到產道之外。這種“死后生產”在今天沖上海灘的鯨魚中是很常見的。嬰兒頭先位而不是尾先位保存的標本顯示,魚龍有時會發(fā)生難產。大概像鯨魚類和海豚一樣,直到頭從母親的泄殖腔中出來,小魚龍才被“觸發(fā)”第一次呼吸。因此,如果嬰兒頭先伸出,那么它極有可能被淹死。1995年,查爾斯.迪明(D.Charles Deeming)博士以及同事研究了魚龍胚胎后指出,如果發(fā)生這種情況,母親也會死亡,因為死亡的嬰兒后來留在泄殖腔中,母親就會活動受阻。嬰兒的腐爛也會漫漫使她流血中毒。也許有時頭先位的嬰兒的確能夠幸存下來,因為在海豚中有頭先生產成功的記錄??赡苓€會出現(xiàn)的另一個問題是太多嬰兒的非正常生產。活產是一個壓力和危險性非常高的過程,對于呼吸空氣的水生動物來說尤其如此,迪明及其同事還指出,一胎多仔可能導致魚龍媽媽死亡。每年的六月中旬,懷孕的雌性大眼魚龍會成群結隊地游到有大片珊瑚礁和海藻叢的陸表海,盡快生產。這種環(huán)境不僅為小魚龍?zhí)峁┝素S富的食物來源,也是他們的避難所。但是,這里并不適合成年的大眼魚龍捕食。習慣了在廣闊而黑暗的深海里捕食,她們很難適應陸表海水域的明亮陽光和狹小空間,所以她們產下小魚龍后不久就會離開。小魚龍離開母體后第一件事就是趕快浮到水面上去吸一口氣。他們生下來就很活波,能夠自由游泳。像所有動物的嬰兒一樣,他們頭和眼睛的比例都比成年個體的大。新生的小魚龍成長初期,珊瑚礁中的洞穴和通道成了他們躲避肉食動物的理想場所。在幾個月內,小魚龍就會長大,進入開闊海域生活。發(fā)現(xiàn)史魚龍最早的描述是1699年在威爾士發(fā)現(xiàn)的化石殘片。1708年最早的脊椎化石兩次被發(fā)表,懷疑為大洪水的遺跡。1811年瑪麗·安寧在今天被稱為侏羅紀海岸的萊姆里吉斯發(fā)現(xiàn)了第一具完整的魚龍化石。此后她相繼發(fā)現(xiàn)了三個具不同的化石。1905年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恐龍遠征隊在三疊紀是淺海的內華達州發(fā)現(xiàn)了25具化石。一些這些化石今天陳列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考古博物館中。其它化石今天依然埋在石床中,可以在奈伊縣的州立柏林魚龍公園里被參觀。1977年內華達州將三疊紀的魚龍沙尼龍(Shonisaurus)定為州化石。內華達是唯一一個擁有一具完整的、17米長的沙尼龍的州。1992年一位加拿大魚類學家發(fā)現(xiàn)了至今為止最大的魚龍化石,它長23米。演化史早期的魚龍看上去更像有鰭的蜥蜴,而不像魚或者海豚。在加拿大、中國、日本和挪威斯匹茲卑爾根的早期和中早期三疊紀層均找到了這些化石。這些早期的種包括巢湖龍(Chaohusaurus)、短尾魚龍(Grippia)和歌津魚龍(Utatsusaurus)。這些屬于魚龍總目,但不屬于魚龍目(藻谷亮介,1997年;藻谷亮介等,1998年)的早期魚龍在三疊紀晚早期或者早中期演化為真正的魚龍。這些魚龍很快就分化為許多種,其中包括像海蛇的、10米長的杯椎魚龍(Cymbospondylus),以及小一些的、更典型的種如混魚龍(Mixosaurus)。三疊紀晚期的魚龍包括比較老式的薩斯特魚龍科以及更像海豚的加利福尼亞魚龍(Californosaurus)等。專家們現(xiàn)在還不一致這些魚龍是否顯示了進化的過程,其中撒斯特魚龍是比較不專一的并系群,逐漸進化為更高級的種類(Maisch和Matzke,2000年),還是它們是從同一祖先發(fā)展出來的兩種并列的種類(Nicholls和Manabe,2001年)。在卡尼克階和諾利克階薩斯特魚龍科的動物達到了很大的長度。在內華達州卡尼克階地層發(fā)現(xiàn)了多具化石的Shonisaurus popularis達到15米長。在太平洋的兩岸均有卡尼克階的薩斯特魚龍科動物被發(fā)現(xiàn)。在西藏發(fā)現(xiàn)有西藏喜馬拉雅魚龍(Himalayasaurus tibetensis)。這些10至15米長的魚龍可能與沙尼龍屬于同一屬(藻谷亮介等,1999年;Lucas,2001年,117至119頁)。在英屬哥倫比亞被發(fā)現(xiàn)的Shonisaurus sikanniensis達到了21米的長度,這是至今為止最大的海棲爬行動物。諾利克階末這些巨大的動物(以及其小型的近親)似乎消失了。在英國也有瑞提階的魚龍被發(fā)現(xiàn),它們與侏羅紀早期的魚龍非常類似。與恐龍一樣魚龍及其同期的蛇頸龍幸存了三疊紀末的滅絕事件,并在侏羅紀早期立刻多樣化來填補空缺的生態(tài)位。海因里希·哈爾德畫的魚龍侏羅紀早期如同三疊紀晚期一樣是魚龍的頂峰時期,當時的魚龍包括四個科和許多種,其長度從一至10米不等。其屬包括真鼻龍(Eurhinosaurus)、魚龍屬(Ichthyosaurus)、Leptonectes、狹翼龍(Stenopterygius)和大型的食肉魚龍?zhí)┞~龍(Temnodontosaurus),同時也有早期留下的、比較原始的Suevoleviathan,它們相比于其諾利克階的祖先變化比較小。所有這些動物均有海豚似的、流線型的軀體。不過比較原始的動物可能比后來發(fā)展出來的種類如狹翼龍或魚龍屬更細長些。在侏羅紀中期依然有魚龍,但其多樣性減少了。這個時候有代表性的魚龍包括四米長的大眼魚龍(Ophthalmosaurus)及其鄰近的屬,它們與魚龍屬類似,擁有完美的“水滴型”流線型身軀。大眼魚龍的眼睛非常大,這些動物可能在光線比較暗的深水中捕獵(藻谷亮介,2000年)。在白堊紀魚龍的多樣性似乎繼續(xù)下降。至今為止白堊紀的魚龍只有一個屬被發(fā)現(xiàn):扁鯺魚龍屬(Platypterygius),雖然它在全世界均有分布,但是其種類很少。在白堊紀中期的滅絕事件中這些魚龍消失。有意思的是流體力學性能比較差的動物如滄龍和蛇頸龍幸存了,而且非常繁茂。可能魚龍成為其專業(yè)化的犧牲品。它們無法與速度非常高的真骨附類魚類相競爭。而滄龍的靜候突擊的策略對付真骨類魚類則比較有效(Lingham-Soliar,1999年)。流行文化在儒勒·凡爾納的《地心游記》中有魚龍與蛇頸龍相斗的描寫 在電子游戲半條命中有一種水下的外星動物被稱為魚龍 中生代海洋中生存過的已絕滅的魚形爬行動物,歸類于爬行綱中的調孔亞綱。1821年,柯尼希認為它們是介于魚類和爬行類之間的動物,創(chuàng)立了魚龍 (ichthyo-saurus)這個詞。 居維葉曾對魚龍有過較形象的描述:“魚龍具有海豚的吻,鱷魚的牙齒,蜥蜴的頭和胸骨,鯨一樣的四肢,魚形的脊椎?!敝赋鏊鼈兪且活惞爬系呐佬袆游?。1835年,h.-m.d.de布蘭維爾把魚龍作為一個獨立的綱(ichthyosauria),列入脊椎動物亞門。四年后,著名的英國古脊椎動物學家理查德·歐文將魚龍和鰭龍類合并,作為一類,稱enaliasauria,包括兩個目:魚龍目和蛇頸龍目。隨著魚龍化石的增加,魚龍的分類位置也不斷地得到重新認識。1956年,a.s.羅默將它們單獨列為一個目,歸于上孔類(parapsida),1968年,羅氏研究了北美晚白堊世的一個完整魚龍的頭骨構造。他將魚龍歸入調孔類。魚龍的起源,目前尚缺少可靠的線索,已知最早的早三疊世晚期的化石,就已高度地特化。因此它們的祖先應出現(xiàn)在三疊紀以前。由形態(tài)構造推測,魚龍可能起源于杯龍類。侏羅紀的魚龍屬 (ichthyosaurus)是典型的魚龍。它們的外形酷似一些大型快速游泳的魚類,紡錘形的身體,皮膚裸露,三角形的頭向前伸出似劍的長吻,嘴內長滿錐狀的牙齒,牙齒有迷路構造。在德國侏羅系的海相地層中盛產魚龍化石,保存情況非常好。在粘土板巖上,常從側方印出清楚的身體軟體部分,可清晰見到一個肉質的背鰭和尾部由一串下折的尾椎骨構成的上葉小,下葉大的倒歪形尾。魚龍的這一體現(xiàn)快速游泳的適應型式從三疊紀延續(xù)到白堊紀,僅有量的改變。例如它們的個體變大,歪形的尾鰭加大,前肢鰭腳變長。魚龍類的身軀構造說明,它們完全失去了上陸的能力。關于魚龍的生殖方式,目前多認為屬卵胎生。這種推斷在德國符騰堡地區(qū)出土的魚龍化石得到證明。在保存完好的魚龍骨骼的腹腔部位,除了可以識別出它們的一些食餌,如頭足類、魚類外,還有魚龍的幼體,其中有的已墮落于泄殖腔之外。魚龍的分類,目前較一致的意見是根據肢骨鰭腳構造的聯(lián)接關系分為兩大類,寬足類和窄足類,它們共分為五個科。①混魚龍科mixosauridae,②短頭魚龍科om-phalosauridae,③薩斯特魚龍科shastasauridae,④魚龍科ichthyosauridae,⑤塊鰭魚龍科stenopterygiidae。前三科主要生存于三疊紀,是一些較原始的魚龍,一般個體較小,形態(tài)較原始。后兩個科主要包括侏羅紀和白堊紀一些進步的魚龍。中國魚龍化石發(fā)現(xiàn)和研究都較晚,第一件魚龍化石是1964年楊鐘健命名的茅臺混魚龍(mixosaurus mao-taiensis)。1964年的希夏邦瑪峰科學考察中,在西藏定日地區(qū)發(fā)現(xiàn)魚龍化石,1966年,珠穆朗瑪峰地區(qū)科學考察隊在聶拉木縣土隆地區(qū)采集到一件大型的魚龍,被命名為西藏喜馬拉雅魚龍 (himalayesaurus tibetensis),1965年,安徽巢縣三疊系早期地層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小型的魚龍——龜山巢湖龍 (chaohusaurus guishanensis)是世界上已知最早出現(xiàn)的一個屬。魚龍作為海洋性的動物,其分布是世界性的。從早三疊世晚期出現(xiàn)到白堊紀末絕滅,一直是一類海洋中生活得非常成功的動物。在中生代末它們與恐龍、翼龍等一起絕滅。一.遠古海洋中的魚龍人們發(fā)現(xiàn)在距今2.3億年前的遠古海洋里,就開始有魚龍了。在盛產茅臺名酒的我國貴州省茅臺地區(qū),就發(fā)現(xiàn)了這種原始的魚龍——混魚龍。它頭長、脖子短,身體像現(xiàn)在的海豚。它們的四肢已變成善于游泳的鰭腳。魚龍是以海洋中的魚類、蚌類或其他脊椎動物為食的。混魚龍是整個魚龍家族中最小的一類,體長不到1米,最長的也只有2米多。 從廣闊的海洋里鉆出一個尖尖的長鼻子的動物,它長得像現(xiàn)在的海豚,嘴長長的,里面長滿了尖尖的牙齒。這種動物其實也是一種爬行動物,是一種在水中生活的爬行動物,就像現(xiàn)代的哺乳動物——鯨魚在水中生活一樣。這種動物的名字叫魚蜥,或者叫“魚龍”。你看,它的四肢適應水中游泳的生活已經變成非常結實的鰭狀,而且尾巴也變得像魚尾巴一樣了。魚龍的身體是流線型的,像魚一樣,但它不是魚,因為它不是用鰓呼吸,而是像當時陸地上的爬行動物一樣,用肺呼吸空氣。而且魚龍出不像魚那樣在水中產卵。相反,魚龍媽媽把卵留在自己的身體里,這樣就可以安全地把卵孵化出來。它們的孩子出世后,終身都生活在海洋里。它們在大海中過得非常自在,有些魚龍可以長到13米多。 當時的古代海洋中,還有一種爬行動物,叫地龍。這個很不合適的名字是早年古生物學家起的,意思是“陸地上的蜥蜴”。有些人也把它們叫做“海洋鱷魚”。你們可能已經從這些綽號上知道它長得一定很像現(xiàn)代鱷魚了吧。但是除了它的鱷魚狀的身子外,它的四條腳卻已變成槳狀的鰭,加上那條大尾巴,使它可以在水中隨意游來游去。這種水中爬行動物也和色龍一樣,除了在岸上產卵外,一般都終身生活在海洋中。 那時的海洋里還生活著一類短頭魚龍,它的頭短而粗,嘴里長著幾排像紐扣似的牙,原來它是生活在海底靠吃軟體動物為生的魚龍。它用那紐扣般的牙齒,“咔吧”一下子就壓碎了軟體動物的殼,把里面鮮嫩的肉一口吞到肚子里。短頭魚龍頭雖然小,但個頭卻不小,它的四肢比同時代的其他魚龍都要長很多。有的短頭魚龍能長到10~14米,比起混魚龍來,它可是“彪形大漢”了。 魚龍大家族中最常見的就是生活在1.5億年前的真魚龍了,我們常說的典型的魚龍就指的是它。它的身體為流線型,皮膚裸露,很適于在水中游泳。它長長的腦袋,鼻孔長在頭上方,嘴里長滿了又尖又大的牙,最多可達200個。魚龍有兩只大眼睛,還長著一種叫鞏膜環(huán)的保護眼睛的結構,這說明魚龍的視力很強。它的聽力也比其他爬行動物好。難怪有人夸它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海中霸王呢!魚龍是怎樣在大海中遨游的呢?是像魚,還是像海豚?科學家告訴我們,它游起來更像現(xiàn)代的企鵝。幾年前,在英國的一個博物館地下的采石場里,發(fā)現(xiàn)了一些魚龍化石,有脖子、前肢和尾巴。經過仔細的研究,發(fā)現(xiàn)魚龍是用前肢作“定向舵”,用大尾巴作推動器。如果它想緩慢游動時,就用兩個前肢劃水,如果要快速前進時,就使勁地搖動大尾巴,像箭一樣,劃過水面,飛馳而去。 啊,一個小腦袋露出了海面,緊接著是一個細長的脖子,它游向了岸邊,爬上了巖石。它的身子又扁又平,四只像海豹一樣的鰭腳又寬又有力,就是憑著它們,它爬上了岸邊的巖石。這個怪模樣的家伙是誰?它是海洋里的又一個霸王——蛇頸龍。一個科學家形容它就像“一條大蛇穿在一只烏龜身體內”。它可是一個兇殘的肉食者,不僅能吃魚類,有時還能捉住俯沖到海面捕食的翼龍呢!蛇頸龍在地球上一直生活了1.1億多年。世界各個海洋和大湖里都留下了它們的身影。它們和最后一批恐龍一起在距今6500萬年的時候絕滅了。
3,恐龍圖片魚龍
這個網址上有很多關于魚龍的圖片及化石圖片:
http://image.cn.yahoo.com/search?ei=UTF-8&source=yahoo_hp_vtabs&p=%E9%B1%BC%E9%BE%99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2%FC%C1%FA%D3%E3&in=19564&cl=2&cm=1&sc=0&lm=-1&pn=0&rn=1&di=887371220&ln=6
把這個復制上去.就看到了...還有.我的QQ空間里有(馬甲魚)...跟你說的那個一樣的身材.就是顏色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