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這個姓氏來自于哪里,是什么意思呢?滿族的姓氏包括兩部分,一個是姓,滿語叫“哈拉”,一個是宗族分支,滿語叫“穆昆”。但你提出平仄是什么意思?下面我將這一問題做詳細的說明?!皯嵤兰邓住笔裁匆馑迹繎崳号粷M的感受。農(nóng)村墓碑上“顯妣”、“顯考”是什么意思?農(nóng)村墓碑上的“顯妣”和“顯考”是存活在世的健在兒女對已經(jīng)去世的父母的尊稱。
愛新覺羅是什么意思?
百年前“愛新覺羅”這個頂著光環(huán)的姓氏隨著清王朝的覆滅慢慢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是現(xiàn)如今,偶爾有號稱是愛新覺羅后裔的人冒出來,短暫地吸引一下大眾的注意,更多的是頂著這個姓氏的清帝們?nèi)曰钴S在各種大熱的清宮劇里。這一切都讓“愛新覺羅”這個古老的姓氏充滿了神秘和貴氣的味道。那這個姓氏來自于哪里,是什么意思呢?滿族的姓氏包括兩部分,一個是姓,滿語叫“哈拉”,一個是宗族分支,滿語叫“穆昆”。
一個姓氏可以有很多的分支。先說姓。為了生存需要,古人喜歡群居,一個群體可以是一個村,或者一個部落。在東北女真族有很多的部落,姓氏都冠以部落名。當時比較有名的部落有:“完顏氏”,“瓜爾佳氏”, “鈕鈷祿氏”,“葉赫氏”“富察氏”,“佟佳氏”等。這些部落都是后來滿族比較有名的姓氏。就像漢族的很多村子,都姓一個姓,比如什么“張家村”,“ 王家村”之類的。
所以“愛新”就是滿語“金”( aisin)的意思,實際上就是一個部落名,這個部落里的所有人都姓“愛新”。再說分支。一個姓氏可以繁衍很多的后代,第一輩兒幾個兄弟,再往下就會有很多表兄弟,就比如我們有很多遠房親戚之類的。所以“覺羅”就是滿語“遠支”(gioro)的意思。那么“愛新覺羅”翻譯成漢語就是“遠房金家”的意思。
“平仄”是什么意思?
大家都知道對聯(lián)具有四個特點:分別為形式對稱,內(nèi)容相關,文字精煉,節(jié)奏鮮明。對稱是包括了字數(shù)相等,詞性相同,結(jié)構(gòu)相應,平仄相對。但你提出平仄是什么意思?下面我將這一問題做詳細的說明。對聯(lián)的四聲就是平仄、對仗的概念,只有了解概念的目的,才能弄懂對聯(lián)的結(jié)構(gòu)和組成。在我國的漢字把聲調(diào)分為四種,我們所稱為四聲,即為: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
平聲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一聲和第二聲。仄聲就是聲調(diào)的第三聲和第四聲,在漢字當中上聲及去聲??赡茉趯β?lián)的結(jié)構(gòu)和各地的方言有所不同,在我們客家的讀聲,一般是保持古音韻平上去入,最好掌握的辦法,就是要認真去區(qū)別每一個字的讀音,字音響的、長的,就是平聲,短促的就是仄聲。但是,要寫到一幅好聯(lián),上聯(lián)要平仄相同,錯別有致。
下聯(lián)的音韻,要與上聯(lián)的音韻相對仗,在總體上讀起來,并保持有余味,這才是真正的好聯(lián)。好聯(lián)的煞尾時,平仄必須要嚴,在上聯(lián)的煞尾字必須用仄聲,下聯(lián)的煞尾字用平聲。當然,也沒有絕對的,例如,在數(shù)量字一、三、五,不論平仄,保持單雙字上下聯(lián)在二、四、六要分明,用平聲的就用平聲,該用仄聲的用仄聲,切忌失嚴。具體來講,“平”就是指平聲字,即平字和陽平字的合稱。
農(nóng)村墓碑上“顯妣”、“顯考”是什么意思?
農(nóng)村墓碑上“顯妣”、“顯考”是什么意思?農(nóng)村墓碑上的“顯妣”和“顯考”是存活在世的健在兒女對已經(jīng)去世的父母的尊稱。農(nóng)村墓碑上的稱謂是通過千百年文化的洗禮、沉淀而形成的晚輩即立碑人,對已經(jīng)去世的長輩尊敬的稱謂。這種稱謂是固定不變的具有普遍性大眾化,是普通老百姓對已經(jīng)過世的長輩的約定俗成的具有現(xiàn)實性稱謂,是中華古老文化傳承的具體表現(xiàn)。
“顯妣?!薄帮@”同“先”,在墓碑上都是表示同一個意思“先輩、已經(jīng)對過世的長輩的尊敬”?!板笔菍σ呀?jīng)去世的母親的尊敬的古老稱謂?!板笔枪糯藢δ赣H的尊稱,“妣”在墓碑上又表示女性墳墓。“顯考”?!帮@考”和“先考”是同一個意思,是現(xiàn)在存世的子女,即健在的子女對已經(jīng)去世已經(jīng)離開人世的父親的尊稱,是表示對死去的父親的最尊敬的稱謂。
“考”古代人對父親的尊稱,在墓碑上又表示男性墳墓??傊帮@考”和“顯妣”以及“先考”“先妣”是存活在世的兒女對已經(jīng)離世的父母的古老而又無限尊敬的稱謂,是中華古老的民俗文化流傳至今的具體表現(xiàn),是屬古老文化的民俗部分。【以上是本人觀點,如有不妥,請大家在留言區(qū)處留下留下你寶貴的意見,并積極參與評論,特邀請大家關注三農(nóng)達人旭日東升付先,一起探討三農(nóng)問題!】。
“憤世嫉俗”是什么意思?到底是另有深意還是現(xiàn)代的消極代名詞?
唐代韓愈的《雜說》中曰:“然吾觀于人,其能盡其性而不類于禽獸異物者,希矣。將憤世疾邪長往而不來者之所為乎?”顯然,是作者通過本人對世道中人有“憤世嫉邪”的感悟,覺得可悲可嘆?!皯嵤兰邓住笔裁匆馑??憤:怒而不滿的感受。嫉:恨且厭惡的感覺??傮w來說,一個人對世道和習俗的看法不盡相同,從而產(chǎn)生一種內(nèi)心的抵抗,也是言語上和情緒上的綜合反應。
有人說是有一定正能量的人對社會中的一些低俗事發(fā)生的不滿。事實上,不能局限于此,人不分好壞,誰都有“憤世嫉俗”的方面,僅是各人的眼光、認知的角度不同而已。那“憤世嫉俗”是消極的么?某種意義上,人們的理解只注重好壞之分,沒有深入了解其產(chǎn)生“憤世嫉俗”的原因。所以,導致行為習慣地認為是消極的。真的是這樣么?該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時候了。
消極的一面:你若是長期的如此“憤世嫉俗”,說明你有點不合時宜,也就是說趕不上時代的潮流,做人、待事和接物都會慢半拍。積極的一面:普通人有點“憤世嫉俗”也并不是什么壞事,說明你認識事情的深度和廣度與別人有所不同。有言道:“存在即合理”,那么你識破了不足,就會在憤怒的同時想方設法加以改進,從而產(chǎn)生新概念促使更新發(fā)展,避免守舊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