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圣賢酒業(yè)有限公司,周瑜怎么死的

1,周瑜怎么死的

周揄再青年時代起,就幫助孫策創(chuàng)建江東大業(yè),在征討江夏太守黃祖的戰(zhàn)斗中,周榆成了東吳最有威望得人。在赤壁之戰(zhàn)中周一役名垂千古。然而公元211年,周在討曹的出征路上病死去,時年36歲。大家紛紛回想周一生的累累戰(zhàn)功以及他開朗的性情,寬宏的氣度待人的和氣和謙虛,不禁激起對著位英年早逝的一代英雄深深懷念之情。三國演義中,對周的一些描述是欠缺歷史依據(jù)的。 打的好累啊 !不是三國志,也不是三國演義的故事(它們都是小說,距專家考證,真實(shí)度不到20%),而是史學(xué)資料的記載和專家的考證
被諸葛亮氣死的

周瑜怎么死的

2,跪求 清代半半歌仿寫

半人半獸《仿詩其一》 參透乾坤只半 識得人生難全 天道好缺而惡滿 何為碌碌求圓 半貧半富半安足 半命半天半偶然 半癡半聾半糊涂 半真半假半瘋癲 半用半舍半行藏 半智半愚半圣賢 半人半我半自在 半醒半夢半神仙 半有半無半苦樂 半榮半辱半因緣 一半盡在于我 一半聽任自然 思量半世飄飄過 人生百歲不多年 識得半的玄機(jī)在 世間到處總悠然半遮半裸《仿詩其二》 半嚼西餅,半飲茗香 半思日月天地荒 半掩紗窗,半聽鵲忙 半手搖扇夏日長 半鋪宣紙半研墨 半書此生喜悲參半 半人半仙賞月夜 半殘半缺映夜人 半嘆人生苦短 半贊如酒一生 半是陰沉,半是天光 半月如同佳人臉 半夜如同半生長 半半詩詠半年心意 半半詩唱半載思量 半半詩人半滴淚 半盼君知半詩情半死半活明代詩人梅鼎祚曾作過江南水鄉(xiāng)春景圖 半水半煙著柳 半風(fēng)半雨催花 半沒半浮漁艇 半藏半見人家長沙岳麓山愛晚亭至麓山寺之間的山道旁有一座六方形單檐涼亭,名曰半山亭 半山半庵號半云 半畝半地半崎嵌 半山茅塊半山石 半壁晴天半壁陰 半酒半詩堪避俗 半仙半佛好修心 半間房舍半分云 半聽松聲半聽琴
我是來看評論的

跪求 清代半半歌仿寫

3,豪放派的詩不能太短最好不是初高中教材中的

樓上那個水調(diào)歌頭是清曠詞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bào)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M江紅  南宋·岳飛  怒發(fā)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行路難》  作者: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1扼绮荒苁?,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 ¢e來垂釣坐溪上,忽復(fù)乘舟夢日邊?! ⌒新冯y,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L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jì)滄海?! ∑脐囎?為陳同甫賦壯語以寄之  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diǎn)兵?! ●R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 ⑦M(jìn)酒  作者: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 【灰姡咛妹麋R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松靡忭毐M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 ∨胙蛟着G覟闃罚瑫氁伙嬋俦?。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jìn)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cè)耳聽?! $姽酿傆癫蛔阗F,但愿長醉不復(fù)醒?! 」艁硎ベt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魅撕螢檠陨馘X,徑須沽取對君酌?! ∥寤R,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本文來自: 八斗詩詞大庫 poem.8dou.net) 詳文參考:http://poem.8dou.net/html/poem/0/poem_198.shtml
直接找歐陽修。李白,蘇軾的就好了

豪放派的詩不能太短最好不是初高中教材中的

4,也與矣在文言文中的翻譯與用法

1.用作介詞?! ≈饕幸韵聨追N情況: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jù)""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余船以次俱進(jìn)。(《赤壁之戰(zhàn)》)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qiáng)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zhàn)》) (四)引進(jìn)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lǐng)""帶領(lǐng)"。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zhàn)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 ∮梅ê?而"有較多的相同點(diǎn),只是不能用于轉(zhuǎn)折關(guān)系。 (一)表示并列或遞進(jìn)關(guān)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guān)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勺g為"而"或省去。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guān)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劍貲財(cái)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yàn)?。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fù)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dāng)"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
文言文用在句尾的也與矣都是助詞,但用法上有區(qū)別:  也:需要看句子本身的性質(zhì),屬于判斷句的,“也”起加強(qiáng)肯定判斷的作用,如“知我者,兄也!”屬于疑問句的,“也”起加強(qiáng)“問”的作用,如“所為者,何也?”翻譯時,根據(jù)句子屬性,可譯成?。⊙?!嗎?呢?語氣較輕的,可以不譯。如“李毅者,蜀人也”,譯成“李毅,蜀地人”即可?! ∫樱罕玖x是完了,作助詞時,一般表示時態(tài)完結(jié)。如“酒罄矣?!币馑际蔷坪裙饬?。一般情況下,都可以翻譯為“了”。如果是感嘆句,還可以在“了”的后面加“啊”,如“吾老矣!”可以譯成“我確實(shí)老了??!”

5,填空931三分之一九分之一然后是什么填兩個空

3÷9=1/3公比為1/3的等比數(shù)列所以后面填:9分之1×3分之1=27分之127分之1×3分之1=81分之1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送友人下蜀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升沉應(yīng)已定,不必問君平。 廣陵贈別 玉瓶沽美酒,數(shù)里送君還。系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間。 天邊看淥水,海上見青山。興罷各分袂,何須醉別顏。 金陵酒肆留別 風(fēng)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送別 斗酒渭城邊,壚頭醉不眠。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 惜別傾壺醑,臨分贈馬鞭??淳凉}上去,新月到應(yīng)圓。 送別 水色南天遠(yuǎn),舟行若在虛。遷人發(fā)佳興,吾子訪閑居。 日落看歸鳥,潭澄羨躍魚。圣朝思賈誼,應(yīng)降紫泥書。 送賀賓客歸越 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yīng)寫黃庭換白鵝。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biāo)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fēng)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 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 盤渦轂轉(zhuǎn)秦地雷。榮光休氣紛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箭射東海。三峰卻立如欲摧, 翠崖丹谷高掌開。白帝金精運(yùn)元?dú)猓魃徎ㄔ谱髋_。 云臺閣道連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備灑掃, 麻姑搔背指爪輕。我皇手把天地戶,丹丘談天與天語。 九重出入生光輝,東來蓬萊復(fù)西歸。玉漿倘惠故人飲, 騎二茅龍上天飛。 巴陵贈賈舍人 賈生西望憶京華,湘浦南遷莫怨嗟。 圣主恩深漢文帝,憐君不遣到長沙。 贈別舍人弟臺卿之江南 去國客行遠(yuǎn),還山秋夢長。梧桐落金井,一葉飛銀床。 覺罷攬明鏡,鬢毛颯已霜。良圖委蔓草,古貌成枯桑。 欲道心下事,時人疑夜光。因?yàn)槎赐ト~,飄落之瀟湘。 令弟經(jīng)濟(jì)士,謫居我何傷。潛虬隱尺水,著論談興亡。 客遇王子喬,口傳不死方。入洞過天地,登真朝玉皇。 吾將撫爾背,揮手遂翱翔。 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白若白鷺鮮,清如清唳蟬。受氣有本性,不為外物遷。 飲水箕山上,食雪首陽顛?;剀嚤艹?,掩口去盜泉。 岧峣廣成子,倜儻魯仲連。卓絕二公外,丹心無間然。 昔攀六龍飛,今作百煉鉛。懷恩欲報(bào)主,投佩向北燕。 彎弓綠弦開,滿月不憚堅(jiān)。閑騎駿馬獵,一射兩虎穿。 回旋若流光,轉(zhuǎn)背落雙鳶。胡虜三嘆息,兼知五兵權(quán)。 槍槍突云將,卻掩我之妍。多逢剿絕兒,先著祖生鞭。 據(jù)鞍空矍鑠,壯志竟誰宣。蹉跎復(fù)來歸,憂恨坐相煎。 無風(fēng)難破浪,失計(jì)長江邊。??嘞ьj光,金波忽三圓。 時游敬亭上,閑聽松風(fēng)眠?;蚺鹣拢撝坌配а?。 顏公二十萬,盡付酒家錢。興發(fā)每取之,聊向醉中仙。 過此無一事,靜談秋水篇。君從九卿來,水國有豐年。 魚鹽滿市井,布帛如云煙。下馬不作威,冰壺照清川。 霜眉邑中叟,皆美太守賢。時時慰風(fēng)俗,往往出東田。 竹馬數(shù)小兒,拜迎白鹿前。含笑問使君,日晚可回旋。 遂歸池上酌,掩抑清風(fēng)弦。曾標(biāo)橫浮云,下?lián)嶂x脁肩。 樓高碧海出,樹古青蘿懸。光祿紫霞杯,伊昔忝相傳。 良圖掃沙漠,別夢繞旌旃。富貴日成疏,愿言杳無緣。 登龍有直道,倚玉阻芳筵。敢獻(xiàn)繞朝策,思同郭泰船。 何言一水淺,似隔九重天。崔生何傲岸,縱酒復(fù)談玄。 身為名公子,英才苦迍邅。鳴鳳托高梧,凌風(fēng)何翩翩。 安知慕群客,彈劍拂秋蓮。

6,給我一些詩句描寫的 比如我有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

虞美人① 春花秋月何時了,②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yīng)猶在,③ 只是朱顏改。④ 問君能有幾多愁,⑤ 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作者】 937-978, 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李璟第六子,901年嗣位,史稱南唐后主。即位后對宋稱臣納貢,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則窮奢極欲。 975年,宋軍破金陵,他肉袒出降,雖封作違侯命,實(shí)已淪為階下囚。太平興國三年七月卒。據(jù)宋人王至《默記》,蓋為宋太宗賜牽機(jī)藥所毒斃。他精于書畫,諳于音律,工于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生活,風(fēng)格柔靡;后期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kuò)大,意境深遠(yuǎn),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shù)感染力。后人將他與李璟的作品合輯為《南唐二主詞》。 【注釋】 ①此調(diào)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xiàng)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diào),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zhuǎn)兩平韻。 ②了:了結(jié),完結(jié)。 ③砌:臺階。雕闌玉砌:指遠(yuǎn)在金陵的南唐故宮。應(yīng)猶:一作“依然”。 ④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品評】 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jù)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絕命詞了。全詞以問起,以答結(jié);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diào)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yīng)。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 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shù)上確有獨(dú)到之處:“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fēng)”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yàn)樗鼈兌脊窗l(fā)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dāng)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結(jié)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diào)》“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梢哉f,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于結(jié)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shí)內(nèi)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tài)——“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yīng),并借用它來抒發(fā)自已類似的情感。因?yàn)槿藗兊某钏茧m然內(nèi)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tài)。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范圍內(nèi)產(chǎn)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春心莫共花爭發(fā),一寸相思一寸灰。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多情自古空余恨,好夢右來最易醒。
1、“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有志者,事竟成,臥薪嘗膽,百二秦關(guān)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fù),破斧沉舟, 三千越甲可吞吳!”3、“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div>
長樂坡送人賦得愁字【唐】白居易行人南北分征路,流水東西接御溝。終日坡前恨離別,謾名長樂是長愁。其一愁【唐】曹鄴遠(yuǎn)夢如水急,白發(fā)如草新。歸期待春至,春至還送人。其二愁【唐】曹鄴澗草短短青,山月朗朗明。此夜目不掩,屋頭烏啼聲。其三愁【唐】曹鄴別家鬢未生,到城鬢似發(fā)。朝朝臨川望,灞水不入越。江上愁思二首【唐】陳羽江上翁開門,開門向衰草。只知愁子孫,不覺生涯老。江上草莖枯,莖枯葉復(fù)焦。那堪芳意盡,夜夜沒寒潮。邊愁【唐】崔湜九月蓬根斷,三邊草葉腓。風(fēng)塵馬變色,霜雪劍生衣??退汲铌幫恚厱A騎歸。殷勤鳳樓上,還袂及春暉。愁【唐】杜甫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盤渦鷺浴底心性,獨(dú)樹花發(fā)自分明。十年戎馬暗萬國,異域賓客老孤城。渭水秦山得見否,人經(jīng)罷病虎縱橫。愁坐【唐】杜甫高齋常見野,愁坐更臨門。十月山寒重,孤城月水昏。葭萌氐種迥,左擔(dān)犬戎存。終日憂奔走,歸期未敢論。愁【唐】杜牧聚散竟無形,回腸自結(jié)成。古今留不得,離別又潛生。降虜將軍思,窮秋遠(yuǎn)客情。何人更憔悴,落第泣秦京?遣愁【唐】杜甫養(yǎng)拙蓬為戶,茫茫何所開。江通神女館,地隔望鄉(xiāng)臺。漸惜容顏老,無由弟妹來。兵戈與人事,回首一悲哀。春愁【唐】韓琮金烏長飛玉兔走,青鬢長青古無有。秦娥十六語如弦,未解貪花惜楊柳。吳魚嶺雁無消息,水誓蘭情別來久。勸君年少莫游春,暖風(fēng)遲日濃于酒。長沙紫極宮雨夜愁坐【唐】李群玉獨(dú)坐高齋寒擁衾,洞宮臺殿窅沉沉。春燈含思靜相伴,夜雨滴愁更向深。窮達(dá)未知他日事,是非皆到此時心。羈棲摧剪平生志,抱膝時為梁甫吟。獨(dú)愁【唐】李崇嗣聞道成都酒,無錢亦可求。不知將幾斗,銷得此來愁??统疃住咎啤坷钊河窨统羁戳?,日日逐春深。蕩漾春風(fēng)起,誰知?dú)v亂心。客愁看柳色,日日逐春長。憑送湘流水,綿綿入帝鄉(xiāng)。愁詩【唐】李廷璧到來難遣去難留,著骨黏心萬事休。潘岳愁絲生鬢里,婕妤悲色上眉頭。長途詩盡空騎馬,遠(yuǎn)雁聲初獨(dú)倚樓。更有相思不相見,酒醒燈背月如鉤。對雨愁悶,寄錢大郎中【唐】劉灣積雨細(xì)紛紛,饑寒命不分。攬衣愁見肘,窺鏡覓從文。九陌成泥海,千山盡濕云。龍鐘驅(qū)款段,到處倍思君。春愁【唐】孟郊春物與愁客,遇時各有違。故花辭新枝,新淚落故衣。日暮兩寂寞,飄然亦同歸。獨(dú)愁【唐】孟郊前日遠(yuǎn)別離,昨日生白發(fā)。欲知萬里情,曉臥半床月。??职傧x鳴,使我芳草歇。夜愁曲【唐】施肩吾歌者歌未絕,愁人愁轉(zhuǎn)增??瞻熏槴\枝,強(qiáng)挑無心燈。愁【唐】韋莊避愁愁又至,愁至事難忘。夜坐心中火,朝為鬢上霜。不經(jīng)公子夢,偏入旅人腸。借問高軒客,何鄉(xiāng)是醉鄉(xiāng)?春愁【唐】韋莊寓思本多傷,逢春恨更長。露沾湘竹淚,花墮越梅妝。睡怯交加夢,閑傾瀲滟觴。后庭人不到,斜月上松篁。春愁【唐】韋莊自有春愁正斷魂,不堪芳草思王孫。落花寂寂黃昏雨,深院無人獨(dú)倚門。黃州暮愁【唐】項(xiàng)斯凌澌沖淚眼,重疊自西來。即夜寒應(yīng)合,非春暖不開。豈無登陸計(jì),宜棄濟(jì)川材。愿寄浮天外,高風(fēng)萬里回。愁【唐】徐夤夜長偏覺漏聲遲,往往隨歌慘翠眉。黃葉落催砧杵日,子規(guī)啼破夢魂時。明妃去泣千行淚,蔡琰歸梳兩鬢絲。四皓入山招不得,無家歸客最堪欺。遣愁【唐】雍陶拋擲泥中一聽沈,不能三嘆引愁深。莫言客子無愁易,須識愁多暗損心。愁思【唐】魚玄機(jī)落葉紛紛暮雨和,朱絲獨(dú)撫自清歌。放情休恨無心友,養(yǎng)性空拋苦海波。長者車音門外有,道家書卷枕前多。布衣終作云霄客,綠水青山時一過。江陵愁望寄子安【唐】魚玄機(jī)楓葉千枝復(fù)萬枝,江橋掩映暮帆遲。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參考資料:先飛之笨鳥
鼓勵人的經(jīng)典勵志詩句  鼓勵人的經(jīng)典勵志詩句是一篇關(guān)于勵志文章的文章,以前成功靠機(jī)會,未來成功靠智慧,不學(xué)習(xí),何來智慧,希望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幫助!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fù)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百學(xué)須先立志。(朱熹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P落驚風(fēng)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別裁偽體親風(fēng)雅,轉(zhuǎn)益多師是汝師。(杜甫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蘇軾  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司馬遷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漢書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韓愈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  不以規(guī)矩,無以成方園。(孟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  倉廩實(shí)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劉勰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差以毫厘,謬以千里。(《漢書》  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jì)滄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吃一塹,長一智。(古諺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屈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杜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  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  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葉紹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蘇軾)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大丈夫?qū)幙捎袼?不能瓦全。(北齊書)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蘇軾)  北方有佳人 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dú)立?! ∫活檭A人城,再顧傾人國?! 幉恢獌A城與傾國? 佳人難再得!  閉月羞花 沉魚落雁 傾國傾城 溫婉嫻淑 楚楚動人 貌賽西施 姿容絕代  娥娜翩躚 俏麗多姿 如花似月 風(fēng)姿卓越 顧盼流轉(zhuǎn) 清絲糾纏 舉步輕搖  古風(fēng) 美人出南國,灼灼芙蓉姿。 皓齒終不發(fā),芳心空自持 國色天香  花容月貌 明目皓齒 淡掃峨眉 活潑、率直、可愛、天真、端莊、溫柔  賢惠 多才 俊俏 靜若處子 動若脫兔 小鳥宜人 善解人意 美若天仙  美愈天人 清秀高雅 明眸善睞 嬌艷嫵媚 玲瓏剔透 千嬌百媚 儀態(tài)萬千  美艷絕世 如花似玉 窈窕淑女 氣質(zhì)高雅 美麗四射 櫻桃小口 善良純潔  活潑、開朗、天真、率直 含羞、靦腆 善于交際、 艷冠群芳 剪水雙瞳  有耐力 有見識、有儀態(tài) 溫柔、體貼、撒嬌、任性、獨(dú)立、愛美、溫柔  善良 賢惠 美艷絕倫 神仙玉骨 玉指如蔥 膚如凝脂 眉如新月 秋波流轉(zhuǎn)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風(fēng)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梧桐更兼細(xì)雨,到黃昏、點(diǎn)點(diǎn)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東風(fēng)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唐.李白>

7,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分類如代詞副詞之類的包括定義以及用法

常見文言虛詞 之 1、 用作代詞: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義,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用作助詞: (一)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的標(biāo)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二)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yīng)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輸》) (三)結(jié)構(gòu)助詞。當(dāng)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dú)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四)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yīng)省去。 例:頃之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動詞:可譯為“去、往、到”。 例: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記憶順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間可譯“的”; 用作動詞“去、往、到”, 用作助詞可不譯。 其 1、用作第三人稱,相當(dāng)于“他、她、它(們)。例:妻跪問其故。 2、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dāng)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為其名。(《傷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難道”、“怎么”。例:其真無馬邪?(《馬說》) 4、指示代詞,相當(dāng)于“那” “這”之類的詞。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5 、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記憶順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遠(yuǎn)指近指“這”和“那”; 后帶數(shù)詞譯“其中”,表示反問譯“難道”。 以 1、作為介詞 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例: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譯為“用、拿、把、按照” 例: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詞賓語。)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時間處所,譯為“在、從” 例: 2、作為連詞 表示并列、承接、修飾“以”相當(dāng)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 墨池記》) 表示目的譯為“來、用來” 例: 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表示范圍譯為“到” “已”,已經(jīng)。 例:固以怪之矣。 記憶順口溜: “以”作介詞“把、拿、用”, 因?yàn)椤凑?、在、憑、從; 又作連詞如同“而”, 偶爾通假要分清。 于 1、對,對于。向 例:貧者語于富者曰。 2、在,從 例: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出師表〉) 3、與,跟,同。 例: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4、到 例:指通豫南,達(dá)于漢陰。箕畚運(yùn)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魚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記憶順口溜: 于字可譯到、在、從,也可翻作對、與、同; 形容詞后表比較,動詞之后表被動。 而 1、表示并列,相當(dāng)于“而且”、“又”、“和”或不譯。例: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 2、表示承接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譯。 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動詞和狀語,相當(dāng)于“著”、“地”等,或不譯 。 例: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醉翁亭記〉) 記憶順口溜: 而作連詞要分清,并列承接與轉(zhuǎn)折; 承譯“接著“轉(zhuǎn)譯“但”, 狀語后頭表修飾。 雖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 表示假設(shè),可譯為“即使”。例: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 表示轉(zhuǎn)折,可譯為“雖然”。例: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然 1、 代詞 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例: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2、 連詞 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譯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 3、 助詞 分兩種情況: ① 用在形容詞之后,作為詞尾,可譯作“…的樣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gòu)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樣子”“像…似的”。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注意:容易出錯的地方 1.用法詞性混為一談 2.古今詞語詞義詞性混為一談 3.不同虛詞因意義、用法相近而誤 4.同一虛詞因意義、用法不同而誤
之1、用作代詞,分以下幾種情況:(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如: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輮使之然也。(《勸學(xué)》,代物,作兼語。)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第一人稱,我,作賓語)(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勺g為"這",通常作復(fù)指性定語。如:均之二策,寧許以負(fù)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2、用作助詞,分以下幾種情況:(一)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的標(biāo)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二)結(jié)構(gòu)助詞,補(bǔ)語的標(biāo)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bǔ)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三)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yīng)省去。如: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即“晉有何厭”)(四)結(jié)構(gòu)助詞。當(dāng)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dú)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ā稁熣f》)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逍遙游》)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觸龍說趙太后》)(五)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yīng)省去。如:頃之,煙炎張?zhí)?。(《赤壁之?zhàn)》)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qiáng)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六)動詞,作謂語。“往,到”之意。如:(良人)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余。(《齊人有一妻一妾》)其1、用作代詞,分以下幾種情況:(一)第三人稱代詞??纱?、代事物,用在名詞之前,作領(lǐng)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fù)數(shù))。例如:臣從其計(jì),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或修飾語)應(yīng)譯為“他”“它”不能加“的”。如: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秦王恐其破璧。(《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璧”作賓語。)(三)活用為第一人稱??捎米鞫ㄕZ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四)指示代詞,表遠(yuǎn)指。作定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表近指時可譯為“這,這些”。如: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zhàn)》)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芙蕖》這樣的)臣以為其人勇士(這個)(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如: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命令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測度。)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汝其勿悲?。ā杜c妻書》表婉商。)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命令。)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強(qiáng)疑問語氣,不譯)3、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shè)。)子以秦為將救韓乎?其不乎?(表選擇)而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guān)系。(一)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勸學(xué)》)(二)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勺g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三)表示承接關(guān)系??勺g為“就”“接著”,或不譯。如: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四)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勺g為“但是”“卻”。如: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勸學(xué)》)(五)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勺g為“如果”“假如”。如: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刹蛔g。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xué)》)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七)表目的關(guān)系??勺g為“來”。如:虎求百獸而食之。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ā洞倏棥罚?、復(fù)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dāng)于“罷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則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guān)系。(一)表示承接關(guān)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fù)句中的前后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lián)系??勺g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jīng)是”。例如:項(xiàng)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大鐵椎傳》)(二)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shè)的情況,相當(dāng)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shè)或推斷的結(jié)果,相當(dāng)于“那么”“就”。例如: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三)表示并列關(guān)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jié)構(gòu)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可譯為“就”,或不譯。例如: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xué)而》)(四)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guān)系。表示意思有轉(zhuǎn)折時,“則”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rèn)一件事,預(yù)備下句轉(zhuǎn)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例如: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其室則邇,其人甚遠(yuǎn)。(《詩經(jīng)·東門之墠》)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qiáng)調(diào)和確認(rèn)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乃1、用作副詞。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zhuǎn)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還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等。例如: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乃入見。(《曹劌論戰(zhàn)》,就)夫趙強(qiáng)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卻)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竟)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才)項(xiàng)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xiàng)羽本紀(jì)》,僅)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例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3、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rèn)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例如:若事之不濟(jì),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嬴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4、“無乃”,表委婉性推測。譯為“恐怕、未免、大概”如:師勞力竭,遠(yuǎn)主備之,無乃不可乎?(《肴之戰(zhàn)》)以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jù)”“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用)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用)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憑)余船以次俱進(jìn)。(《赤壁之戰(zhàn)》,按照)以資政殿學(xué)士行。(《指南錄后序》,憑 身份)(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三)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強(qiáng)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zhàn)》)(四)引進(jìn)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lǐng)”“帶領(lǐng)”。例如: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zhàn)國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diǎn),只是不能用于轉(zhuǎn)折關(guān)系。(一)表示并列或遞進(jìn)關(guān)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二)表示承接關(guān)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勺g為“而”或省去。例如: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三)表示目的關(guān)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勺g為“而”“來”“用來”“以致”。例如:作《師說》以貽之。(《師說》)劍貲財(cái)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四)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yàn)椤?。例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五)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3、復(fù)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dāng)“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例如: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庖丁解?!罚?、副詞。通“已”,已經(jīng)。例: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荊軻刺秦王》)5、動詞。譯為“用”“認(rèn)為”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用)皆以美于徐公。(認(rèn)為)于“于”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jié)合,構(gòu)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guān)系。1、引進(jìn)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例如:得復(fù)見將軍于此。(《鴻門宴》在)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在……方面)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出師表》在……中)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向)權(quán)起更衣,肅追于宇下。(《赤壁之戰(zhàn)》到)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從、自)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于)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由于)2、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良曰:“長于臣。”(《鴻門宴》)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xué)》)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可不譯。例如: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五人墓碑記》)3、放在動詞之后,引進(jìn)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yīng)。例如: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五人墓碑記》)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廉頗藺相如列傳》)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4、復(fù)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的“于是”完全相同。(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guān)系,與現(xiàn)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F(xiàn)代漢語也這樣用。例如: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bǔ)語??筛鶕?jù)“于”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在這”“從這”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說》“在這職業(yè)上”)然1、用作連詞,主要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可是”“但是”。例如: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zhàn)》)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鴻門宴》)“然”有時和“而”連用,“然”代指上文所說情況,“而”表示轉(zhuǎn)折,等于說“如此(這樣),可是……”。例如: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還常和“則”結(jié)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實(shí),“則”是由此進(jìn)行闡述或論斷,可譯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單譯為“那么”。例如: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2、用作代詞。相當(dāng)于口語中“這樣”“如此”。例如:輮使之然也。(《勸學(xué)》)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3、用作助詞,又分兩種情況。(一)用在形容詞之后,作為詞尾,相當(dāng)于口語的“……地”。例如: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說》)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鐘山記》)(二)用在名詞或短語之后,前面有“若”“如”“猶”等詞與之照應(yīng)的,可譯為“的樣子”“一般”“那樣”。例如: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登泰山記》)4、“然”還常作應(yīng)對之辭,同口語中“是的”“對的”相似。或者表示贊成、同意,即“認(rèn)為是”“認(rèn)為對”的意思。例如:袁曰:“然,固有所聞?!保ā蹲T嗣同》,是)吳廣以為然(對)成然之。(《促織》)若1、用作代詞。(一)表對稱,相當(dāng)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例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說》你)更若役,復(fù)若賦……(《捕蛇者說》你的)(二)表近指,相當(dāng)于“這”“這樣”“如此”。例如: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2、用作連詞。(一)表假設(shè),相當(dāng)于“如果”“假設(shè)”等。例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二)表選擇,相當(dāng)于“或”“或者”。例如: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jì)》)“若”和“夫”“至”結(jié)合,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他轉(zhuǎn)。例如: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陽樓記》)為“為”在文言中經(jīng)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于實(shí)詞范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wèi。(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例如: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保ā短一ㄔ从洝罚ǘ┍硎緞幼鳌⑿袨榈奶娲?。可譯為“替”“給”等。例如:當(dāng)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zhàn)》)公為我獻(xiàn)之。(《鴻門宴》)(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勺g為“當(dāng)”“等到”等。例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勺g為“為著”、“為了”。例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勺g為“因?yàn)椤薄坝捎凇薄@纾何嵋娖潆y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罚┍硎颈粍雨P(guān)系。讀陽平聲wéi,可譯為“被”。“為”所引進(jìn)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時亦可不出現(xiàn)主動者;有時跟“所”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或“為……所”。如: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ā而欓T宴》)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zhàn)》)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wéi,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yīng)??勺g為“呢”。例如: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因1、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依據(jù)、方式,可分別譯為“因?yàn)椤薄坝捎凇?,“趁著”“憑借”,“經(jīng)過”“通過”。例如:振聲激揚(yáng),伺者因此覺知。(《后漢書·張衡傳》,由于)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經(jīng)由)高祖以之以成帝業(yè)(憑借)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便”。例如: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3、動詞。順著,依照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因利乘便,宰割天下。4、動詞。沿襲。蒙故業(yè),因遺策。所1、用作助詞。經(jīng)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jié)合,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八弊纸Y(jié)構(gòu)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后序》)“所”和動詞結(jié)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jié)構(gòu),則所字結(jié)構(gòu)起定語的作用。如: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yīng),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后序》)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3、復(fù)音虛詞“所以”?!八焙汀耙浴边B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如: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yuǎn)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原因)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原因)表示手段或憑借的,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4、于數(shù)量詞后,譯為“左右”從弟子女十人所。何1、用作疑問代詞。單獨(dú)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如: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大王來何操?(《鴻門宴》)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2、用作副詞。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ā读婀賯餍颉罚?、復(fù)音虛詞“何如”“何以”。(一)“何如”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dāng)于“怎么樣”或“什么樣”。如:樊噲?jiān)唬骸敖袢罩潞稳??”(《鴻門宴》)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竊符救趙》)君以袁某為何如人哉?(《譚嗣同》)(二)“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拿什么”“憑什么”等。榮祿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譚嗣同》)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且用作連詞。且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并列關(guān)系。如: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ā冻啾谥畱?zhàn)》)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zhàn)》)河水清且漣漪。(《伐檀》)先生且喜且愕(又……又……)有時相當(dāng)于“尚且”,先讓步,后推進(jìn)一層。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且焉置土石?表選擇。王以為天下為尊秦乎?且尊齊乎?(還是)2、用作副詞。相當(dāng)于“將”“將要”,“暫且”“姑且”。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驢一鳴,虎大駭,遠(yuǎn)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ā妒纠簟罚┣涞珪哼€家,吾今且報(bào)府。(《孔雀東南飛》)也語氣助詞。經(jīng)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1、表示判斷語氣的,如: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后序》)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業(yè)。(《左忠毅歸逸事》)2、表示肯定語氣的,如:昔人云:“將以有為也?!保ā丁粗改箱洝岛笮颉肺嵘峡重?fù)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就是有否定詞的句子,仍然是一種表否定的肯定。如:眾曰:“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保ā稌╇u者事》)3、表示疑問語氣的,如: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4、表示感嘆語氣的,如: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莊暴見孟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5、用在句中或時間詞后,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當(dāng)余之從師也,負(fù)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今也則亡,未聞好學(xué)者也。矣語氣助詞1、用于陳述句尾?;蛑隙ㄕZ氣,有的可譯為“了”,有的可不譯;或助已然語氣,說明事情已實(shí)現(xiàn),可譯為“了”;或助將然語氣,說明事情將要實(shí)現(xiàn),可譯為“了”。如:此為長江之險(xiǎn)已與我共之矣。(《赤壁之戰(zhàn)》)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傳序》)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項(xiàng)脊軒志》)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國也》)2、用于感嘆句。助感慨、諷刺、贊頌語氣,可譯為“了”“啊”。甚矣,汝之不惠?。ā队薰粕健罚﹩韬?,烈矣!(《譚嗣同》)3、用于祈使句,助請求、勸勉、禁止語氣,可譯為“吧”。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毛遂自薦》)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信陵君竊符救趙》)4、用于疑問句末,助疑問語氣。年幾何矣?(《觸龍說趙太后》)焉1、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2、有時用于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鐘于我何加焉?。ā遏~我所欲也》)3、疑問代詞,解釋為“哪兒”且焉置土石。4、兼詞。等于“于之”“于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5、兼詞。等于“于之”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6、形容詞的詞尾。如: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前赤壁賦》)
滴定管黑糊糊何必奶奶,,,年,可靠尼羅河可怒日哦哦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