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白酒都是多少度,古代不都是幾度嗎

元代之前,中國古代酒都是由谷物發(fā)酵而成的。古龍大俠自身那個酒量也是駭人聽聞,當年古龍大俠多數(shù)作品都拍成電影,他自己也是個編劇,他的酒量武行的壯漢見了都怕,據(jù)洪金寶回憶說古龍喝威士忌都是一杯一杯的灌,就算他們有功夫在身也不是古龍的對手,了解一下古代白酒的普遍度數(shù),就會明白喝幾壇子酒根本不是事兒。

1、古代很多人喝酒都是一碗一碗的喝,是不是古代的白酒度數(shù)低?

1、古代很多人喝酒都是一碗一碗的喝,是不是古代的白酒度數(shù)低?

元代之前,中國古代酒都是由谷物發(fā)酵而成的。即使釀酒工藝優(yōu)良,酒精度也不超過十度,普通老百姓平時所喝的酒精度也就在三四度左右,雖然在《周禮注疏》里面記載有白酒,但那時的酒不是蒸餾酒(現(xiàn)代白酒),而是用白米釀造的酒,相當于今天的米酒。水滸傳中有一節(jié)是武松打虎,武松喝了十八碗的“三碗不過崗”酒,首先可以肯定不是現(xiàn)在的白酒,第一宋代還沒形成蒸餾的工藝;第二即便那時候有,十八碗基本相當于今天的四斤左右,一個人喝四斤40-60度之間的白酒,正常情況下都會酒精中毒,打虎的故事也就不會發(fā)生了,

水滸傳中曾有描述,店小二篩酒,其實就是過濾掉酒糟等雜質(zhì),武松喝的也就是十度左右的米酒,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來說也不是什么難事。蒸餾酒是從元代開始在華夏大地普及的,蒙古人地處北方,氣溫比較寒冷,所以需要度數(shù)高的酒來取暖。蒙古人入住中原后,為了凸顯其自身文化,所以在中原地區(qū)大力推揚他們的酒文化,也就從元朝開始,蒸餾酒開始在華夏大地普及,

2、中國的白酒什么時候到五十度的,古代不都是幾度嗎?

首先,中國古代沒有酒精刻度的概念,判斷酒精度的主要方法是搖晃酒液看酒花,分為大清花、小清花、云酒花、二酒花、油酒花。古時白酒的酒精刻度究竟有多高,只能通過現(xiàn)代技術(shù)檢測的酒花大小與酒精度對應(yīng)關(guān)系來推斷,大清花大如黃豆,消失極快,酒精含量為60~75°;小清花大如綠豆,消失稍慢,酒精度在50~60°;云酒花大如大米粒,重疊二至三層,散失時間為20″左右,酒精度在40~50°之間;二花是大如大米和小米大小不等重疊,形狀似云花,酒花散失時間更長,酒精度在15~40°;油花則大小如破碎的小米粒,酒液表面布滿油珠,是高級脂肪酸,酒精度在5°。

3、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動不動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呢?

古人動不動喝幾壇酒還不醉,這樣的情況多見于史書記載和文學作品,說明可信度還是比較高得,實際上,這點不值得奇怪,且不說元代之前,酒的酒精含量普遍較低,就在今天,好酒量的人也不算稀奇。比如之前我喝酒的時候,多的時候喝過大概有七八斤啤酒加半斤二鍋頭,當然中間少不了幾次廁所,而我見過能喝的反而是一個女孩,可以說天賦異稟,有次喝酒喝了那種青啤十多瓶,這個量算不了什么,奇的是人家喝的氣定神閑,廁所都不用上,只能說個人代謝功能異于常人。

而能喝的人有次在一個節(jié)目上介紹一個酒神,是魯豫主持的一個節(jié)目,那人可以一頓喝七斤白酒,這可是貨真價實的白酒,平均度數(shù)怎么也要四十度以上,古人喝酒小壇子也就兩三斤的量,加起來也可以算是幾壇子了,像名人里面,能喝酒的也屢見不鮮,比如最喜歡寫酒的古龍大俠,他的作品里幾乎每個大俠都愛酒,更有諸多酒量驚人的奇人異士。

古龍大俠自身那個酒量也是駭人聽聞,當年古龍大俠多數(shù)作品都拍成電影,他自己也是個編劇,他的酒量武行的壯漢見了都怕,據(jù)洪金寶回憶說古龍喝威士忌都是一杯一杯的灌,就算他們有功夫在身也不是古龍的對手,也許正因為古龍喝酒太甚,所以英年早逝,讓人可惜。再一個能喝酒的比如俄羅斯人,他們的酒量是普遍較高,高度難喝的伏特加,他們可以面不改色的喝下一大瓶,而且是空口喝,什么下酒菜什么的是不需要的,

說了現(xiàn)代喝酒的眾生相,其實是想說明一個道理,就算在今天這個人的體質(zhì),加上現(xiàn)在普遍較高的白酒度數(shù),一次喝個幾壇子酒都不算回事,何況是在一貫喜歡夸張的歷史記載和文學作品里呢,這事不值得稱奇。在元明清時代已經(jīng)有了蒸餾酒,但是民間普遍流行的還是一般家庭式作坊釀造的釀造酒,比如大名鼎鼎的二鍋頭成形于清中期,已經(jīng)接近于近現(xiàn)代了。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