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酒,基本上都是釀造酒。況且,古代中國種植葡萄的數量有限,葡萄酒不太流行,但其他果酒如李子酒,楊梅酒、獼猴桃酒還是很有市場的,到了元朝,出現了蒸餾酒也就是燒酒,把酒曲發(fā)酵釀造的酒再蒸餾一下,得到度數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這和現在的酒比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個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兩“兩毛燒”,體會一下古酒的味道。
1、古代喝的酒和現在的酒一樣嗎,酒精度是否低?
古代說起釀酒,最早的還是兩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寫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這塊土板現在應該還在芝加哥大學的OrientalInstitute,那里囤積了不少兩河流域的文物。而在中國,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經出現了谷物釀酒,中國的釀酒技術和西方一直不同,仰韶、龍山時期的古人應該是用蘗釀的酒,蘗就是發(fā)芽的谷粒,釀出的是黃酒,
后來古人們逐漸掌握了用酒曲釀酒的方法,秦漢時雖然仍然用蘗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開始用酒曲,前陣子還在《漢書·食貨志》上讀到: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興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試一試,事實上,用蘗釀出的酒被稱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說“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釀造出來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為制作工藝的不同而所有不同,
但是醴和那時的酒都是黃酒。南北朝時,制酒曲的工藝日益完善,當時的一部奇書《齊民要術》上記載了很多種制曲的方式,這些方式現在有不少還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時有了紅曲,釀造出來了“紅酒”,不知道古書里說的女兒紅是不是就是這種就,不過紹興的狀元紅應該不是,那酒俺喝過,其實不紅,顏色是橙黃色的,前面說到曲釀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經想用酒代水再釀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濃度,可是不成,因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謝的產物,對酵母菌的發(fā)酵有一定抑制作用,當酒精成分達到10%左右時,酵母菌就停止繁殖,發(fā)酵過程也就隨之放慢。
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強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會超過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發(fā)酵,也得不到度數更高的酒了,到了元朝,出現了蒸餾酒也就是燒酒,把酒曲發(fā)酵釀造的酒再蒸餾一下,得到度數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這和現在的酒比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個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兩“兩毛燒”,體會一下古酒的味道。
小作坊兩毛燒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過現在可能不止“兩毛”那么便宜了吧:)說燒酒是元朝時才有的,是依照李時珍的紀錄,不過在白居易等人的詩里已經有了“燒酒”一詞,并且對山西汾酒歷史的考證似乎說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時就有燒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過崗有可能是早期的燒酒吧,不然十幾度的酒不會有那么大的力量,總結一下,用蘗釀的酒度數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應星說“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傳”;用曲釀造的酒度數大致在十幾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藝不同而不同,因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藥,不夠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較類似現在的紹興黃酒;蒸餾后的燒酒度數很高,大約有50%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現在仍有燒酒,不妨一試。
2、古代人喝的酒泛指什么酒?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薩沙第9145條回答。古人要看什么時代的古人,如果是元代之前的古人,大體喝這幾種酒。第一,谷物釀造酒,釀造酒是借著酵母作用,把含淀粉和糖質原料的物質進行發(fā)酵,產生酒精成分而形成酒。中國古代的酒,基本上都是釀造酒,釀造酒制造很繁瑣,通常要將薯類和谷類以及野生植物原料經過加壓蒸煮,淀粉糊化成為溶解狀態(tài),然后加入酵母進行緩慢的發(fā)酵,形成酒精。
隨后再進行過濾,去掉酒糟,留下含有酒精的液體,就是釀造酒了,可以說,釀造酒是純天然的酒。谷物釀造酒就是用各種谷物制成,常見的是黃酒,不過,黃酒的原料也是不同的,南方以糯米、北方以黍米、粟、糯米為原料,一些南方人很喜歡喝的米酒,其實就是黃酒的一種,第二,水果釀造酒。常見的就是葡萄酒,水果釀造酒同谷物有些不同,主要是不需要放酵母,只需要自己發(fā)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