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唐盛酒業(yè)揚文林,石家莊都有什么酒廠啊當?shù)鼐偷钠放埔残?/h1>
2,登幽州臺歌作者簡介
登幽州臺歌作者陳子昂(公元659~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寧市射洪縣)人,唐代詩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陳拾遺。人物生平:少年時期:陳子昂幼而聰穎,少而任俠,年十七、八,尚不知書。后因擊劍傷人,始棄武從文,慨然立志,謝絕舊友,深鉆經(jīng)史,不幾年便學涉百家,不讓乃父。兩次落第:高宗調露元年(679年),懷經(jīng)緯之才的陳子昂,出三峽,北上長安,進入當時的最高學府國子監(jiān)學習,并參加了第二年科舉考試。落第后還鄉(xiāng)。回故里金華山研讀,“數(shù)年之間,經(jīng)史百家,罔不賅覽。尤善屬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風骨”,為他后來革新文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永淳元年(682年),學有所成的陳子昂,再次入京應試,仍不為人知。得到重用:文明元年(684)進士及第。陳子昂生性耿直,關懷天下,直言敢諫,一度遭到當權者的排斥和打擊。三十八歲辭職還鄉(xiāng),后為奸人所害。但因其文“歷抵群公”,得罪權貴,不為所用。不久唐高宗病逝于洛陽,武則天執(zhí)掌朝政,議遷梓宮歸葬乾陵。陳子昂聞后,上書闕下加以諫阻,武則天看后,嘆其才,授以麟臺正字,旋遷右拾遺。垂拱二年(686),萬歲通天元年(696)兩次從軍北征。受讒被誣:陳子昂北征,積極反對外族統(tǒng)治者制造的分裂戰(zhàn)爭,多次直言進諫,不但未被采納,卻被斥降職,一度遭到當權者的排擠和打擊,壯志難酬的陳子昂三十八歲辭職還鄉(xiāng),后被奸人陷害,冤死獄中,年僅四十一歲。軼事典故伯玉毀琴:陳子昂第二次落第,適一人賣胡琴,索價百萬,豪貴圍觀,莫敢問津,陳子昂擠進人群,出千緡(古代一種計量單位)買之。并于次日在長安宣陽里宴會豪貴,捧琴感嘆:“蜀人陳子昂,有文百軸,不為人知,此樂賤工之樂,豈宜留心。”話完即碎琴遍發(fā)詩文給與會者。其時京兆司功王適讀后,驚嘆曰:“此人必為海內文宗矣!”一時帝京斐然矚目。獄中卜命:盧藏用《陳子昂別傳》云:“屬本縣令段簡貪暴殘忍,聞其家有財,乃附會文法,將欲害之。子昂慌懼,使家人納錢20萬,而簡意未塞,數(shù)輿曳就吏。子昂素羸疾,又哀毀,杖不能起。外迫苛政,自度氣力恐不能全,因命蓍自筮,卦成,仰而號曰:”天命不佑,吾殆死矣!"于是遂絕,年四十二。評價: 在初唐到盛唐詩風發(fā)展轉變的過程中,陳子昂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時人和后人都給了他很高的評價。盧藏用《右拾遺陳子昂文集序》:“橫制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苯鹪脝枴墩撛娊^句》:“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倍鸥Γ骸扒Ч帕⒅伊x,感遇有遺篇?!卑拙右住冻跏谑斑z》:“杜甫陳子昂,才名括天地?!表n愈《薦士》:“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宋劉克莊《后村詩話》:“唐初王、楊、沈、宋擅名,然不脫齊梁之體,獨陳拾遺首倡高雅沖淡之音,一掃六代之纖弱,趨于黃初、建安矣?!笔挿f士:“近日陳拾遺子昂文體最正。”梁肅《補闕李君前集序》:“陳子昂以風雅革浮侈?!标愖影哼M一步發(fā)展了“初唐四杰”所追求的充實,剛健的詩風,徹底肅清了齊梁詩歌中綺靡纖弱的習氣,對盛唐詩人張九齡,李白,杜甫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詩歌特色:陳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曾經(jīng)提出了詩歌革新的正面主張:東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皱藻祁j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遂用洗心飾視,發(fā)揮幽郁。不圖正始之音,復睹于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在唐詩發(fā)展史上,陳子昂這篇短文好像一篇宣言,標志著唐代詩風的革新和轉變。我們知道,劉勰、鍾嶸反對南朝形式主義詩風,曾經(jīng)標舉過“比興”、“風骨”的傳統(tǒng)。王勃反對龍朔前后的宮廷詩風,也指責他們是“骨氣都盡,剛健不聞”。陳子昂繼承了他們的主張,一針見血地指出初唐宮廷詩人們所奉為偶像的齊梁詩風是“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指出了“風雅興寄”和“漢魏風骨”的光輝傳統(tǒng)作為創(chuàng)作的先驅榜樣,在倡導復古的旗幟下實現(xiàn)詩歌內容的真正革新。態(tài)度很堅決,旗幟很鮮明,號召很有力量?!芭d寄”和“風骨”都是關系著詩歌生命的首要問題。“興寄”的實質是要求詩歌發(fā)揚批判現(xiàn)實的傳統(tǒng),要求詩歌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帮L骨”的實質是要求詩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剛健充實的現(xiàn)實內容。從當時情況來說,只有實現(xiàn)內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詩歌負起時代的使命。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由于“初唐四杰”等詩人的積極努力,新風格的唐詩已經(jīng)出現(xiàn),沿襲齊梁的宮廷詩風已經(jīng)越來越為人們所不滿,詩歌革新的時機更加成熟了。陳子昂的革新主張在這個時候提出,不僅有理論的意義,而且富有實踐的意義;不僅抨擊了陳腐的詩風,而且還為當時正在萌芽成長的新詩人、新詩風開辟道路。《晚次樂鄉(xiāng)縣》是陳子昂由故鄉(xiāng)東行入京,在襄州樂鄉(xiāng)縣留宿時所寫的一首抒發(fā)羈旅之情的五律.顧璘曰:“無句法,無字法,天然之妙”。 陳子昂繼四杰之后,以更堅決的態(tài)度起來反對齊梁詩風的統(tǒng)治,在理論和創(chuàng)作實踐上都表現(xiàn)了鮮明的創(chuàng)造革新精神。陳子昂的思想是很復雜的,他既好縱橫任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導方面。從他的許多政論奏疏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洞察國家安危的遠見,關懷人民疾苦的熱情。例如在《上蜀川安危事》的奏疏中,他曾經(jīng)對諸羌的進犯感到憂慮,對蜀川人民“失業(yè)”、“逃亡”深表同情,對“官人貪暴”、“侵漁”、“剝奪”百姓的罪惡加以憤慨的指責?!顿Y治通鑒》引用他的奏疏、政論有四、五處之多。王夫之《讀通鑒論》認為陳子昂“非但文士之選”,而且是“大臣”之材,這是完全正確的。他的政治熱情是他從事詩歌革新的動力。陳子昂的詩歌創(chuàng)作,鮮明有力地體現(xiàn)了他的革新主張,《感遇詩》三十八首,正是表現(xiàn)這種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這些詩歌并不是同時之作,有的諷刺現(xiàn)實、感慨時事,有的感懷身世、抒發(fā)理想。內容廣闊豐富,思想也矛盾復雜。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現(xiàn)實性很強的邊塞詩,例如:朝入云中郡,北望單于臺。胡秦何密邇,沙朔氣雄哉!籍籍天驕子,猖狂已復來。塞垣無名將,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嘆,邊人涂草萊。 這是他從征塞北時的作品,詩中對將帥無能,使邊民不斷遭受胡人侵害的現(xiàn)實,深表憤慨。在從征幽州時所寫的“朔風吹海樹”一篇中,又對邊塞將士的愛國熱情遭到壓抑表示深刻的同情,《丁亥歲云暮》一篇更明白地揭發(fā)了武后開蜀山取道襲擊吐蕃的窮兵黷武的舉動。陳子昂的詩突破了泛擬古題的邊塞詩傳統(tǒng)風氣,他對武后內政方面的弊端也有所諷刺。在“圣人不利己”一詩里,他指責了武后雕制佛像、建造佛寺,浪費人力物力的佞佛行為。在“貴人難得意”一詩里,他更勇敢地諷刺了武后對待臣下時而信任、時而殺戮的作風。從這些現(xiàn)實性很強的詩篇中,我們清晰地看到他的政治抱負和他的詩歌革新主張有著密切的內在聯(lián)系。他的那些感懷身世的詩,也寫得很動人: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這里,美好理想無法實現(xiàn)的深沉的苦悶,借楚辭草木零落、美人遲暮的意境,宛轉蘊藉地表現(xiàn)出來。但是,他這種苦悶,在不同的時間境遇之下,又轉為憤激慷慨之音。如: 本為貴公子,平生實愛才。感到思報國,拔劍起蒿萊。西馳丁零塞,北上單于臺。登山見千里,懷古心悠哉!誰言未忘禍,磨滅成塵埃?!陡杏鲈姟防镆灿幸恍﹪@息人生禍福無常,贊美隱逸求仙,發(fā)揮佛老玄理的作品,例如“市人矜巧智”、“玄天幽且默”等篇,都有濃厚的佛老消極思想。《登幽州臺歌》和《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這幾首詩是他隨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的時候寫的。盧藏用《陳氏別傳》說:子昂體弱多疾,感激忠義,常欲奮身以答國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參預軍謀,不可見危而惜身茍容。他日又進諫,言甚切至,建安謝絕之,乃署以軍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書記而已。因登薊北樓,感昔樂土、燕昭之事,賦詩數(shù)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時人莫不知也。 他在《薊丘覽古》中,曾經(jīng)歌頌了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燕昭王、燕太子,感激知遇、乘時立功的樂毅、郭隗等歷史人物。俯仰今古,瞻望未來,他更深刻地體驗到生不逢時、理想無法實現(xiàn)的痛苦和悲哀,也更深刻地體會了古往今來許多仁人志士在困扼境遇中激憤不平的崇高感情。也正是這種不可遏止的理想和激情,使他唱出了這首浪漫主義的《登幽州臺歌》。盡管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他的苦悶無法解決,使這首詩的情調顯得相當孤獨。但是,也正是這首詩,在當時和后代得到無數(shù)讀者的深刻同情,盧藏用說這首詩“時人莫不知也”,就是有力的證明。這不愧是齊梁以來兩百多年中沒有聽到過的洪鐘巨響。陳子昂的律詩比較少,但是象《度荊門望楚》,也是初唐律詩中的佳作: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臺。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城分蒼野外,樹斷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 詩人用氣勢流暢的筆調,寫出了他初次離蜀途中所見的巴楚壯麗山川。風格和其他詩人是有所不同的。陳子昂仰慕“建安作者”和“正始之音”,他的詩受建安、正始詩人影響較深。唐皎然《詩式》說:“子昂《感遇》,其源出于阮公《詠懷》?!毕蟆疤m若生春夏”、“貴人難得意”等比興托諷的詩篇,以及那些感慨人生禍福無常的詩,的確和阮籍相似。此外如《燕昭王》乃至《登幽州臺歌》等,和阮詩“駕言發(fā)魏都”、“獨坐空堂上”等詩也有意境相通之處。而“丁亥歲云暮”、“本為貴公子”、“朔風吹海樹”、“蒼蒼丁零塞”等邊塞詩,則和建安詩中“梗概而多氣”的寫時事之作比較接近。他的詩中,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同時存在。那些現(xiàn)實主義的作品,有的敘事慷慨沉痛,有的還兼有政論鋒芒。那些偏于抒發(fā)理想之作,有的寄興幽婉,有的又激情奔放,這又是浪漫主義的不同表現(xiàn)??偟膩碚f,他的詩風格并不完全統(tǒng)一。當然,陳子昂的詩在藝術上也存在一些缺點。他對漢魏南北朝的樂府民歌學習得不夠。對七言詩這種新形式也不重視,集中竟沒有一首七言詩(注:只蜀刻本《陳子昂先生全集》有《楊柳枝》七絕一首,真?zhèn)坞y定。)?!陡杏鲈姟分猩踔吝€有一些作品受玄言詩影響,讀起來有些枯燥乏味。但是,他的全部詩作絕沒有一點齊梁浮艷的氣息,這是更難能可貴的。 總之,他是唐詩開創(chuàng)時期在詩歌革新的理論和實踐上都有重大功績的詩人,杜甫稱贊他:“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揚馬后,名與日月懸。……千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表n愈稱贊他:“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都對他在唐詩發(fā)展上的功績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詩人的公論,至于他的《感遇詩》直接啟發(fā)了張九齡《感遇》和李白《古風》的創(chuàng)作,李白繼承他以復古為革新的理論,進一步完成唐詩革新的歷史任務,更是眾所周知的事實。陳子昂在散文革新上也是有功績的。他文集中雖然也還有一些駢文,但那些對策、奏疏,都用的是比較樸實暢達的古代散文,這在唐代,也是開風氣之先。所以唐代古文家梁肅、韓愈都對他這方面的努力有較高的評價 。子昂遺跡:陳子昂讀書臺陳子昂讀書臺位于射洪縣城北23公里處的金華山上,是初唐詩人陳子昂青年時代讀書的地方,原名讀書堂,或稱陳公學堂。發(fā)展歷史:①舊址在金華山古觀之后,今祖師殿一帶。唐大歷年間,東川節(jié)度使鮮于叔明曾為陳子昂立旌德碑于讀書堂前。②中唐后政局混亂,戰(zhàn)爭頻仍,學堂因之衰廢。③宋嘉裕年間,邑令龐子明在其遺址建拾遺亭。④ 明初,拾遺亭已毀,廉承務逍于舊基建屋塑像,并立明遠亭于其側,成化時,縣令郭鏜立感遇亭。⑤清初,上述建筑全坍壞。⑥康熙五十一年,知縣唐麟翔于學堂舊址建方廳一大間,置匾額為古讀書臺。⑦道光八至十一年,邑令錢秉德,汪澍移讀書臺于嶺后梧崗山。⑧光緒六年(1880),知縣文芳等捐資勸募,拆去短垣,芟除荊莽,于亭前新建廳三間,翼以回廊曲檻,外置甬道門閣;亭右立精舍三間,亭后辟地增葺大廳三間,額擬留云山館,游廊環(huán)繞,外蔽繚垣;最后砌臺豎荷葉亭一大間,額擬涵波臨江,建船房三間,小榭一間,已初具規(guī)模。此后基本保持原狀,略有增修。文革期間被毀。⑨2006年05月25日,陳子昂讀書臺作為清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陳子昂墓:陳子昂墓在今四川省射洪縣龍寶鄉(xiāng)龍寶山東麓,龍寶山唐時名獨龍 山。陳子昂墓面對梓水,右傍涪江,四周青山蔚起,層巒疊翠,平川廣陸,流水映帶。唐東川節(jié)度使鮮于叔明曾為之立旌德之碑于墓前,后因字跡磨滅,宋開寶年間郭延謂重建此碑。明成化時,郭堂及揚澄曾先后立詩碑于墓前。清嘉慶時,墓側有祠,康熙四十八年知縣李瑞建,旁有古柏五十八株,猶蔚然翠。文革中,墓被毀,1999年恢復維修陵園,現(xiàn)址為后來砌石恢復土冢原貌。
3,唐朝官職
唐朝官職正第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已上職事官。)王。(爵?!段涞铝睢酚刑觳呱蠈?,九年省。)從第一品開府儀同三司、(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及特進不帶職事官者,朝參祿俸并同職事,仍隸吏部也。)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已上職事官。)驃騎大將軍、(武散官。)嗣王、郡王、國公。(爵。)正第二品特進、(文散官。)輔國大將軍、(武散官。)開國郡公、(爵?!段涞铝睢肺ㄓ泄⒑?、伯、子、男,貞觀十一年加開國之稱也。)上柱國。(勛官?!段涞铝睢酚猩袝睿埶范晔?。自是正第二品無職事官。)從第二品尚書左右仆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府牧、大都督、(揚、幽、潞、陜、靈。)大都護、(單于、安西,已上職事官。)光祿大夫、(文散官。)鎮(zhèn)軍大將軍、(武散官。)開國縣公、(爵。)柱國。(勛官。)正第三品侍中、中書令、吏部尚書、(舊班在左相上,《開元令》移在下。)門下侍郎、中書侍郎、(舊班正四品上,大歷二年升。)左右衛(wèi)、左右驍衛(wèi)、左右武衛(wèi)、左右威衛(wèi)、左右領軍衛(wèi)、左右金吾衛(wèi)、左右監(jiān)門衛(wèi)、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左右英武六軍大將軍、左右千牛衛(wèi)大將軍、(自左右衛(wèi)已下,并為武職事官。)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尚書、(《武德令》,禮部次吏部,兵部次之,民部次之。貞觀年改以民部次禮部,兵部次之。則天初又改以戶部次吏部,禮部次之,兵部次之。)太子賓客、(舊兼職無品,《開元前令》定入官品也。)太常卿、宗正卿、(天寶初升入正三品也。)太子詹事、左右散騎常侍、(舊班從三品,廣德年升。)內侍監(jiān)、(唐初舊制,內侍省無三品官,內侍四員,秩四品。天寶十三年十二月,玄宗以中官高力士、袁思藝承恩遇,特置內侍監(jiān)兩員,秩三品,以授之。)中都督、上都護、(已上除八大將軍,并為文職事官。)金紫光祿大夫、(文散官。)冠軍大將軍、(武散官。)懷化大將軍、(顯慶三年置,以授初附首領,仍隸諸衛(wèi)也。)上護軍。(勛官。)從第三品御史大夫、(舊班在秘書監(jiān)九卿下,《開元令》移在上。)秘書監(jiān)、光祿、衛(wèi)尉、太仆、大理、鴻臚、司農(nóng)、太府卿、國子祭酒、殿中監(jiān)、少府監(jiān)、將作監(jiān)、諸衛(wèi)羽林,入正三品。千牛龍武將軍、下都督、上州刺史、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尹、(舊雍、洛長史從四品上,景云二年加秩為從三品也。)五大都督府長史、(舊從四品上,景云二年加秩為從三品。)大都護府副都護、(舊正四品上,《開元令》加入從三品。)親王傅、(巳上并職事官。諸衛(wèi)羽林、千牛龍武將軍為武,余并為文。)銀青光祿大夫、(文散官。)開國侯、(爵。)云麾將軍、(武散官。)歸德將軍、(顯慶三年置,以授初附首領,仍隸諸衛(wèi)也。)護軍。(勛官?!段涞铝睢酚刑觳呱蠈⒏L史、司馬,九年省也。)正第四品上階門下侍郎、中書侍郎、(舊正四品下階,《開元令》加入上階也。)尚書左丞、(永昌元年進為正三品,如意元年復舊。)吏部侍郎、(武德七年省諸司侍郎,吏部郎中為正四品上。貞觀三年復置侍郎,其吏部郎中復舊為五品下。)太常少卿、太子左庶子、太子少詹事、太子左右衛(wèi)、左右司御、左右清道、左右內率、左右監(jiān)門率府率、中州刺史、軍器監(jiān)、(武德初為正三品,七年省,八年復置,九年又省,十年復置北都軍器監(jiān)。)上都護府副都護、上府折沖都尉、(《武德令》統(tǒng)軍正四品下,后改為折沖都尉。《垂拱令》始分為上中下府,改定官品。自此已上職事官。率及折沖為武,余并為文也。)正議大夫、(文散官也。)開國伯、(爵。)忠武將軍、(武散官。)上輕車都尉。(勛官。)正第四品下階尚書右丞、(永昌元年進為從三品,如意元年復舊。)諸司侍郎、太子右庶子、左右諭德、左右千牛衛(wèi)、左右監(jiān)門衛(wèi)中郎將、親勛翊衛(wèi)羽林中郎將、下州刺史、(《武德令》,中州刺史,正四品,下州刺史,從四品上。《貞觀令》,一切為下州,加入正四品下。自此已上職事官。中郎將為武,余并為文也。)通議大夫、(文散官。)壯武將軍。(武散官。)從第四品上階秘書少監(jiān)、八寺少卿、殿中少監(jiān)、太子左右衛(wèi)、司御、清道、內率、監(jiān)門副率、太子親勛翊衛(wèi)中郎將、太子家令、太子率更令、太子仆、內侍、大都護親王府長史、(已上職事官。府率、中郎將為武,余并為文。)太中大夫、(文散官。)宜威將軍、(武散官。)輕車都尉。(勛官。)從第四品下階國子司業(yè)、少府少監(jiān)、將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大都督府大都護府親王府司馬、上州別駕、(已上職事文官?!段涞铝睢?,上州別駕正五品上。二十三年為長史,前上元年,復置別駕,定入從四品也。)中府折沖都尉、(武職事官。)中大夫、(文散官。)明威將軍。(武散官。《武德令》有天策上將府從事中郎,九年省。)正第五品上階諫議大夫、御史中丞、(《武德令》,從五品上。《貞觀令》,加入正五品上,五年又加入四品。如意元年復舊也。)國子博士、給事中、中書舍人、太子中允、太子左右贊善大夫、都水使者、萬年長安河南洛陽太原晉陽奉先會昌縣令、(武德元年,敕萬年、長安令為正五上。七年定令,改為從五品。貞觀初復舊也。)親勛翊衛(wèi)羽林郎將、中都督府上都護府長史、親王府諮議參軍事、(《武德令》,正五品下也。)軍器少監(jiān)、太史少監(jiān)、親王府典軍、(已上職事官。郎將、典軍為武,余并為文?!队阑樟睢?,親王典軍從四品下。《垂拱令》改入五品也。)中散大夫、(文散官。)開國子、(爵。)定遠將軍、(武散官。)上騎都尉。(勛官。)正第五品下階太子中舍人、尚食尚藥奉御、太子親勛翊衛(wèi)郎將、內常侍、中都督上都護府司馬、中州別駕、下府折沖都尉、(已上職事官。郎將、折沖為武,余并為文也。)朝議大夫、(文散官。)寧遠將軍。(武散官?!段涞铝睢酚刑觳呱蠈④娭J祭酒,九年省。)從第五品上階尚書左右諸司郎中、(《武德令》,吏部郎中正四品上,諸司郎中正五品上。貞觀二年,并改為從五品上也。)秘書丞、(《武德令》,正五品上?!队阑樟睢犯囊?。)著作郎、太子洗馬、殿中丞、尚衣尚舍尚乘尚輦奉御、獻陵昭陵恭陵橋陵八陵令、(《武德》,諸陵令從七品下,永徽二年加獻、昭二陵令,為從五品。已后諸陵并相承依獻、昭二陵也。)親王府副典軍、下都督府上州長史、下州別駕、(已上職事官。典軍為武,余并為文也。)朝請大夫、(文散官。)開國男、(爵。)游擊將軍、(武散官。)騎都尉。(勛官。舊有太公廟令,武德年七品下,永徽二年加從五品上,開元二十四年省也。)從第五品下階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內給事太子典內、(舊正六品上,《開元令》改。)下都督府上州司馬、(《武德令》,上治中正五品下。貞觀初改。)親王友、(《武德令》,正五品下也。)宮苑總監(jiān)、上牧監(jiān)、上府果毅都尉、(已上職事官。果毅為武散,余并為文。)駙馬都尉、奉車都尉、(并武散官。駙馬自近代已來,唯尚公主者授之。奉車,有唐已來無其人。)朝散大夫、(文散官。)游擊將軍。(武散官?!段涞铝睢酚刑觳呱蠈⒏鞑尽⒂浭?、參軍,九年省。《神龍令》有庫谷、斜谷監(jiān)也。)正第六品上階太學博士、(《武德令》,從六品上,貞觀年改。)太子詹事府丞、太子司議郎、太子舍人、中郡長史、(《武德令》,中州別駕從五品上,貞觀年改也。)太子典膳藥藏郎、京兆河南太原府諸縣令、(武德元年敕,雍州諸縣令階從五品上,七年定令改。)親王府掾屬、(《武德令》,從五品下也。)武庫中尚署令、(《武德令》依上署令,從七品下,太極年改武庫令階,開元年改中尚令階。)諸衛(wèi)左右司階、中府果毅都尉、鎮(zhèn)軍兵滿二萬人已上司馬、(已上職事官。司階、果毅為武,余并為文也。)親勛翊衛(wèi)校衛(wèi)、衛(wèi)官。朝議郎、(文散官。)昭武校尉、(武散官。)驍騎尉。(勛官。)正第六品下階千牛備身左右、(衛(wèi)官已上、王公已下高品子孫起家為之。)太子文學、下州長史、(武德中,下州別駕,正六品,貞觀二十三年,改為長史丞。永淳元年,諸州置別駕官。天寶八載停別駕,下郡置長史。后上元二年,諸州置別駕,不廢下府長史也。)中州司馬、(《武德令》,中州治中,從五品下,《貞觀令》改。)內謁者監(jiān)、中牧監(jiān)、上牧副監(jiān)、(已上文職事官。)上鎮(zhèn)將、(武職事官?!段涞铝睢罚瑥乃钠废乱?。)承議郎、(文散官。)昭武副尉。(武散官。《武德令》有天策上將府諸曹參軍事,九年省也。)從第六品上階起居郎、起居舍人、尚書諸司員外郎、(《武德令》,吏部員外郎正六品上,諸司員外郎正六品下。貞觀二年改。)八寺丞、大理司直、國子助教、(《武德令》,從七品上。)城門符寶郎、通事舍人、秘書郎、(《武德令》,正七品上。)著作佐郎、(《武德令》,正七品下。)侍御醫(yī)、(《武德》、《乾封令》,正七品上。《神龍令》,從六品下。開元改。)諸衛(wèi)羽林長史、兩京市署令、(武德四年進為從五品上,七年定令,復舊也。)下州司馬、(《武德令》,中下州治中,正六品下。)親王文學、主簿、記室、錄事參軍、(《武德令》,親王府文學已上,并正六品下也。)諸州上縣令、(已上文職事官。)諸率府左右司階、(武職事官。)鎮(zhèn)軍兵不滿二萬人司馬、(文職事官。)左右監(jiān)門校尉、親勛翊衛(wèi)旅帥、(衛(wèi)官。)奉議郎、(文散官。)振威校尉、(武散官。)飛騎尉。(勛官。)從第六品下階侍御史、(舊從七品上,《垂拱令改》。)少府將作國子監(jiān)丞、太子內直典設宮門郎、太公廟令、司農(nóng)寺諸園苑監(jiān)、沙苑監(jiān)、下牧監(jiān)、宮苑總監(jiān)副、互市監(jiān)、中牧副監(jiān)、(已上文職事官。)下府果毅都尉、(武職事官。)親王府校尉、(衛(wèi)官。)通直郎、(文散官。)振威副尉。(武散官。)正第七品上階四門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衛(wèi)長史、尚食尚藥直長、太子左右衛(wèi)司御清道率府長史、軍器監(jiān)丞、諸州中縣令、京兆河南太原府司錄參軍事、大都督大都護府錄事參軍事、親王府諸曹參軍、(已上文職事官?!段涞铝睢?,親王府功曹、倉曹、戶曹、兵曹參軍事,從五品下;騎曹、鎧曹、田曹、士曹、水曹參軍事等,七品下也。)中鎮(zhèn)將、(武職事官?!段涞铝睢?,從五品下。)太子千牛、親勛翊衛(wèi)隊正副隊正、(已上衛(wèi)官。)朝請郎、(文散官。)致果校尉、(武散官。)云騎尉。(勛官。)正第七品下階尚衣尚舍尚乘尚輦直長、太子通事舍人、內寺伯、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大都護府諸曹參軍、中都督上都護府錄事參軍事、諸倉諸冶司竹溫湯監(jiān)、諸衛(wèi)左右中候、上府別將、(《武德令》,別將正五品上,后改為果毅。圣歷三年復置別將。)上府長史、(《武德令》,統(tǒng)軍長史正八品下也。)上鎮(zhèn)副、(《武德令》,從五品下。)下鎮(zhèn)將、(《武德令》,正六品下。)下牧副監(jiān)、(已上職事官。中候、別將、鎮(zhèn)副、鎮(zhèn)將為武,余并為文也。)宣德郎、(文散官。)致果副尉。(武散官?!段涞铝睢酚钟刑觳呱蠈⒏畢④娛拢拍晔?。又有鹽池鹽井鹽、諸王百司問事謁者。)從第七品上階殿中侍御史、(《武德》至《乾封令》,并正八品上,垂拱年改。)左右補闕、太常博士、太學助教、(《武德令》,從八品下也。)門下錄事、中書主書、尚書都事、九寺主簿、太子詹事主簿、太子左右內率監(jiān)門率府長史、太子侍醫(yī)、太子三寺丞、都水監(jiān)丞、諸州中下縣令、親王府東西閣祭酒、(《武德令》,正六品下。)京縣丞、(萬年、長安、河南、洛陽、奉先、會昌、太原、晉陽。)下都督府上州錄事參軍、中都督上都護府諸曹參軍事、中府別將長史、中鎮(zhèn)副、(《武德令》,正六品下。已上職事官。別將、鎮(zhèn)副為武,余并為文。)左右監(jiān)門直長、勛衛(wèi)、太子親衛(wèi)、(已上衛(wèi)官。)朝散郎、(文散官。)翊麾校尉、(武散官。)武騎尉。(勛官。)從第七品下階太史丞、(監(jiān)局同。)御史臺少府將作國子監(jiān)主簿、(御史臺、國子監(jiān)主簿、舊正八品,《垂拱令》改。)掖庭令、宮闈令、上署令、(郊社、太樂、鼓吹、太醫(yī)、太官、左藏令、乘黃、典客、上林、太倉、平準、常平、左尚、右尚、典牧。《武德令》有太廟、諸陵、典農(nóng)、中尚、都水、常平。其左尚、典牧本中署,右尚本下署,開元初改之也。)諸州下縣令、(天寶五載,一切為中下縣。)諸陵署丞、(永徽二年加秩。舊有太廟署丞,武德為九品,永徽二年加秩,從七品上,開元年省也。)司農(nóng)寺諸園、(苑副監(jiān),《神龍令》有諸副監(jiān))宮苑總監(jiān)丞,下都督府諸曹參軍,太子內坊丞、(舊正八品上開元初改)親王國令、(舊規(guī),流內正九品,太極年改。)公主家令、(舊規(guī),流內正八品,太極年改。)上州諸參軍事、下府別將長史、下鎮(zhèn)副、(《武德令》,從六品下。)諸屯監(jiān)、(《武德令》有芳醞監(jiān),《神龍令》有漆園監(jiān)。)諸率府左右中候、鎮(zhèn)軍滿二萬人以上諸曹判司、(已上職事官。別將、鎮(zhèn)副、中候為武,余并為文也。)太子左右監(jiān)門直長、親王府旅帥、諸折沖府校尉、(已上衛(wèi)官?!段涞铝睢?,諸府校尉,正六品下也。)宣議郎、(文散官。)翊麾副尉。(武散官。)正第八品上階監(jiān)察御史、(舊從八品上,《垂拱令》改。)協(xié)律郎、諸衛(wèi)羽林龍武軍錄事參軍事、中署令、(鉤盾、右藏、職染、掌治,《武德令》有衣冠署令。)中州錄事參軍事、太醫(yī)博士、太子典膳藥藏丞、軍器監(jiān)主簿、武庫署丞、(舊從八品下,開元初改。)兩京市署丞、上牧監(jiān)丞、(《武德令》,從八品下,《神龍令》有庫谷、斜谷、太陰伊陽監(jiān)丞。)鎮(zhèn)軍不滿二萬人以上諸曹判司、(已上文職事官。)翊衛(wèi)、太子勛衛(wèi)、親王府執(zhí)仗執(zhí)乘親事、(已上衛(wèi)官。)給事郎、(文散官。)宣節(jié)校尉。(武散官。《武德令》有天策上將府典簽,九年省。)正第八品下階奚官內仆內府局令、下署令、(太卜、廩犧、珍羞、良醞、掌醢、守宮、武器、車府、司儀、崇玄、導官、中右校、左校、甄官、河渠、弩坊、甲坊?!渡颀埩睢酚钟懈?、楫二署令也。)諸衛(wèi)羽林龍武諸曹參軍事、中州諸司參軍事、親王府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大都護府參軍事、(《武德令》,親王府參軍,從七品下,《雍州》行參軍,正八品上。)尚藥局司醫(yī)、京兆河南太原府諸縣丞、太子內直宮門丞、太公廟丞、諸宮農(nóng)圃監(jiān)、互市監(jiān)丞、司竹副監(jiān)、司農(nóng)寺諸園苑監(jiān)丞、靈臺郎、(已上文職事官。)諸衛(wèi)左右司戈、上戍主、(已上武職事官?!段涞铝睢酚兄墟?zhèn)長史。)備身、(衛(wèi)官。)征事郎、(文散官。)宣節(jié)副尉。(武散官。)從第八品上階左右拾遣、太醫(yī)署針博士、四門助教、(《武德令》,以九品上。)左右千牛衛(wèi)錄事參軍、下州錄事參軍、(《武德令》有中下州諸司參軍事。)諸州上縣丞、中牧監(jiān)丞、(《武德令》,正八品上。)京縣主簿、太子左右衛(wèi)司御清道率府錄事參軍、中都督府上都護府參軍、親王府行參軍、(《武德令》,正八品上。)京兆河南太原大都督府博士、(《武德令》,雍州博士,從八品下。)諸倉諸冶司竹溫湯監(jiān)丞、(《武德令》有鹽池鹽井監(jiān)丞,《神龍令》有太和監(jiān)丞。)保章正、(已上文職事官。)太子翊衛(wèi)諸府旅帥、(已上衛(wèi)官?!段涞隆?、《乾封令》,諸府旅帥,正七品下。)承奉郎、(文散官。)御侮校尉。(武散官。)從第八品下階大理評事、律學博士、太醫(yī)署丞、醫(yī)監(jiān)、太子左右春坊錄事、左右千牛衛(wèi)諸曹參軍、內謁者、太子左右衛(wèi)司御清道率府諸曹參軍事、太子諸署令、掖庭宮圍局丞、太史都水監(jiān)主簿、(太史為局則省主簿。)中書門下尚書都省兵吏部考功禮部主事、(舊從九品上,開元二十四年改七司入八品,其省內諸司依舊。)上署丞、(《武德令》有芳醞監(jiān)丞。)下都督府上州參軍事、中都督府上州博士、諸州中縣丞、諸王府典簽、(《武德令》,正八品下。)京縣尉、親王國大司農(nóng)、(舊規(guī),流內正第七品,開元初改。)公主家丞、(舊規(guī),流內正第九品,開元初改。)諸屯監(jiān)丞、上關令、上府兵曹、上鎮(zhèn)倉曹兵曹參軍事、(《武德令》有下鎮(zhèn)長史。)挈壺正、(已上文職事官。)中戌主、上戌副、永府左右司戈、(已上武職事官。)太子備身、親王府隊正、(已上衛(wèi)官。)承務郎、(文散官。)御侮副尉。(武散官。)正第九品上階校書郎、(《永徽令》加入從八品下,《垂拱令》復舊。)太祝、太子左右內率監(jiān)門府錄事參軍、太子內方典直、中署丞、典客署掌客、親勛翊衛(wèi)府羽林兵曹參軍事、岳瀆令、諸津令下牧監(jiān)丞、(《武德令》,正八品下?!渡颀埩睢酚衅釄@丞,《開元前令》有沙苑丞。)諸州中下丞、中郡博士、(《武德令》,正九品下。)京兆河南太原府諸縣主簿、武庫署監(jiān)事、(已上并文職事官。《武德令》有天策上將府錄事。其武庫監(jiān)事,從九品下,太極年改也。)儒林郎、(文散官。)仁勇校尉。(武散官。)正第九品下階正字、(《永徽令》改入上階,《垂拱令》復舊。)太子校書、(《永徽令》改入上階、《垂拱令》復舊。)奚官內仆內府局丞、下署丞、尚食局食醫(yī)、尚藥局醫(yī)佐、尚乘局奉乘司庫司廩、太史局司辰、典廄署主乘、太子左右內率監(jiān)門率府諸曹參軍事、太子三寺主簿、詹事府錄事、(龍朔年置桂坊錄事,咸亨年省。)太子親勛翊府兵曹參軍事、諸州下縣丞、諸州上縣中縣主簿、中州參軍事、(《武德令》,正九品上。)下州博士、(《武德令》,中下州博士,從九品上,下州博士,從九品下。)京兆河南太原府諸縣尉、上牧主簿、諸宮農(nóng)圃監(jiān)丞、中關令、中府兵曹、親王國尉、(舊規(guī),流內正八品,開元初改?!段涞铝睢酚杏H王府鎮(zhèn)事及司閣。)上關丞、(《武德令》有上津尉。)諸衛(wèi)左右執(zhí)戟、中鎮(zhèn)兵曹參軍、下戍主、(已上職事官。執(zhí)戟戍主為武,余并為文。)諸折沖府隊正、(衛(wèi)官。)登仕郎、(文散官。)仁勇副尉。(武散官。)從第九品上階尚書諸司御史臺秘書省殿中省主事、奉禮郎、律學助教、太子正字、弘文館校書、太史司歷、太醫(yī)署醫(yī)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將作監(jiān)錄事、都督都護府上州錄事市令、宮匹總監(jiān)主簿、中牧監(jiān)主簿、(《永徽令》有監(jiān)漕。)諸州中下縣主簿、上縣中縣尉、下府兵曹、(已上并職事文官。)文林郎、(文散官。)陪戎校尉。(武散官。)從第九品下階內侍省主事、國子監(jiān)親王府錄事、太子左右春坊主事、崇文館校書、書學博士、算學博士、門下典儀、太醫(yī)署按摩咒禁博士、太卜署博士、太醫(yī)署針助教、太醫(yī)署醫(yī)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監(jiān)候、親王國丞、(舊規(guī),流內正第九品,開元初改從正流內。)掖庭局宮教博士、太子諸署丞、太子典食署丞、太子廄牧署典乘、諸監(jiān)作諸監(jiān)事計官、太官署監(jiān)膳、太樂鼓吹署樂正、大理寺獄丞、下州參軍事、(《武德令》,中下州行參軍,正九品,下州參軍,從九品上。)中州下州醫(yī)博士、諸州中縣下縣尉、京縣錄事、下牧監(jiān)主簿、下關令、中關丞、諸衛(wèi)羽林長上、公主邑司錄事、諸津丞、下鎮(zhèn)兵曹參軍、(《武德令》有諸橋諸堰丞。)諸率府左右執(zhí)戟、(已上職事官。長上、執(zhí)戟為武,余并為文。)親王府隊副、諸折沖府隊副、(已上衛(wèi)官。)將仕郎、(文散官。)陪戎副尉。(武散官。)
4,給我唐朝的官職表要是XX一品的最好是很情楚的
唐朝中央官制 唐代的官制基本是沿襲隋制。《新唐書·百官志》云:“唐之官制,其名號祿秩雖因時增損,而大抵皆沿隋故?!?以皇帝為首的封建國家體制,在唐高祖武德時期就比較完備地建立起來?;实壅莆罩鴩业淖罡邫嗔Γ儆袑σ磺谐济裆鷼⒂鑺Z的大權。法律和法令都以皇帝的名義頒布,皇帝有權修改法律和法令,并可以不受法律和法令的約束。在皇帝之下,有三省、六部、九寺、五監(jiān)等職官體系。在中樞機構中,制令機關、封駁審議機關與行政事務機關是分工而又合作的。政務機關和事務機關的職責是很分明的,監(jiān)察機構也很完備。此外,還有一套比較完備的品階勛爵制度。《新唐書·百官志》說: 其辯貴賤,敘勞能,則有品、有爵、有勛、有階,以時考核而升降之,所以任群材、治百事……方唐之盛時,其制如此。 隨著社會矛盾的發(fā)展和政治形勢的變化,唐代的職官制度也發(fā)生了變化?!笆孤毑钋病敝饾u侵奪了原來職官的權力,新出現(xiàn)的一些使職,使得原來的一套官僚體系發(fā)生了紊亂。他們占據(jù)了中央與地方的大部分權力。當時的局面,正如李肇《唐國史補》所說的“為使則重,為官則輕”。這種現(xiàn)象對宋代官制也有一定的影響。唐代的中央官制大致有以下幾個系統(tǒng): 一、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政事堂 唐代初年,以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門下侍中、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共議國政,都是宰相。宰相是輔佐皇帝總領天下大政的官員。《新唐書·百官志》說:“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后來,因為唐太宗即位前雖曾任過尚書令,臣下避而不敢居其職,便以仆射為尚書省長官,與門下侍中、中書令號稱宰相。據(jù)《冊府元龜·宰相總序》說,自隋代以來,就有“或以他官參掌機事及專掌朝政者,并為輔弼”。唐代也因宰相品位尊崇,人主不肯輕易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并假借他官之稱。如唐太宗時,杜淹以吏部尚書參議朝政,魏征以秘書監(jiān)參預朝政,其后,或稱“參議得失”,或稱“參知政事”等等,名稱不一,都是宰相之職?!杜f唐書·李靖傳》載貞觀八年(公元634年),中書令(《百官志》作仆射)李靖因足疾上表“乞骸骨”,其言辭極為懇切,唐太宗為之感動,說:朕觀古往今來,身居富貴,能知足者甚少??v然才能不堪,身患疾病,猶自強居職位。公能識大體,精神誠可嘉。于是,太宗除下優(yōu)詔,令其在家調養(yǎng)外,又命其疾小愈,兩、三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貞觀十七年(公元633年),太宗以李績?yōu)樘诱彩拢|宮百官之長),并特加“同中書門下三品”之銜,使其與侍中、中書令一樣參預宰相職事。從此之后,就有“平章事”與“同三品”的銜號,就是品級再高的官,也不例外,否則,就不能行使宰相的職權,只有三公、三師及中書令不加,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以黃門侍郎郭侍舉,兵部侍郎岑長倩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自此以后,“同平章事”也成為宰相的銜號。開元以后,為仆射者例不加“同平章事”,結果就不能參與宰相機務,而被擠出宰相行列。 安史之亂以后,宰相名號又有了變化。由于代宗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升中書令和門下侍中為正二品,所以就廢除了“同中書門下三品”的職銜。與此同時,中書令和門下侍中基本是藩帥兼領,幾乎不單獨作為宰相來設置,因此,唐后期的宰相名號基本上就是“同平章事”了。 唐代初年,三省長官在門下省議事。這個議事地點稱為政事堂?!段墨I通考·職官四》說:“中書出詔令,門下掌封駁,日有爭論,紛紜不決,故使兩省先于政事堂議定,然后奏聞”。其后,高宗時的裴炎自侍中遷中書令,乃徙政事堂于中書省。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張說為中書令,又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并且列吏房、機務房、兵房、戶房、刑禮房五房于后,“分曹以主眾務?!敝链?,政事堂已從“議事”之所變成宰相的辦事機關了。產(chǎn)生這個變化的原因是因為唐玄宗以前,宰相都是三省長官兼職的(因三省長官尚有本省常務),他們上午在政事堂議事,下午就回本省辦公,因此,不必要另立宰相的辦公機關。玄宗開元以后,宰相數(shù)量少了,其職位更為尊崇,基本上是專職的(楊國忠雖身兼四十余職,但也以相職為主),于是就有必要設立一個固定的宰相辦事機關,并列五房以處理日常行政事務。 政事堂會議是協(xié)助皇帝統(tǒng)治全國的決策機關。軍國大事經(jīng)政事堂會議商定,奏請皇帝最后裁決;機密大事以及五品以上官員的升降任免,只在政事堂議論,他官不得預聞。在政事堂(或中書門下)議事的幾位宰相中,有一位是首席宰相,稱為“執(zhí)政事筆”。唐玄宗時,李林甫、楊國忠為相,他們之所以能專權用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長期竊居了“執(zhí)政事筆”的職位。安史之亂后,肅宗鑒于相權集中而造成個人專斷之弊,乃“令宰相分直政事筆、承旨,旬日而更”。宰相十天一秉筆的制度,到唐德宗貞元十年(公元794年),才改每日一人輪流秉筆,其用意顯然是在于防止宰相專權,但德宗以后,這個制度并沒有沿續(xù)下去,如穆宗、敬宗時的李逢吉,武宗時的李德裕都是獨秉國政的。宰相權力的大小,都是取決于皇帝(還有中晚唐時期的宦官)的態(tài)度的。 二、三省六部 唐沿隋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同樣是國家最高的政務機構,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zhí)行國家的政務,同時把原尚書省諸曹正式確定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部下有司,部的首長稱尚書,副首長稱侍郎,各司正、副負責人稱郎中、員外郎。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確立,是秦漢以來封建國家中央官制不斷變化的結果。其組織較完備,分工較明確,是封建社會發(fā)展至成熟階段的一個標志。這些一直沿續(xù)到清代,基本上沒有改變。但有一點與明清不同的,唐代的尚書省有一個總機構,名為“都省”,都省之中以左右丞及左右司郎中、員外郎分管吏、戶、禮左三部,兵、刑、工右三部。左右丞處于行政監(jiān)督地位,而左右司則兼有總務管理的性質。 唐代中書省(隋因避諱作“內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關系最為密切的是中書省與門下省,它們合稱為兩省或北?。ㄉ袝》Q為南省),長官為中書令、侍中,開元時皆為正三品(代宗時升為正二品)。中書省與門下省同秉軍國政要,中書省掌制令決策,門下省掌封駁審議。凡軍國要政,皆由中書省預先定策,并草為詔敕,交門下省審議復奏,然后付尚書省頒發(fā)執(zhí)行。門下省如果對中書省所草擬的詔敕有異議,可以封還重擬。凡中央各部、寺、監(jiān)及地方各部門所呈上的奏章,重要的必須通過尚書省交門下省審議,認可以后,方送中書省呈請皇帝批閱或草擬批答,門下省如認為批答不妥,也可駁回修改。唐太宗非常重視中書、門下兩省在中樞政務機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他曾多次稱中書門下為“機要之司”?!顿Y治通鑒》卷192記載:他于貞觀元年十二月對群臣說: 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然駁正。人心所見,至有不同,茍論難往來,務求至當,舍己從人,亦復何傷!比來或護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茍避私怨,知非不正,順一人之顏情,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國之政也。 可見唐太宗非常注意集體的智慧,防止個人專斷而造成“兆民之深患”。中書、門下協(xié)助皇帝決定大計方針,就是防止個人專斷的有效措施。 中書省,置中書令二人,正二品(代宗以前正三品),高宗龍朔元年(公元661年)改中書省為西臺,中書令稱右相。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中書省為鳳閣,中書令稱內史。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又改中書省為紫微省,中書令稱紫微令。后復舊稱。中書令為一省之首官,《新唐書·百官志》云:“中書令……掌佐天子執(zhí)大政,而總判省事”。又置侍郎二人,正三品,為中書令之副,參議朝廷大政,臨軒冊命,若四夷來朝,則受其表疏而奏之。又置中書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是中書省的骨干官員,掌侍進奏,參議表章、草擬詔旨制敕及璽書冊命。因其所掌皆機務要政,故特規(guī)定四條禁令,即禁漏泄,禁稽緩,禁違失,禁忘誤。他們可以就省內所討論的軍國大政及報上的奏狀,發(fā)表自己的初步處理意見,并簽上自己的名字,謂之“五花判事”。省內的意見經(jīng)中書令、侍郎匯集后,再交付中書舍人,然后根據(jù)皇帝的意旨草成制敕,這個專門負責執(zhí)筆草詔的舍人稱為“知制誥”,其余舍人也要分別在制敕上署名。在舍人中選擇一個資格最老的,稱為“閣老”,負責處理本省雜事。舍人六人分押尚書省六部,并輔佐宰相判案。宰相的議事處政事堂就有一個門通往中書舍人辦公廳,宰相常從這個門經(jīng)過,找中書舍人咨詢政事。據(jù)《舊唐書·常袞傳》載,代宗大歷時,常袞為相,才把這個門堵死,“以示尊大,不相往來”。肅宗時,常以他官知中書舍人事,《新唐書·百官志》說當時因“兵興,急于權便,政去臺閣,決遣顓出宰相,自是舍人不復押六曹之奏?!敝敝廖渥跁┠?,宰相李德裕再建議:“臺閣常務,州縣奏請,復以舍人平處可否?!钡@一制度在當時似乎未認真執(zhí)行過。唐代的中書舍人都是文人士子企慕的清要之職,所謂“文士之極任,朝廷之盛選”,是躍居臺省長貳以至入相的一塊重要跳板。此外,中書省的屬官還有起居舍人2人,從六品上,《新唐書·百官志》云:“掌修記言之史,錄制誥德音,如記事之制,季終以授國史”。通事舍人16人,從六品上,掌朝見引納,殿廷通奏,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通事舍人則導其進退,而贊其拜起、出入諸禮節(jié)。四方蠻夷納貢,也由通事舍人接受呈進。軍士出征,則受命勞遣,并每月慰問將士家屬。又有主書4人,從七品上。主事4人,從八品下。右散騎常侍2人,右諫議大夫4人,掌供奉諷諫,大事廷議,小則上封事。 門下省,置侍中二人為省長,正二品(代宗以前正三品)。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改門下省為東臺,侍中稱左相,武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稱納言,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改門下省為鸞臺。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改稱黃門省,侍中稱監(jiān),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左相?!缎绿茣ぐ俟僦尽吩疲骸笆讨小瞥黾{帝命,相禮儀,凡國家之務,與中書令參總,而顓判省事”。有門下侍郎2人,正三品,為侍中之副,龍朔二年改稱東臺侍郎。武后垂拱元年,稱鸞臺侍郎,天寶元年,又稱門下侍郎。《百官表》云:“門下侍郎……掌貳侍中之職。大祭祀則從;盥則奉巾,既帨,奠巾;奉匏爵贊獻。元日、冬至,奏天下祥瑞,侍中闕,則蒞封符券,給傳驛?!遍T下省的屬官有左散騎常侍2人,正三品下。掌規(guī)諷過失,侍從顧問。左諫議大夫4人,正四品下,掌諫諍得失,侍從贊相。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有一個名叫魚保宗的,上書建議置銅匭以接受四方之書。武則天接受了這個意見,鑄銅匭四個,涂以四方顏色,排列在朝堂:東方青匭,稱為“延恩”,凡是告養(yǎng)人勸農(nóng)之事者投之;南方紅匭,稱為“招諫”,凡是論及時政得失者投之;西方白匭,稱為“申冤”,凡是陳述受抑屈者投之;北方黑匭,稱為“通玄”,凡是告發(fā)天文或秘密謀反者投之。朝廷派諫議大夫、補闕、拾遺各1人為使者,管理四方銅匭;又派御史中丞、侍御史各1人為理匭使。天寶九載(公元750年),唐玄宗以“匭”聲近“鬼”,故改理匭使為獻納使。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恢復舊稱。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以諫議大夫1人為知匭使。又有給事中4人,正五品上,掌侍左右,分判省事,監(jiān)察弘文館繕寫讎校之事。凡百司奏抄,侍中審畢,則駁正違失。凡是詔敕有不便者,涂竄而奏還,謂之“涂歸”。白居易在《鄭覃可給事中敕》中說,給事中的職責是“凡制敕有不便于時者,得封奏之;刑獄有未合于理者,得駁正之;天下冤滯無告者,得與御史糾理之;有司選補不當者,得與侍中裁退之”。《舊唐書·李藩傳》載,唐德宗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李藩任給事中,“制敕有不可,遂于黃敕后批之”。當時有人對他說,這是皇上的圣旨,應該把自己的意見另紙寫上,那能隨便擬在圣旨上?李藩說,如果用另紙寫,便是文狀,那能稱為擬敕?李藩之所以敢于發(fā)此大言,就是因為制度規(guī)定給事中有權在認為不合適的詔敕上“涂竄而奏還”。白居易所謂“刑獄有未合于理者,得駁正之”,就是《大唐六典·門下省》說的“凡國之大獄,三司詳決,若刑名不當,輕重或失,則援法例,退而裁之”的意思一樣?!缎绿茣ぐ俟僦尽氛f,給事中可“與御史、中書舍人聽天下冤滯而申理之”,就是指他們可以組成“三司”,越過執(zhí)法機構,受理天下冤錯案件,聽其訴訟,這種制度稱為“三司受事”或“三司詳決”。白居易所謂“有司選補不當者,則與侍中裁退之”,就是《新唐書·百官志》所指的“六品以下奏擬,則校功狀殿最、行藝,非其人,則白待中而更焉。”這種制度稱為“過官”。又有起居郎2人,從六品上,掌錄天子法度。天子御正殿,則起居郎居左,舍人居右。若天子有詔命,起居郎俯陛以聽,退而書之,每季終了時交給史官。貞觀初年,以給事中、諫議大夫兼知起居注、或知起居事。唐高宗時,許敬宗、李義府為相時,為了防止泄密,上言減少預聞機密的人員,故命起居郎、舍人承旨之后,與百官同出,不得與聞機務。至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才詔令起居郎、舍人于入閣之日,具紙筆立于螭頭下,恢復貞觀時期的制度。 此外,門下省還設有錄事4人,從七品上;主事4人,從八品下;左補闕6人,從七品上;左拾遺6人,從八品上;典儀2人,從九品下。掌贊唱及殿中版位之次序。城門郎4人,從六品上,掌京城、皇城、宮殿諸門開關之節(jié)。符寶郎4人,從六品上,掌天子八寶及國家之符節(jié),大朝會,則奉寶進于御座,天子行幸,則奉寶隨從。凡命將、遣使,皆請旌、節(jié)。旌以顓賞,節(jié)以顓殺。 中書省與門下省還各有補闕拾遺,它們均分左、右置,“左”隸門下省,“右”隸中書省。左右補闕,從七品上;左右拾遺,從八品上,均是武則天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創(chuàng)置的。據(jù)《舊唐書·白居易傳》載,白居易于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8年)曾任過左拾遺,他說:“左右拾遺,掌供奉諷諫,凡發(fā)令舉事,有不便于時,不合于道者,小則上封,大則廷諍”?!俺⒌檬o不察,天下利弊無不言,此國朝置拾遺之本意也”。諫官有直接向皇帝提意見的機會,所以,官品雖低,也頗為時人所重。從理論上說,諫官的本職,就是建言諷諫,即使言辭激烈,也無可責難,白居易在任拾遺、補闕期間,曾盡其職而力諫,屢次上書言事,甚至當面和皇帝爭執(zhí),據(jù)《通鑒》卷238記載:“白居易因議事,言陛下錯,上色莊而罷,密召承旨李絳,謂‘白居易小臣不遜,須令出院’?!彼?,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白居易被改任太子左贊善大夫,這是一個不得過問朝政而專門陪伴太子讀書的閑官。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被平盧節(jié)度使李師道派人刺死,白居易激于義憤,首先上書“急請捕賊,以雪國恥”,而當時舊官僚集團卻攻擊他說“宮官非諫職,不當先諫官言事”,并借機加以誣陷,把他貶為江州司馬。這件事既說明了諫官有言事的特權,也說明諫官處境的艱難。 三、尚書都省 尚書省置令1人,正二品。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改稱東臺,廢尚書令,改尚書為太常伯,侍郎為少常伯,武則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改稱文昌臺,不久再改為文昌都省。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稱為都臺,長安三年(公元703年)稱為中臺。唐代尚書省的辦事機構設在長安皇城的承天門大街東側,位于中書、門下二省之南端,所以又別稱南省或南宮。從中書門下發(fā)出的詔令制敕,均經(jīng)由尚書省轉發(fā)到中央各部門及地方各州縣,或者根據(jù)詔令制敕的精神制成政令,下達到有關部門?!缎绿茣ぐ俟僦尽氛f: 諸州計奏達京師,以事大小多少為之節(jié)。凡符、移、關、牒(按:皆公文名),必遣于都省乃下。天下大事不決者,皆上尚書省。這說明尚書省的權位相當重要,據(jù)《舊唐書·戴胄傳》記載,唐太宗曾說:“尚書省,天下綱維,百司所稟,若一事有失,天下必受其弊者。”這幾句話就足以說明尚書省在中樞行政機構中的重要地位了,也就是說在三省中,尚書省才是行政的實際總匯。唐代的尚書省組織更加整齊嚴密,由隋之六曹固定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而每部的組織,則以隋之侍郎升為尚書的佐貳,在尚書左右丞下,每部有4個屬司,共24個司。 尚書省的長官是尚書令,掌典領百官。因為唐太宗即位前曾任其職,故唐代例不復置。以左右仆射為本省的實際長官。另有左丞1人,正四品上,右丞1人,正四品下,主持省內日常事務,《新唐書·百官志》云:“掌辯六官之儀,糾正省內,劾御史舉不當者”。有左右司郎中各1人,從五品上,員外郎各1人,從六品上,為丞的助手,分判本省六部諸司事務。唐高宗龍朔元年(公元661年),改左右丞為左右肅機,郎中為左右承務,諸司郎中為大夫。唐初,仆射的地位十分尊崇,因為在中樞的職事官中,正一品的三公、三師不單獨設置,而正二品的尚書令又被廢,只有從二品的仆射官階最高,其他兩省的副官如門下侍郎、中書侍郎以及各寺、監(jiān)的長官均在三品以下。所以《唐會要》稱左右仆射為“師長百僚,雖在別司,皆為統(tǒng)屬”。據(jù)說仆射于都堂上書,宰相皆送,文武三品以上官均升階列坐,左右丞、各部侍郎、御史中丞以及四品、五品以下者皆羅拜階下,仆射不答拜,可見其威權之重。自中唐以后,由于仆射被排斥于宰相行列之外,尚書省的地位因受到使職差遣的沖擊,加上用非其人,其享有的地位就逐漸下降了。 據(jù)《唐會要》記載,貞觀時,唐太宗曾規(guī)定:“尚書細務屬左右丞,惟大事應奏者乃送仆射”??梢娮笥邑┰谏袝鹊臋辔灰彩窍喈斨匾模渲凶筘┙y(tǒng)吏、戶、禮三部;右丞統(tǒng)兵、刑、工三部。六部諸司文案均需送都省由左右丞勾檢后,方下達到有關部門。因為規(guī)定省內有大事才向仆射請示,其余細務均由左右丞處理。這樣,左右仆射已漸被架空,都省的實權自然落在左右丞手中了,所以到宋代,左右丞也是執(zhí)政官之一。 尚書都省所屬的六部二十四司,負責處理全國軍政、財文、兵刑、錢谷等一應行政事務。其中吏部掌文選、勛封、考課之政,下統(tǒng)吏部、司封、司勛、考功四司。唐代規(guī)定官員的選授制度是:三品以上者由皇帝親自選授,五品以上者由宰相提名呈報皇帝御批,吏部聽制授官;六品以下者由吏部根據(jù)其身材、資歷、才能、功勞、德行、言辭、書判諸方面的優(yōu)劣予以“注批”,并報請門下省審復后授職。四司官員分掌如下:吏部郎中,掌文官階品,朝集、祿賜、給假告身、假使,其中有一人專掌選補流外官。員外郎二人,從六品上,一人判南曹,均為尚書、侍郎之副貳。司封郎中,掌封命、朝會、賜予之級。司勛郎中,掌官吏勛級;考功郎中,掌文武百官功過、善惡之考法及其行狀。若官員死亡后,史官要為其立傳,太常要議謚,若要銘于碑者,則會同百官議其宜記述的事跡上報,然后考功郎中通報其家屬。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以前,由考功員外郎主持科舉考試。戶部,掌天下財政、民政,包括土地、人民、婚姻、錢谷、貢賦等,所屬有戶部、度支、金部、倉部四司。其中戶部郎中、員外郎,掌戶口、土地、賦役、貢獻、蠲免、優(yōu)復、婚姻、繼嗣之事;度支郎中、員外郎掌天下租賦、物產(chǎn)豐約之宜、水陸道涂之利,歲計所出而支調之,與中書門下省議定上奏;金部郎中、員外郎掌天下庫藏出納、權衡度量之數(shù),管理兩京市、宮市等交易之事,并供給宮人、王妃、官員奴婢衣服;倉部郎中、員外郎掌天下庫儲、出納租稅、祿糧、食稟之事。禮部掌禮儀、祭享、貢舉之政。所屬有禮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其中禮部郎中、員外郎,掌禮樂、學校、衣冠、符印、表疏、圖書、冊命、祥瑞、鋪設,及百官、宮人喪葬贈賻之數(shù),為本省尚書、侍郎之副;祠部郎中、員外郎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國忌、廟諱、卜筮、醫(yī)藥、僧尼之事;膳部郎中、員外郎,掌陵廟之牲豆酒膳;主客郎中、員外郎,掌諸蕃朝謹之事。開元二十四年玄宗詔禮部侍郎主持科舉考試。這樣,禮部的地位就大大提高了。兵部掌六品以下武官選授、考課、主持武舉,以及軍令、軍籍和中央一級的軍訓,但并不直接帶兵。所屬有兵部、職方、駕部、庫部四司。其中兵部郎中一人判帳及武官階品、衛(wèi)府眾寡、校考、給告身諸事;一人判簿籍及軍戎調遣之名數(shù)。 員外郎一人掌貢舉、雜請,一人判南曹,歲選解狀。皆為尚書、侍郎之副;職方郎中、員外郎,掌地圖、城隍、鎮(zhèn)戎,烽候、防人道路之遠近及四夷歸化之事。凡蕃客至,鴻臚寺先詢問其國山川、風土,然后制成地圖上奏,并送副圖于職方司,殊俗入朝,則圖其容狀及衣服樣式通達于上;駕部郎中、員外郎掌輿輦、車乘、傳驛、廄牧馬牛雜畜之籍;庫部郎中、員外郎,掌兵器、鹵簿儀仗。刑部掌律令、刑法、徒隸并平議國家之禁令。其屬有刑部、都官、比部、司門四司。其中刑部郎中、員外郎掌律法,按覆大理寺及天下上奏諸案件,為尚書、侍郎之副貳。凡是審理大案件,可用尚書侍郎之名義與御史中丞、大理卿組成“三司”,共同參議。國家發(fā)布大赦令,可代表刑部召集囚徒宣布赦免名單;都官郎中、員外郎,管理俘虜,奴隸的簿錄,給以衣糧醫(yī)藥,并審理其訴訟事件;比部郎中、員外郎負責通會內外賦斂、經(jīng)費、俸祿、勛賜缺乏物資,以及軍用物資、器械、和糧等事;司門郎中、員外郎,管理門禁關卡出入登記,以及各地上繳失物的處理。工部掌土木水利工程和國家農(nóng)、林、牧(軍馬除外)、漁業(yè)之政,以及諸司官署辦公所需紙筆墨之事。所屬有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其中工部郎中、員外郎,掌城池之工役程式,為尚書、侍郎之助手;屯田郎中、員外郎,掌天下屯田及在京文武官員之職田、諸司官署公田的配給;虞部郎中、員外郎,掌苑囿、山澤草木以及百官蕃客菜蔬薪炭的供給和畋獵之事;水部郎中、員外郎,管理河流過渡、船艫、溝渠橋梁、堤堰、溝洫的修繕溝通,以及漁捕、漕運諸事。 六部長官稱為尚書,正三品,副官為侍郎,正四品下(吏部侍郎正四品上)。唐初以來,尚書的地位很高,據(jù)《通鑒》開元二十四年的記載:“惟舊相及揚歷中外有德望者乃為之”。正因為如此,尚書實際上成為高官權臣的兼職,不能具體處理本部事務,這自然就被架空而失去實權。唐代六部尚書分為三行:吏、兵為前行;刑、戶為中行;禮、工是后行。各部官員的遷轉就是按照這個次序的,由后而中而前的,所以擔任某部尚書,并不等于熟悉這部的職務,而只是由于資格的關系。因此,中唐以后,六部尚書基本上成為官員遷轉之資,其官稱只代表一種身分,而不一定說明所任的職務。這就是宋代六部等于虛設,而另以其他機構代替六部的由來。 四、唐代的監(jiān)察機關——御史臺 唐承隋制,置御史臺,為全國最高監(jiān)察機關。設御史大夫1人,正三品?!缎绿茣ぐ俟僦尽吩疲骸按蠓蛘埔孕谭ǖ湔拢m正百官之罪惡”?!短茣び放_》云:“正朝廷綱紀,舉百家紊失”。在隋朝及唐初,御史臺只管揭發(fā),并且只要根據(jù)傳聞即可奏劾,不需要什么證據(jù),更不受理訴訟,這就是《通典·御史臺》所說的“但風聞彈事,提綱而已”。唐太宗非常重視御史臺的作用,他要求三省和御史臺官員各盡其責,真正起到互相檢查的作用?!敦懹^政要》卷1記載他對大臣說:隋朝所以二世而亡,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皇帝“不肯信任有司,每事皆自斷”,結果群臣有意見都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順而已”。而他自己則要“擇天下賢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事”,凡事都要交給有司商量,然后經(jīng)宰相籌畫,于事穩(wěn)便,才能上奏施行。他為了充分發(fā)揮御史臺的監(jiān)察職能,貞觀元年(公元627年)規(guī)定:凡是中書、門下及三品以上官吏入閣議事,都要有諫官隨同,有不當?shù)碾S時進諫。御史臺的地位由此提高,對于糾正官吏的違失起了一定作用。貞觀以后,御史臺也受詞訟,并且設置了“臺獄”,《新唐書·百官志》說:“凡冤而無告者,三司詰之。三司,謂御史大夫、中書、門下也”?!坝兄聘睬?,則與刑部尚書平閱”。對于百司不法事件,“大事奏裁,小事專達”。在糾舉之前,往往要“推覆理盡,然后彈之”。 御史臺的次官,唐初依隋舊制,稱治書侍御史中丞,高宗李治即位,因避帝諱,改稱御史中丞,正五品下?!短茣贰坝反蠓颉睏l云:由于“大夫秩崇,官不常置”,故實際上以“中丞為憲臺之長”。 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御史臺曰“憲臺”,大夫曰“大司憲”,中丞曰“司憲大夫”。武后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改御史臺為肅政臺。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分左右臺、左臺知百司、監(jiān)軍旅;右臺察州縣,省風俗。不久,又命左臺兼察州縣。兩臺每年派使者八人,春季稱為風俗,秋季稱廉察,以四十八條監(jiān)察州縣官員。唐肅宗至德以后,諸道使府參佐,皆以御史為之,謂之“外臺”。東都洛陽設留臺,有中丞1人,侍御史1人,殿中侍御史2人,監(jiān)察御史三人;元和后,不置中丞,以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jiān)察御史主持留臺事務,而三院御史也不常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