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杖泡腳放多少白酒,洗腳時能加多少白灑

1,洗腳時能加多少白灑

有藥也加藥但不加酒

{0}

2,500g白酒應泡多少克虎杖能喝多少次求懂中醫(yī)的高人指點一下謝謝百

50克 一般一個月喝完 就行

{1}

3,虎杖燒水泡腳有什么好處

虎杖的功效與作用一、治療黃疸虎杖具有治療黃疸之功效?;⒄饶芮鍩峄钛⒗懲它S,常用于膽囊炎、膽石癥、急性傳染性肝炎等疾患而有黃疸屬濕熱瘀結者。二、治療肺熱咳嗽虎杖具有治療肺熱咳嗽的作用,用用于治急、慢性支氣管炎和大葉性肺炎,單用大劑量煎服,或與黃芩的功效與作用、杏仁的功效與作用、枇杷葉等同用,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效。三、活血通絡之功虎杖具有活血通絡之功效,常用用于閉經及產后血瘀腹痛、跌打損傷、血瘀腫痛等,可單味水煎服,也可外用煎水泡洗。四、止血作用虎杖具有止血的作用?;⒄燃鍎ν鈧鲅忻黠@止血作用,內服對上消化道出血也有止血作用。所以它是一味很好的止血良藥。五、保肝作用虎杖具有保肝護肝的功效,對于肝損傷,虎杖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2}

4,500克虎杖能浸泡幾斤酒

如果單純只有這一種藥材的話,可以按1:12的比例泡酒。也就是泡上6000g酒。骨質增生是常見病,絕大部分不需要藥物或手術治療,正骨大夫手法專治這類病,通常治療一到兩次,不再壓迫神經,相應的癥狀自然就消失了,通常百八十塊錢的病

5,虎杖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虎杖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是怎樣的百度

1、虎杖的功效與作用:虎杖是一種味酸性寒可以入肝經和膽經的中藥材,活血散瘀和祛風通絡是它的主要功效,平時它可以用于女性閉經以及痛經還有人類跌打損傷等多種常見病的治療,也可以用于人類濕熱黃疸和風濕骨痛等癥的治療,功效十分明顯。 2、虎杖的食用方法 (1)泡酒 泡酒是虎杖的常見食用方法,用它泡出的藥酒能祛風除濕可以治療和預防人類的關節(jié)炎,用虎杖泡酒時需要準備虎杖二百五十克,白酒七百五十克,把它們放在一起密封泡制,二十天以后取出飲用,每天飲用兩次,每次十五克就可以。 (2)煎湯 煎湯也是虎杖的常見食用方法,在用它煎湯時可以加入適理的紅棗和紅糖,另外再加入適量茵陳,煎湯以后直接食用,能清熱瀉火,也能利濕退黃,最適合那些患有濕熱黃疸的人群食用。 (3)泡茶 虎杖平時還能泡茶喝,用它泡茶時需要準備虎杖三十克,板藍根三十克,蒲公英和茵陳各三十克,最后加入陳皮十克,把它們研成細末,每次取出五十克放在杯子中沖入沸水,燜泡十分鐘,然后直接代茶飲用,一次放入的藥材可以反復沖泡多次,它能預防急慢性肝炎也能預防肝脾腫大。

6,強腰壯骨泡酒方

給你個經典的方子,肉蓯蓉100克鎖陽50克枸杞50克白酒4斤,泡兩周即可飲用,這個方子非常溫和,可以長期用也沒有任何副作用,不是藥材越多越好,弄不好會有副作用,這個酒我喝了三四年了,效果非常好。肉蓯蓉和鎖陽買阿拉善的最好,泡酒買鮮干片,泡出來的酒口感特別好,枸杞買寧夏的最好,希望幫到你。鹿筋壯骨酒 [配方]鹿筋30克,鹿骨,玉竹各200克,當歸、肉桂、秦艽各50克,木瓜、制州烏、制草烏各40克,黨參、黃芪、桂枝、枸杞子各75克,重樓、紅花、川續(xù)斷各100克,白酒16千克,蔗糖600克,虎杖96克。 [制法]將前16味和虎杖酌于碎斷,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每天攪拌五次,浸泡30-40天后取出布袋.榨出液澄清后與浸液合并,加蔗糖,攪拌使之溶解,密封,靜置15天以上,濾過,即成。

7,中藥泡腳祛風濕用哪些藥

治療急性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單方、驗方有: (1)柳枝30~60G,水煎服。 (2)老桑枝30~60G,黃柏10G,水煎服。 (3)蒼術、黃柏各9G,忍冬藤30G,水煎服。 (4)嫩桑枝30G、懷牛膝10G、漢防己10G、絲瓜絡30G,水煎服。 (5)青風藤15G、防己10G,水煎服。 (6)郗薟草30G、桑枝30G、嫩柳枝15G、嫩槐枝15G,水煎分3次服。 (7)虎杖30G、白酒1匙,酒水同煎,1日1劑。 (8)鮮忍冬藤、根、葉90G,水煎分3次服。 (9)薜荔枝60G,用清水、甜酒各半同煎,去渣加紅糖30G,調服。 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單方、驗方有: (1)雞血藤、海風藤、桂枝各9G,水煎服。 (2)虎杖根、桑樹根各30G,大棗10枚,水煎服。 (3)郗薟草、臭梧桐各15G,水煎服。 (4)絡石藤、秦艽、伸筋草、路路通各12G,水煎服。 (5)青風藤、秦艽、尋骨風、何首烏各12G,水煎服。 (6)郗薟草90G,生白術、薏苡仁各60G,水煎服。 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有哪些熏洗療法? 熏洗療法是將中藥煎煮后,乘熱對患部熏蒸或浸泡,使藥性從毛孔直入病所。有祛風散寒,舒筋活絡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療風寒濕痹?,F介紹幾種常用的配方。 ①海桐皮、桂枝、海風藤、路路通、寬筋藤、兩面針各30G,水煎,每日1次,每次20分鐘,連續(xù)使用1個月(《實用中醫(yī)內科學》方)。 ②川、草烏各20G,白芷50G,羌活、獨活各50G,細辛10G,川芎、桂枝各30G,威靈仙、伸筋草、透骨草各60G,水煎,每日2~3次,每次15分鐘,5~10天為一療程(貴州醫(yī)學院附院方)。 ③艾葉、紅花各9G,透骨草30G,花椒6G,水煎。每日1~2次。 ④土鱉蟲12G,蘇木30G,大戟6G,尋骨風20G,水煎。每日1~2次。 ⑤桑枝、柳枝、榆枝、桃枝各70CM,熬水熏洗患處,每日2~3次。 ⑥透骨草、追地風、千年健各30G,熬水熏洗患處,每日2次。 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有哪些 常用外用膏藥? 風濕性關節(jié)炎病在肌肉、關節(jié)、經脈,膏藥外貼可使藥性從皮毛而入腠理,通經活絡,較服藥更有有利的一面?,F將常用膏藥及使用方法介紹如下: (1)傷濕止痛膏(橡皮貼膏):功能驅風散寒,除濕通絡,活血止痛。使用時先將皮膚用溫水清洗擦干,貼于患處,用手掌將膏藥按摩,使其粘在皮膚上。凡對橡皮膏過敏,皮膚糜爛有滲液者及外傷合并化膿者,不宜貼用。 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麝香虎骨膏、青海麝香膏、關節(jié)止痛膏等。臨床可任選一種使用。 (2)狗皮膏(膏藥):功能祛風散寒除濕,舒筋活絡止痛。使用時將膏藥加溫軟化后,貼于患處。 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萬靈筋骨膏、追風膏、老鸛草膏等,亦可選用。 (3)武力拔寒散(散劑):功能祛風除濕,通陽活血,止痛消腫。用時取藥適量,以雞蛋清略加溫開水或人乳與藥調成糊狀,分攤在蠟紙上,貼于穴位或患處。使用時注意忌生冷,不可內服。皮膚貼藥處10天內不可用水洗。臍輪、腳心等處不可貼用。兒童、體弱及浮腫者忌用。 (4)五虎散(散劑):功能與武力拔寒散相同,使用時以白酒調勻,敷于患處。除外敷外,本散也可內服。每次6G,用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 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有哪些藥敷療法? 外敷療法:本法是將藥物局部或穴位外敷。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散寒祛濕,消腫止痛的作用。 (1)菖蒲、小茴香各60G,食鹽500G,同炒熱,布包,燙患處。適用于肢體關節(jié)冷痛,遇寒痛增,得熱痛減者。 (2)石蒜、生姜、蔥適量搗爛,外敷患處。適用于關節(jié)疼痛,怕風畏寒者。 (3)新鮮骨碎補3~5根搗爛敷患處。適用于關節(jié)冷痛者。每次5~10分鐘即可見效。 (4)桃仁、白芥子各6G研細末,用適量蛋清調成糊狀,外敷關節(jié)痛處,3~4小時可止痛。注意不可久敷。 (5)如意金黃膏涂患處,用紗布蓋好,每日換1次。適用于關節(jié)紅腫者。 (6)仙人掌適量搗成泥狀,涂敷患處。 (7)鮮紫花地丁適量,搗爛敷患處。 (8)蒲公英120G,加水煮成藥液,用毛巾浸透,濕敷患處。 (9)山梔末、飛羅面各等份,用開水或醋、黃酒、蛋清調成糊狀,敷痛處。敷處現青色,無礙,數日可退。 (10)綠豆粉和雞蛋清調敷患處。 以上6~10療法,均適用于關節(jié)紅腫灼熱、疼痛劇烈、得冷則舒、屈伸不利者。有較好的清熱、消腫、止痛作用。 (11)坎離砂(熨劑):用鐵屑和醋混合后,產生溫熱效應,直接熨敷局部。已被制成外用熨劑成藥。適用于肢體關節(jié)冷痛、重著,或痛處有腫脹者。

8,手腳冰涼用什么泡腳好

手腳總是涼涼的是氣血循環(huán)過慢,獲得氣血能量減少,產生熱量過少,不足以溫暖雙腳,便會感覺涼。它或是自身體質差,氣血不足,或是雙腳受過寒氣,體內寒濕重,體內經絡血管淤堵,造知成體內氣血循環(huán)過慢,而腳在身體下端,氣血最難循環(huán)到位,因而便會冰涼。很多情況下手腳冰涼普通的方法是無法去除的,里面的寒濕邪是不會自己跑出去的。手腳冰冷的情形??梢酝ㄟ^ “ 苗風神浴 ”熏蒸進行體質的調理,熏蒸時,毛孔會張開,排出體內的濕寒,加上濕度的高低調控道,就可達到暢通血液的目的,苗風神浴是苗 家上千年傳下來的,利用藥物煮沸后產生的蒸汽來熏蒸肌體,以達到治療疾病。由于蒸汽對身回體的蒸騰作用,可使全身經絡涌動,推血運行,藥力經皮膚直達各臟腑,無處不至,可起到滋養(yǎng)津液、滋潤肌膚、健脾和胃、壯腎利水的作用。苗風神浴熏蒸法可用來治療風寒濕三邪所致病癥,以及氣虛下陷、氣血瘀滯、濕阻脈絡、月子病、領頭答痛、風濕等病癥,并可用于養(yǎng)生保健,治療肥胖癥等。,平時多用熱水泡腳,既能使身體暖和,又能舒緩疲勞神經。病情分析:意見建議中藥泡腳片分類:①苦參泡腳片。主要成分有:苦參、紫草、大黃、地膚子、黃柏、蒲公英。具體功效是: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抑菌除臭、去腳氣、改善濕疹等。②五味泡腳片。主要成分有:五味子、香附、夜交藤、郁金、百合、石菖蒲。具體功效是:養(yǎng)心安神、舒肝解郁、改善睡眠。③老姜泡腳片。主要成分有:老姜、牛膝、秦艽、肉桂、獨活、徐長卿。具體功效是:祛風除濕、溫經通絡、活血化瘀、散寒止痛、改善風濕關節(jié)疼痛。④丹參泡腳片。主要成分有:丹參、當歸、大黃、赤芍、川芎、牛膝。具體功效是: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促進血液循環(huán)。⑤參芪泡腳片。主要成分有:黨參、北芪、茯苓、陳皮、白術、當歸。具體功效是:補益氣血、改善疲勞。⑥陽起石泡腳片。主要成分有:陽起石、菟絲子、小茴香、肉桂、熟地、蛇床子。具體功效是:補腎壯陽、溫腎散寒。艾葉泡腳取干艾葉50—100克(根據水的多少定,沒有嚴格標準),先用水煮開后加涼水或待降低溫度后泡腳,若嫌麻煩就先用部分熱水浸泡艾葉20分鐘后再加水泡腳也可。艾葉泡腳的幾個小驗方:①艾草加姜可治風寒感冒、關節(jié)病、類風濕、咳嗽、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②艾草加紅花可改善靜脈曲張,末梢神經炎,血液循環(huán)不好,手腳麻或瘀血。③艾草加鹽適用上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431353962焦有火,經常眼紅、牙痛、咽喉痛、氣躁心煩、上火下寒、腳腿腫脹。④艾草加花椒20粒,適用腳汗、腳臭、腳氣、溫疹。:散寒治療手腳冰涼,用姜汁泡腳生姜也是我們家庭烹飪中很不錯的佐料。生姜在中藥中屬于來辛溫解表藥,有祛寒解表的作用,而且毒副作用較小。如果手腳冰涼的人可以用生姜泡腳,不過藏舒堂泡腳超市需要提醒的是,用生姜泡腳不是將生姜放入熱水中泡一會兒,而是一般取15―30克的生姜(約為中等大小的姜半塊),將其拍扁,放入鍋中加入小半鍋水,蓋上鍋蓋用熱水煮上10分鐘左右。源煮好之后,將全部姜水倒出,加入適量冷水至40℃左右(一般以不感覺到燙為宜)。泡腳時水要沒過踝部,最好邊泡邊搓雙腳。生姜中的藥用成分有許多是小分子物質,蓋上鍋蓋煮可以避免其揮發(fā)。半塊姜的用zhidao量是對于一般家庭用來泡腳的盆裝上半盆水的量而言。如果泡腳用的水量較多,或是怕冷的癥狀比較重,可酌情增加姜的用量。用生姜水泡腳一段時間后,怕冷的癥狀一般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中藥,附子10克,煮水量超過腳懷骨。生姜三片煮水一碗,邊泡腳邊喝這個姜片水,時間三十分鐘。會感到后腰部發(fā)熱,出汗,別怕,試試。病情分析:意見建議 中藥泡腳片分類: ①苦參泡腳片。主要成分有:苦參、紫草、大黃、地膚子、黃柏、蒲公英。具體功效是: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抑菌除臭、去腳氣、改善濕疹等。 ②五味泡腳片。主要成分有:五味子、香附、夜交藤、郁金、百合、石菖蒲。具體功效是:養(yǎng)心安神、舒肝解郁、改善睡眠。 ③老姜泡腳片。主要成分有:老姜、牛膝、秦艽、肉桂、獨活、徐長卿。具體功效是:祛風除濕、溫經通絡、活血化瘀、散寒止痛、改善風濕關節(jié)疼痛。 ④丹參泡腳片。主要成分有:丹參、當歸、大黃、赤芍、川芎、牛膝。具體功效是: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促進血液循環(huán)。 ⑤參芪泡腳片。主要成分有:黨參、北芪、茯苓、陳皮、白術、當歸。具體功效是:補益氣血、改善疲勞。 ⑥陽起石泡腳片。主要成分有:陽起石、菟絲子、小茴香、肉桂、熟地、蛇床子。具體功效是:補腎壯陽、溫腎散寒。艾葉泡腳 取干艾葉50—100克(根據水的多少定,沒有嚴格標準),先用水煮開后加涼水或待降低溫度后泡腳,若嫌麻煩就先用部分熱水浸泡艾葉20分鐘后再加水泡腳也可。 艾葉泡腳的幾個小驗方: ① 艾草加姜可治風寒感冒、關節(jié)病、類風濕、咳嗽、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 ② 艾草加紅花可改善靜脈曲張,末梢神經炎,血液循環(huán)不好,手腳麻或瘀血。 ③ 艾草加鹽適用上焦有火,經常眼紅、牙痛、咽喉痛、氣躁心煩、上火下寒、腳腿腫脹。 ④ 艾草加花椒20粒,適用腳汗、腳臭、腳氣、溫疹。:手腳冰涼用什么泡腳好1生姜泡腳生姜在中醫(yī)上屬于辛溫解表藥,有祛寒解表的作用,而且毒副作用較小?,F代醫(yī)學認為生姜能夠刺激毛細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因此,怕冷、容易手腳冰涼的人可以用生姜泡腳。泡腳時若再配合適當的腳底按摩,效果更佳。注意事項:用生姜泡腳并不是將生姜放入熱水中泡一會兒,而是一般取15—30克的生姜(約為中等大小的姜半塊),將其拍扁,放入鍋中加入小半鍋水,蓋上鍋蓋用熱水煮上10分鐘左右。煮好后,將全部姜水倒出,加入適量冷水至40℃左右,溫度一般以不感覺到燙為宜。還有,泡腳時水要沒過踝部,最好邊泡邊搓雙腳,效果更好。2陳皮泡腳橘皮中含有豐富的有機酸、維生素C以及精油成分,經過熱水的浸泡,這些物質溶解出來,洗浴時就從張開的毛孔滲透進皮膚,刺激表皮下的毛細血管,促進新陳代謝;并且這些成分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薄膜,能防止水分蒸發(fā),使肌膚光滑細膩。柑橘皮泡腳在冬天還有保暖效果,尤其適合體質偏寒、怕冷的人,對治療初期風寒感冒也有良好效果。注意事項:這里用的是風干的陳皮,不要直接用鮮橘皮泡澡,因為它的表面有農藥和保鮮劑污染,可能會刺激皮膚,橘皮應事先處理一下。鮮橘皮如何處理:先用清水沖洗掉表面的污物,繼而用清水蓋過5厘米左右,浸泡30分鐘以上;再放入堿水中(500毫升清水中加入食用堿5~10克)浸泡5~15分鐘或者在淘米水中浸泡1小時左右;最后用清水沖洗干凈,放在通風、陰涼的地方干燥1周。3鹽水泡腳人體腳部離心臟是最遠的,所以血液供應非常少,而鹽水泡腳,就可以讓鹽水的有效成分進入腎和心臟,并且促進血液循環(huán),已達到補腎、抗衰老的好處。鹽水泡腳還可以治感冒,促進血液循環(huán),去除足部的寒氣,有效改善手腳冰涼情況。注意事項:鹽水泡腳一般是在半盆熱水中加半調羹鹽,水溫可稍高一e68a84e79fa5e9819331333431353938些。但腳部如有傷口,鹽水洗腳應暫緩進行。4醋泡腳冬天手腳冰涼的情況多由于身體血氣循環(huán)不通而導致的,使用醋泡腳可以加速人體的血液循環(huán),改善身體各部分因為長期不動或者疲勞而導致的缺氧,增強新陳代謝,改善手腳冰涼的情況。注意事項:腳上有傷口的話,最好不要泡。因為泡腳本身就是腳上有細菌,有傷口的話,泡腳的細菌水就會進入皮膚傷口,引起發(fā)炎,另外,不要濃度太高,溫度過熱。5中藥泡腳泡腳本就有益,若用中藥煎劑泡腳,其效果將更加明顯??删徑馐帜_冰涼的中藥泡腳方有:中藥泡腳方1:雞血藤、鎖陽各30克,制附片10克,加適量水煎成湯液。中藥泡腳方2:川牛膝、懷牛膝、狗脊、制附片各15克,加適量水煎成湯液。中藥泡腳方3:延胡索、姜黃、虎杖、巴戟天各15克,制附片、木瓜各10克,花椒、生草各6克,加適量水煎成湯液。浸泡的次數可一天一次、一天幾次,也可幾天一次。中藥泡腳方4:桂枝15~30克,加適量水煎成湯液。桂枝在中醫(yī)上屬于辛溫解表藥,有溫經散寒的作用,用之泡腳可以溫經通絡,改善血液循環(huán),從而起到改善手腳冰冷的癥狀。中藥泡腳方5:30—50克(一小把)干艾草煮水泡腳。艾葉具有很強的祛寒作用,食用艾葉泡腳能有效的促進體內的血液循環(huán),令體內的濕寒之氣排出體外。但次數不可多,每周一次為宜。

9,虎杖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

虎杖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 虎杖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虎杖是什么?想必大家都沒聽說過吧,其實它是寥科植物虎杖的根莖,是一味中藥材。而且它的嫩葉還可以做菜,下面就來介紹下虎杖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 虎杖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1 虎杖是多年生灌木狀草本植物,因其莖稈可做手杖,而且表面有花斑似虎紋而得名。植株高1~15米,全體無毛,根狀莖橫走;莖直立,叢生,中空;托葉鞘褐色,早落?;⒄戎饕植加谏綎|、河南、陜西、湖北、江西、福建、臺灣、云南、四川、貴州等地,生于濕潤而深厚的土壤,常見于山坡、山麓及溪谷兩岸的灌叢邊、溝邊草叢及田野路旁,常成片生長。下面就重點介紹虎杖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虎杖的功效與作用 虎杖味微苦,性微寒,含有蓼甙、有機酸、葡萄糖甙、多糖類等。有清熱解毒、清涼解暑、健胃消食的功效?;⒄染邆淞恕磅r、綠、野”和“營養(yǎng)、藥用、美味”的特點。其所含的白藜蘆醇具有較明顯的抗氧化、抗衰老、抗炎癥、抗過敏和降血脂之功效,有明顯的抗癌、抑癌作用。 另外,虎杖還可作觀賞用,它是極具觀賞價值的花卉之一,古時候被稱做“卉草”,明代以后開始觀賞栽培。 虎杖的`食用方法 虎杖一般在春季采食嫩葉,春秋季采挖入藥,其嫩葉及根可食用,根、莖入藥?;⒄鹊哪矍o葉可做蔬菜,涼拌或炒食;根煮熟并冰鎮(zhèn)后可做冷飲,清涼解暑;它的液汁可染米粉,別有風味。其味酸,故也稱“酸湯桿”。 虎杖筍(也有稱虎杖菜、酸筒桿)是虎杖的嫩芽,常用作野生蔬菜,虎杖筍口感松脆爽口,滋味微酸,具有獨特的怡人清香,是一種難得的天然野菜。 虎杖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2 虎杖的功效與作用 虎杖是一種味酸堿性寒能夠入肝經和肝膽經的中草藥材,活血化瘀化淤和袪風通脈是它的關鍵作用,平常它能夠用以女士閉經及其經痛也有人類跌打等多種多樣常見疾病的醫(yī)治,還可以用以人類寒濕黃疸和風濕關節(jié)痛等癥的醫(yī)治,作用十分顯著。 虎杖的吃法 1、泡藥酒 泡藥酒是虎杖的普遍吃法,用它泡起來的蜂酒能祛風、除濕能夠醫(yī)治和防止人類的關節(jié)炎,用虎杖泡藥酒時需要提前準備虎杖二百五十克,純糧酒七百五十克,把他們放到一起密封性泡浸,二十天之后取下食用,每日食用2次,每一次十五克就可以。 2、煎湯 煎湯也是虎杖的普遍吃法,再用它煎湯時能夠添加適理的大棗和老紅糖,此外再添加適量茵陳,煎湯之后立即服用,能清熱利濕,也可以清熱利濕退黃,最合適這些身患寒濕黃疸的群體服用。 3、煮茶 虎杖平常還能煮茶喝,用它煮茶時需要提前準備虎杖三十克,板藍根沖劑三十克,蒲公英和茵陳各三十克,最終添加茯苓十克,把他們碾成粉末,每一次取下五十克放到水杯中沖進開水,燜泡十分鐘,隨后立即代茶飲用,一次放進的中藥材能夠反復沖調數次,它能防止急慢性肝炎也可以防止脾大。 虎杖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3 虎杖的功效 藥性:微苦,微寒。入肝、膽、肺經。 主治:利濕退黃、清熱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入肺經,能清降肺氣,止咳化痰,用于肺熱咳嗽,兼能凊解熱毒,瀉熱通便,可用于癰腫瘡毒、水火燙傷、毒蛇咬傷,及熱結便秘。 1、治濕熱證—小便澀痛,淋濁帶下等 本品苦寒,長于走下焦,利小便,使?jié)駸釓男”愣?,有清熱利濕之功,常用于黃疸,淋濁,帶下等下焦?jié)駸嶙C。若治濕熱黃疸,可單用本品煎服,或與金銀花、黃連、蒲公英等同用,如雙虎清肝顆粒(《中國藥典》)。治濕熱蘊結下焦之小便澀痛,淋濁帶下,可單用為末,米飲送下,或配黃柏、車前子、萆薢等同用 2、治癰腫瘡毒,水火燙傷,毒蛇咬傷 本品苦寒,有清熱解毒之效。若治熱毒瘡瘍,可用鮮品搗爛外敷,或配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等同用。治水火燙傷,可單用研末,水調敷,或與黃柏、冰片同用,如燒傷靈酊(《中國藥典》)。治毒蛇咬傷,則可鮮品搗爛外敷,或配半枝蓮、重樓等同用。 3、治血瘀證 本品善入肝經血分,能活血散瘀。凡瘀血阻滯之經閉痛經,癥瘕積聚,跌打損傷等皆可運用。若治血瘀經閉、痛經,常與紅花、牛膝、當歸等同用,如虎杖散(《圣惠方》)。治癥瘕積聚,可與叁稜、莪術等同用。治跌打損傷,瘀腫疼痛,每與赤芍共為末,溫酒送服,如虎杖散(《圣濟總錄》)。 4、治肺熱咳嗽 本品苦寒,入肺經,能凊肺熱,降肺氣,有止咳化痰之功,用于肺熱咳嗽。可單用,如復方虎杖片(《部頒標準》),也可與魚腥草、黃芩等配伍。 此外,本品尚有瀉熱通便作用,可用于熱結便秘。 虎杖食用方法 1、虎杖酒 配方:虎杖根250克、白酒750克。 制法:將上藥洗凈切片,置酒中浸泡,密封,半月后即可飲用,用時可加少量赤砂糖使酒著色。 用法:成人每次飲15克,日2。亦可佐餐服用。 功效:主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腰椎肥大,骨關節(jié)炎等癥。 禁忌:對酒過敏或患有慢性肝病者禁用;婦女行經期停用。 來源:《新醫(yī)藥學雜志》 2、茵陳蒿虎杖飲 材料:茵陳蒿15克、虎杖15克、紅棗5枚、紅糖少許。 做法: (1)將茵陳蒿、虎杖洗凈,待用。 (2)紅棗洗凈去核,與茵陳蒿、虎杖一并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清水,熬煮濃湯,去渣留汁,加入紅糖調味即可。 功效:清熱瀉火、利濕退黃。 3、虎杖散 組成:虎杖45克、桂心30克、當歸30克、赤芍藥30克、天雄30克(炮裂,去皮、臍)、桃仁30克(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芎藭30克、枳實30克(微炒微黃)、羌活30克、防風30克(去蘆頭)、秦艽30克(去苗)、木香30克 用法:上藥搗粗羅為散。每服10克,以水250毫升,入生姜1、5克,煎至150毫升,不計時候,稍熱服。 功效:主治白虎風。血脈結滯,骨髓疼痛,發(fā)作無時。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二。

10,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有哪些浸泡方法啊

治療急性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單方、驗方有: (1)柳枝30~60g,水煎服。 (2)老桑枝30~60g,黃柏10g,水煎服。 (3)蒼術、黃柏各9g,忍冬藤30g,水煎服。 (4)嫩桑枝30g、懷牛膝10g、漢防己10g、絲瓜絡30g,水煎服。 (5)青風藤15g、防己10g,水煎服。 (6)郗薟草30g、桑枝30g、嫩柳枝15g、嫩槐枝15g,水煎分3次服。 (7)虎杖30g、白酒1匙,酒水同煎,1日1劑。 (8)鮮忍冬藤、根、葉90g,水煎分3次服。 (9)薜荔枝60g,用清水、甜酒各半同煎,去渣加紅糖30g,調服。 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單方、驗方有: (1)雞血藤、海風藤、桂枝各9g,水煎服。 (2)虎杖根、桑樹根各30g,大棗10枚,水煎服。 (3)郗薟草、臭梧桐各15g,水煎服。 (4)絡石藤、秦艽、伸筋草、路路通各12g,水煎服。 (5)青風藤、秦艽、尋骨風、何首烏各12g,水煎服。 (6)郗薟草90g,生白術、薏苡仁各60g,水煎服。 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有哪些熏洗療法? 熏洗療法是將中藥煎煮后,乘熱對患部熏蒸或浸泡,使藥性從毛孔直入病所。有祛風散寒,舒筋活絡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療風寒濕痹?,F介紹幾種常用的配方。 ①海桐皮、桂枝、海風藤、路路通、寬筋藤、兩面針各30g,水煎,每日1次,每次20分鐘,連續(xù)使用1個月(《實用中醫(yī)內科學》方)。 ②川、草烏各20g,白芷50g,羌活、獨活各50g,細辛10g,川芎、桂枝各30g,威靈仙、伸筋草、透骨草各60g,水煎,每日2~3次,每次15分鐘,5~10天為一療程(貴州醫(yī)學院附院方)。 ③艾葉、紅花各9g,透骨草30g,花椒6g,水煎。每日1~2次。 ④土鱉蟲12g,蘇木30g,大戟6g,尋骨風20g,水煎。每日1~2次。 ⑤桑枝、柳枝、榆枝、桃枝各70cm,熬水熏洗患處,每日2~3次。 ⑥透骨草、追地風、千年健各30g,熬水熏洗患處,每日2次。 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有哪些 常用外用膏藥? 風濕性關節(jié)炎病在肌肉、關節(jié)、經脈,膏藥外貼可使藥性從皮毛而入腠理,通經活絡,較服藥更有有利的一面?,F將常用膏藥及使用方法介紹如下: (1)傷濕止痛膏(橡皮貼膏):功能驅風散寒,除濕通絡,活血止痛。使用時先將皮膚用溫水清洗擦干,貼于患處,用手掌將膏藥按摩,使其粘在皮膚上。凡對橡皮膏過敏,皮膚糜爛有滲液者及外傷合并化膿者,不宜貼用。 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麝香虎骨膏、青海麝香膏、關節(jié)止痛膏等。臨床可任選一種使用。 (2)狗皮膏(膏藥):功能祛風散寒除濕,舒筋活絡止痛。使用時將膏藥加溫軟化后,貼于患處。 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萬靈筋骨膏、追風膏、老鸛草膏等,亦可選用。 (3)武力拔寒散(散劑):功能祛風除濕,通陽活血,止痛消腫。用時取藥適量,以雞蛋清略加溫開水或人乳與藥調成糊狀,分攤在蠟紙上,貼于穴位或患處。使用時注意忌生冷,不可內服。皮膚貼藥處10天內不可用水洗。臍輪、腳心等處不可貼用。兒童、體弱及浮腫者忌用。 (4)五虎散(散劑):功能與武力拔寒散相同,使用時以白酒調勻,敷于患處。除外敷外,本散也可內服。每次6g,用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 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有哪些藥敷療法? 外敷療法:本法是將藥物局部或穴位外敷。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散寒祛濕,消腫止痛的作用。 (1)菖蒲、小茴香各60g,食鹽500g,同炒熱,布包,燙患處。適用于肢體關節(jié)冷痛,遇寒痛增,得熱痛減者。 (2)石蒜、生姜、蔥適量搗爛,外敷患處。適用于關節(jié)疼痛,怕風畏寒者。 (3)新鮮骨碎補3~5根搗爛敷患處。適用于關節(jié)冷痛者。每次5~10分鐘即可見效。 (4)桃仁、白芥子各6g研細末,用適量蛋清調成糊狀,外敷關節(jié)痛處,3~4小時可止痛。注意不可久敷。 (5)如意金黃膏涂患處,用紗布蓋好,每日換1次。適用于關節(jié)紅腫者。 (6)仙人掌適量搗成泥狀,涂敷患處。 (7)鮮紫花地丁適量,搗爛敷患處。 (8)蒲公英120g,加水煮成藥液,用毛巾浸透,濕敷患處。 (9)山梔末、飛羅面各等份,用開水或醋、黃酒、蛋清調成糊狀,敷痛處。敷處現青色,無礙,數日可退。 (10)綠豆粉和雞蛋清調敷患處。 以上6~10療法,均適用于關節(jié)紅腫灼熱、疼痛劇烈、得冷則舒、屈伸不利者。有較好的清熱、消腫、止痛作用。 (11)坎離砂(熨劑):用鐵屑和醋混合后,產生溫熱效應,直接熨敷局部。已被制成外用熨劑成藥。適用于肢體關節(jié)冷痛、重著,或痛處有腫脹者。 針灸可以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嗎? 針灸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有一定療效。治療中,根據不同的疼痛部位選取相應的穴位。如肩關節(jié)痛,取肩前、三角??;肘關節(jié)痛,取曲池、尺澤、手三里;腕關節(jié)痛,取陽池、外關、合谷;髖關節(jié)痛,取秩邊、環(huán)跳、殷門;膝關節(jié)痛,取陽陵泉、犢鼻、伏兔、足三里;踝關節(jié)痛,取丘墟、昆侖、解溪、太溪、承山。針刺手法,急性期用瀉法,強刺激,甚或用三棱針點刺放血,放血量為0.5~1.0ml。慢性期用平補平瀉,中等刺激,并可酌加溫針或艾灸。除手法外,還可采用電針,以加強刺激,提高療效。 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常用的新針療法有哪些? 療法1 (1)取穴:外關、曲池、手三里、足三里、外膝眼、陽陵泉、血海、風市、環(huán)跳、條口、絕骨、昆侖、腎俞、命門、至陰、阿是穴。 (2)藥物及方法:選用復方馬錢子注射液,根據患病部位,每次選穴2~3個,每次注射0.5 ~1ml藥液,日1次,7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4~7日。 療法2 (1)取穴:上肢取外關為主穴,配曲池、合谷;下肢取陽陵泉為主穴,配絕骨、解溪;腰背取大杼為主穴,配大椎、身柱、至陽、陽關、命門。 (2)藥物及方法:用鳳仙透骨草、骨碎補注射液,每次選3~6個穴位,每穴注藥0.5~0.8ml。10次為1療程,隔日1次,3個療程后休息2~4周。 療法3 (1)取穴:①膝眼、鶴頂、陽關、曲泉、委中。②梁丘、血海、陰陵泉、陽陵泉。③足三里、三陰交、昆侖、照海。 (2)方法:每次取各組的1~3穴,隔日1次,交替取穴。用28號毫針5~6寸及電針機。用捻轉瀉法,重刺激,留針20~30分鐘,5~10分鐘行針1次。電針用疏密波20~30分鐘,刺激強度以能耐受為度,10次為1療程。 推拿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有哪些方法? 推拿法(一) (1)取穴;指掌關節(jié)取合谷、后溪、二間、中渚、勞宮、四縫;腕關節(jié)取曲池、天井、小海、手三里、等;肩關節(jié)取肩貞、天宗、肩井、臂;踝關節(jié)取昆侖、丘墟、懸鐘、解溪、商丘、太溪、申脈;膝關節(jié)取膝眼、陽陵泉、陰陵泉、委中、梁丘、豐隆、足三里;髖關節(jié)取環(huán)跳、秩邊、髀關、承扶;下頜關節(jié)取下關、合谷、翳風、頰車、內庭;脊柱關節(jié)取病變部位相應的督脈和膀胱經有關穴位。 (2)操作手法 ①上肢:a.患者取仰臥或坐位,先用推法和一指禪推法,繼用滾法、揉法,沿指、腕、肘反復施術,在受累關節(jié)處作重點治療。b.捻指間關節(jié);按掐四縫、勞宮;點陽溪、大陵、曲澤,拿合谷、曲池、肩井。c.屈伸、搖、搓、拔伸各受累關節(jié)。d.擦熱患處再施拍打諸法,使熱透入關節(jié)。 ②下肢:a.患者取臥位,先用推法和一指禪推法沿足太陽經施推、滾、揉、運諸法。b. 拿太溪、昆侖、委中;點承扶、環(huán)跳、秩邊;擦熱患處再施拍打諸手法,使熱透入關節(jié)。 ③下頜關節(jié):凡下頜關節(jié)受累者可推下關,頰車;按太陽、翳風、外關;拿合谷、內庭。 以上推拿隔日1次,30次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期內囑患者進行關節(jié)功能鍛煉。1月后再進行下1療程治療。 推拿法(二) (1)病變在四肢者 ①取穴:以病變關節(jié)為治療重點。常取八邪、陽溪、陽池、陽谷、內關、外關、后溪、小海、天井、曲池、曲澤、肩貞、天宗、八風、商丘、解溪、丘墟、照海、昆侖、太溪、申脈、飛揚、承山、懸鐘、陰陵泉、陽陵泉、膝眼、鶴頂、血海、梁丘、秩邊、環(huán)跳、承扶。 ②操作手法:a.患者取坐姿,術者按常規(guī)用滾法在患肢手臂內、外側施治。從肩至腕部,上下往返3~4遍。b.接上勢,術者循患臂上下循經用拿法,同時重點在肩、肘、腕部配合按、揉曲池、曲澤、手三里、合谷等穴。指間關節(jié)作捻法,然后在病變關節(jié)施以按揉局部穴位以痛為俞。最后再用揉法施于患肢,并配合被動活動有關關節(jié)而結束上肢治療。時間約10分鐘。c.患者仰臥,術者一手握住患者踝關節(jié)上方,另一手以滾法從大腿前部及內、外側至小腿外側施術,同時被動伸展活動下肢。隨即在踝關節(jié)處以滾法治療,同時伸展內、外翻活動該關節(jié)。再循髖、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上下先按揉伏兔、梁丘、丘墟、八風等穴。時間約10分鐘。d.患者俯臥,術者以滾法施于臀部至小腿后側,并重點施術于髖、膝關節(jié),然后再按揉環(huán)跳、秩邊、承扶、承山、委中、飛揚、懸鐘、太溪、申脈、昆侖等穴。時間約5分鐘。 (2)病變在脊柱者 ①取穴:以脊柱兩旁肌肉為治療重點。常取夾脊、大椎、大杼、風門、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腎俞、命門、志室、腰陽關穴。 ②操作手法:a.患者俯臥,在患者腰背部沿脊柱及其兩側用滾法施術,并配合后抬腿活動,時間約5分鐘。b.患者取坐姿,術者于后方用滾法、拿法交替施于頸項兩側及肩部,同時配合頸部左右旋轉及俯臥活動,再拿肩井,時間約2分鐘。c.接上勢,用按揉法從頸至腰臀部循經施于上述穴位,先取夾脊,再取其余穴位,最后平推脊柱以熱類風濕關節(jié)炎(ra)是一個累計周圍關節(jié)為主的多系統(tǒng)性炎癥性的自身免疫病。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下面兩個因素有關:1.感染因子。2.遺傳傾向。 治療:由于病因不明確,所以尚缺乏根治及預防本病的有效措施,治療本病的目的是:1.減輕關節(jié)腫痛和關節(jié)外的癥狀,如發(fā)熱等。2.控制關節(jié)炎的發(fā)展,防止和減少關節(jié)的破壞,保持受累關節(jié)的功能。3.促進已破壞的關節(jié)骨的修復。所以應該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治療措施包括:一般性治療、藥物治療、外科手術治療,其中以藥物治療最為重要。 一。一般性治療:包括休息、關節(jié)制動(急性期)、關節(jié)功能鍛煉(恢復期)、物理療法等。臥床休息只適宜于急性期、發(fā)熱以及內臟受累的患者。 二。藥物治療:有非甾體抗炎藥、改變病情抗風濕藥和糖皮質激素等。1.非甾體抗炎藥:常用的有a.布洛芬緩釋膠囊(芬必得):1.2-3.2g/d,3-4次/天;b.萘普生:0.5-1.0g/d,2次/天;c.雙氯酚酸:75-150mg/d,3次/天;d.吲哚美辛:75-100mg/d,3次/天;e.美洛昔康:7.5-15mg/d,1-2次/天;f.塞來昔布:100-200mg/d,1-2次/天;g.羅菲昔布:12.5-25mg/d,每天一次。以上藥物至少服兩周才能判斷其療效,不宜同時服用兩種。2.改變病情抗風濕藥:至少需兩種聯合才能有效。a.甲氨喋呤:修復骨破壞,每周劑量為7.5-20mg,口服為主,4-6周起效,療程至少半年。b.柳氮磺吡啶:每日2g,分兩次服用,由小劑量開始。c.來氟米特:開始50mg每天一次,三天后10-20mg每天一次。d.羥氯喹和氯喹:前者每日400mg分兩次服用,后者每日250mg一次服用。e.金制劑。f.青霉胺。g.雷公藤總苷。h.硫唑嘌呤。i.環(huán)孢素。j.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3.糖皮質激素:治標不治本,可迅速緩解癥狀,但停藥后會復發(fā),長期用有副作用。有系統(tǒng)癥狀的患者給予潑尼松每日劑量為30-40mg,癥狀控制后遞減,以每日10mg或低于10mg維持,應每日服藥,隔日服藥效果差。 三。外科手術治療:包括關節(jié)置換和滑膜切除手術,前者適用于較晚期有畸形并失去功能的關節(jié)?;で谐g可使病情緩解,但滑膜再次增生又會復發(fā),所以必須同時應用改變病情抗風濕藥。

11,用大血藤透骨草虎杖紅景天蘇木威靈仙白鮮皮忍冬藤熱護

配方一:美容方 1.鮮嫩絲瓜及新鮮葉藤等。能涼血解毒,美容護膚,防皺,殺菌消炎。防治皮膚粗糙,面疣,粉刺,毛囊炎。 2.白芷、白芨、瓜蔞、白蘞等。可滋潤皮膚,消炎殺菌,防止皮膚萎黃、黯黑、粗糙及皮膚痤瘡。 配方二:失眠方 用藥:吳茱萸40g、米醋(白醋)適量。 用法:用吳茱萸煎汁,加入溫水,再加入米醋,配合足浴盆浸泡雙足30分鐘,每日一次。 配方三:高血壓方 1、磁石降壓方: 磁石、石決明、黨參、黃芪、當歸、桑枝、枳殼、烏藥、蔓荊子、白蒺藜、白芍、炒杜仲、牛膝各6克,獨活18克。同放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待溫時泡足,每日1次,每次10-30分鐘,1劑藥可用2-3次。該方可平肝潛陽,一般用藥1-3次,血壓即可降至正常。 2、雙桑湯: 桑枝、桑葉、茺蔚子各10-15克。加水1000毫升,浸泡5-10分鐘后,煎至600毫升,倒入浴盆中,待水溫為40℃-50℃。泡腳30-40分鐘,擦干后就寢。每晚1次??汕鍩嵝垢?,適用于肝陽上亢型高血壓。一般泡腳30分鐘后開始降壓,1小時后作用最強,維持4-6小時。若8小時后血壓回升,可煎湯第二次熏洗。 3、牛膝鉤藤湯: 牛膝、鉤藤各30克。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溫時足浴,可不斷加熱水以保持水溫,加至盆滿為止。每日早起和晚睡前足浴。每次約30-40分鐘,以不適癥狀減輕或消失為1療程,連續(xù)1-2個療程??善礁螡撽?,引熱下行,適用于肝陽上亢型高血壓。 4、決明降壓湯: 石決明24克,黃芪、當歸、牛膝、生牡蠣、白芍、玄參、桑枝、磁石、補骨脂、丹皮、烏藥、獨活各6克。其中,石決明、牡蠣、磁石先煎30-60分鐘,取其煎液加溫水適量,入浴盆足浴,每次1小時,每日1次,每次1劑,連續(xù)7-10劑??善礁螡撽枺m用于高血壓頭暈頭痛,小便短少,肢體水腫,麻木等。 配方四:痛經方 用藥:益母草30g、菊花15g、黃岑15g 、夜交藤15g。 用法:水煎,去渣,混入溫水用足浴盆浸泡雙足30分鐘,每日一次。 配方五:便秘方 每晚睡覺前,用花椒、姜、鹽、醋、小茴香等浴足并按摩,對功能性便秘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預防便秘十要歌訣也說:“功能便秘不吃藥,自然療法益處多。睡前浴后做足療,健身祛病排泄好?!笨梢?,足療,尤其是中藥浴足,對便秘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尤其適用于那些體質較強的習慣性便秘患者。 配方六:糖尿病方 糖尿病足是一類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和外周血管病變基礎上,由于足應力、外傷、感染等因素引起的嚴重下肢病變的總稱。 在它的無壞疽期,對于那些患足涼麻,色蒼白或蒼黃、紫暗的患者,即可以采用中藥浸浴泡法,通過皮膚透皮吸收達到溫經、活血、止痛、改善循環(huán)的作用。 配方:金銀花、紫丹參、乳香、沒藥、黃柏、苦參、川芎等。 用此方足浴可起到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糖尿病足早期下肢疼痛跛行者。(如有皮膚潰爛則禁用) 配方七:慢性支氣管炎 原料:魚腥草150g,蟬蛻20g、麻黃50g、細辛100g。 方法:水煎,先趁熱用藥蒸氣 薰鼻,待水溫適當時,進行足浴。每日1-2次。 配方八:中老年足跟痛 原料:當歸30g、威靈仙30g、乳香15g、沒藥15g、梔子15g。 方法:水煎、每日2-3次。 配方九:足癬 原料:皂角刺15g、大楓子15g、大黃15g、黃柏15g、蒼術15g。方法同上。 配方十:足凍瘡 原料:當歸15g、紅花15g、花椒15g、鮮蘿卜200g。方法同上。 配方十一:足皸裂 原料:陳皮30g、蔥白15g。方法同上。 配方十二:暖身祛寒 材料:干姜1兩、附子1兩、黨參1 、當歸1兩、吳茱萸5錢 做法:清水8碗加材料煲45分鐘,并隔渣取液,待暖,浸足20~30分鐘。 功效:行氣活血,暖身祛寒。 配方十三:預防外感 材料:姜活1兩、獨活1兩、防風1兩、荊芥1兩、紫蘇葉5錢 做法:清水8碗加材料煲45分鐘,隔渣取液,待暖,浸足20~30分鐘。 功效:辛溫解表,祛風防感 配方十四:溫肺通鼻 材料:川芎1兩、白芷1兩、辛荑花1兩、蒼耳子1兩、蒿本1兩 做法:清水8碗加材料煲45分鐘,隔渣取液,待暖,浸足20~30分鐘。 功效:宣肺通鼻,止眩止暈。 配方十五:利水消腫 材料:丁香5錢、胡椒5錢、澤蘭1兩、益母草1兩、赤小豆1兩 做法:清水8碗加材料煲45分鐘,隔渣取液,待暖,浸足20~30分鐘。 功效:溫腎祛寒,利水消腫。 配方十六:保健足浴配方:當歸15克、黃芪20克、紅花10克、蘇木10克、澤蘭10克、生地10克、川椒10克、葛根15克、細辛6克、黃芩15克、酸棗仁15克。 配方十七:治頭痛配方:白附子10克、川芎20克、白芷20克、細辛10克、蔥白5根。 配方十八:治咳嗽配方:黃麻10克、胡椒40粒、老姜30克、生白礬30克。 配方十九:治高血壓病配方:羅布麻葉15克、杜仲6克、牡蠣15克、夜交藤10克、吳茱萸10克 〔中藥泡腳治足癬〕 方一 :木瓜 30克 ,甘草 30克。將上藥水煎取汁 ,候溫后浴 5~ 10分鐘 ,每日 2次 ,每天 1劑 ,連續(xù) 5~ 10天。 方二 :藿香 30克 ,黃精、大黃、皂礬各 12克 ,米醋 1000毫升。將上藥切碎置米醋中密封浸泡一周后 ,去渣 ,備用 (浸泡時每天搖動數次 ) ,使用時取藥液每天浸泡 2~ 3次 ,每次 20~ 30分鐘 ,連續(xù) 5~ 7天。 方三 :丁香 15克 ,苦參、大黃、明礬、地膚子各 30克 ,黃柏、地榆各 20克。上藥水煎取汁 ,而后將藥液候溫洗足 ,每次 10~ 15分鐘 ,每日 5~ 6次 ,每日 1劑 ,每劑可用 2次。 方四 :葛根、白礬、千里光各等量。將上藥烘干研末 ,密封包裝 ,每袋約重 40克 ,每次取粉劑 1袋倒入盆中 ,加溫水約 1000~ 2000毫升 ,混勻足浴 ,每次 20分鐘 ,7日為 1個療程 ,連續(xù) 1~ 2個療程。 方五 :白鮮皮 40克 ,苦參、黃柏、蒼術各 30克 ,防風 20克 ,荊芥穗、枯礬各 10克 ,蛇床子、地膚子、黃精、藿香各 50克 ,蔥白 4枚。上藥加水約 3000毫升煮沸 ,待溫時將雙腳浸泡在溫液中 10~ 15分鐘 ,每日 2次 ,一般用藥 4~ 5劑即可。 〔中藥泡腳清熱涼血,活血潤膚〕 雙花川芎方:杏花、桃花、川芎各40g。將上藥加清水適量,浸泡20分鐘,煎數沸,取藥液與1500ml開水同入盆中,趁熱熏洗面部,待溫度適宜時泡洗雙腳,每天1次,每次40分鐘。清熱涼血,活血潤膚。適用于面色無華,皮膚粗糙、干燥,面部色素沉著。 杏仁茶葉方:苦杏仁45g,綠茶10g。將上藥一同入鍋,加水2000毫升,煎煮30分鐘,去渣取汁。取1小瓶藥液外搽臉部及手臂,余下的藥液倒入盆中,待溫度適宜時泡足30分鐘。20天為1個療程??勺虧櫰つw,消炎殺菌,補充維生素及礦物質,防治皮膚萎黃、黯黑、粗糙及痤瘡、疥瘡。 當歸桂圓方:當歸40g,桂圓肉25g。將上藥加清水適量,煎煮40分鐘,去渣取汁,與2500ml開水一起倒入盆中,先熏蒸擦洗面部,待溫度適宜時泡洗雙腳,每天1次,每次熏泡40分鐘??绅B(yǎng)血益顏。適用于黑色素沉著、皮膚老化等。 山楂當歸方:山楂、當歸各16g,白蘚皮、白蒺藜各15g。將上藥加清水適量,煎煮30分鐘,去渣取汁取一杯代茶頻飲,余液與2000毫升開水—起倒入盆中,待溫度適宜時泡洗雙腳,每天1次,每次熏泡40分鐘,10天為1療程。補血疏肝,散郁祛瘀。適用于面部黃褐斑。尤其適用于產后服用避孕藥而使面部長黃褐斑的婦女。 治療急性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單方、驗方有: (1)柳枝30~60g,水煎服。 (2)老桑枝30~60g,黃柏10g,水煎服。 (3)蒼術、黃柏各9g,忍冬藤30g,水煎服。 (4)嫩桑枝30g、懷牛膝10g、漢防己10g、絲瓜絡30g,水煎服。 (5)青風藤15g、防己10g,水煎服。 (6)郗薟草30g、桑枝30g、嫩柳枝15g、嫩槐枝15g,水煎分3次服。 (7)虎杖30g、白酒1匙,酒水同煎,1日1劑。 (8)鮮忍冬藤、根、葉90g,水煎分3次服。 (9)薜荔枝60g,用清水、甜酒各半同煎,去渣加紅糖30g,調服。 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單方、驗方有: (1)雞血藤、海風藤、桂枝各9g,水煎服。 (2)虎杖根、桑樹根各30g,大棗10枚,水煎服。 (3)郗薟草、臭梧桐各15g,水煎服。 (4)絡石藤、秦艽、伸筋草、路路通各12g,水煎服。 (5)青風藤、秦艽、尋骨風、何首烏各12g,水煎服。 (6)郗薟草90g,生白術、薏苡仁各60g,水煎服。 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有哪些熏洗療法 熏洗療法是將中藥煎煮后,乘熱對患部熏蒸或浸泡,使藥性從毛孔直入病所。有祛風散寒,舒筋活絡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療風寒濕痹?,F介紹幾種常用的配方。 ①海桐皮、桂枝、海風藤、路路通、寬筋藤、兩面針各30g,水煎,每日1次,每次20分鐘,連續(xù)使用1個月(《實用中醫(yī)內科學》方)。 ②川、草烏各20g,白芷50g,羌活、獨活各50g,細辛10g,川芎、桂枝各30g,威靈仙、伸筋草、透骨草各60g,水煎,每日2~3次,每次15分鐘,5~10天為一療程(貴州醫(yī)學院附院方)。 ③艾葉、紅花各9g,透骨草30g,花椒6g,水煎。每日1~2次。 ④土鱉蟲12g,蘇木30g,大戟6g,尋骨風20g,水煎。每日1~2次。 ⑤桑枝、柳枝、榆枝、桃枝各70cm,熬水熏洗患處,每日2~3次。 ⑥透骨草、追地風、千年健各30g,熬水熏洗患處,每日2次。 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有哪些 常用外用膏藥 風濕性關節(jié)炎病在肌肉、關節(jié)、經脈,膏藥外貼可使藥性從皮毛而入腠理,通經活絡,較服藥更有有利的一面?,F將常用膏藥及使用方法介紹如下: (1)傷濕止痛膏(橡皮貼膏):功能驅風散寒,除濕通絡,活血止痛。使用時先將皮膚用溫水清洗擦干,貼于患處,用手掌將膏藥按摩,使其粘在皮膚上。凡對橡皮膏過敏,皮膚糜爛有滲液者及外傷合并化膿者,不宜貼用。 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麝香虎骨膏、青海麝香膏、關節(jié)止痛膏等。臨床可任選一種使用。 (2)狗皮膏(膏藥):功能祛風散寒除濕,舒筋活絡止痛。使用時將膏藥加溫軟化后,貼于患處。 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萬靈筋骨膏、追風膏、老鸛草膏等,亦可選用。 (3)武力拔寒散(散劑):功能祛風除濕,通陽活血,止痛消腫。用時取藥適量,以雞蛋清略加溫開水或人乳與藥調成糊狀,分攤在蠟紙上,貼于穴位或患處。使用時注意忌生冷,不可內服。皮膚貼藥處10天內不可用水洗。臍輪、腳心等處不可貼用。兒童、體弱及浮腫者忌用。 (4)五虎散(散劑):功能與武力拔寒散相同,使用時以白酒調勻,敷于患處。除外敷外,本散也可內服。每次6g,用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 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有哪些藥敷療法 外敷療法:本法是將藥物局部或穴位外敷。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散寒祛濕,消腫止痛的作用。 (1)菖蒲、小茴香各60g,食鹽500g,同炒熱,布包,燙患處。適用于肢體關節(jié)冷痛,遇寒痛增,得熱痛減者。 (2)石蒜、生姜、蔥適量搗爛,外敷患處。適用于關節(jié)疼痛,怕風畏寒者。 (3)新鮮骨碎補3~5根搗爛敷患處。適用于關節(jié)冷痛者。每次5~10分鐘即可見效。 (4)桃仁、白芥子各6g研細末,用適量蛋清調成糊狀,外敷關節(jié)痛處,3~4小時可止痛。注意不可久敷。 (5)如意金黃膏涂患處,用紗布蓋好,每日換1次。適用于關節(jié)紅腫者。 (6)仙人掌適量搗成泥狀,涂敷患處。 (7)鮮紫花地丁適量,搗爛敷患處。 (8)蒲公英120g,加水煮成藥液,用毛巾浸透,濕敷患處。 (9)山梔末、飛羅面各等份,用開水或醋、黃酒、蛋清調成糊狀,敷痛處。敷處現青色,無礙,數日可退。 (10)綠豆粉和雞蛋清調敷患處。 以上6~10療法,均適用于關節(jié)紅腫灼熱、疼痛劇烈、得冷則舒、屈伸不利者。有較好的清熱、消腫、止痛作用。 (11)坎離砂(熨劑):用鐵屑和醋混合后,產生溫熱效應,直接熨敷局部。已被制成外用熨劑成藥。適用于肢體關節(jié)冷痛、重著,或痛處有腫脹者。 足浴3大注意事項 平日每星期可足浴2~3次,但若天氣寒冷或用以治病,不妨每晚睡前足浴,以溫暖雙腳。不過,足浴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水的溫度要適中,不能過熱,以免燙傷,特別是老人家,應先以手 試試水溫。 2.飯前飯后或過饑過飽均不宜。 3.患有心臟病、高血壓和出血病等人士未必適合足浴,應先諮詢中醫(yī)師的意見。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