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文化,是我國的民族文化之一,它體現(xiàn)出社會發(fā)展的時代精神,著行業(yè)的發(fā)展潮流,適應發(fā)展中個性化的審美觀,消費習俗和消費心理,如“舍得”文化中的人生哲理,水井坊倡導的“高尚生活元素”,通過低醉酒度的推廣,正促進健康、科學、文明和諧的新型酒文化的傳播。,那香型有哪些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白酒香型的分類
1、芝麻香型白酒:芝麻香突出,幽雅細膩,甘爽協(xié)調,尾凈具有芝麻香特有風格。如山東景芝白干酒。
2、米香型白酒:口味柔和,蜜香清雅,入口綿甜,后味怡暢。以桂林三花酒為代表。
3、清香型白酒:酒色清亮透明,口味特別凈,清香純正,后味很甜。以汾酒、黃鶴樓酒和寶豐酒為代表。
4、特型白酒:酒色清亮,酒香芬芳,酒味純正,酒體柔和,諸味協(xié)調,香味悠長。以江西四特酒為代表。
5、鳳香型白酒:無色透明,醇香秀雅,醇厚豐滿,甘潤挺爽,諸味協(xié)調,尾凈悠長。如西鳳酒。
6、濃香型白酒:窖香濃郁,口味豐滿,入口綿甜干凈,純正。如以瀘州特曲、五糧液、劍南春、全興大曲、沱牌曲酒為代表的四川派,以洋河、雙溝、古井、宋河糧液為代表的純濃派。
7、豉香型白酒:玉潔冰清,豉香獨特,醇和甘滑,余味爽凈。如廣東玉冰燒酒。
8、醬香型白酒:酒色微黃而透明,醬香、焦香、糊香配合諧調,口味細膩、優(yōu)雅,空杯留香持久。以茅臺酒、郎酒、武陵酒為代表。
9、董香型白酒:清澈透明,藥香舒適,香氣典雅,酸度較高,后味較長。如貴州董酒。
10、兼香型白酒:目前國內有兩種類型
?。?)醬中帶濃型,表現(xiàn)為芳香,舒適,細膩豐滿,醬濃協(xié)調,余味爽凈悠長;如湖北白云邊酒。
?。?)濃中帶醬型,主要表現(xiàn)在濃香帶醬香,諸味協(xié)調,口味細膩,余味爽凈。如黑龍江的玉泉酒等。
構成白酒的味道有哪些
1、酸味
酸味是白酒的重要品味物質。白酒的酸類以乙酸含量多,其酸味有愉快感,是白酒酸味的主要成分。白酒中的各種有機酸還起調味解暴的作用,其中乳酸還能給酒以濃厚感。根據(jù)中醫(yī)理論,酸主脾胃,保肝,能軟化血管。西醫(yī)也認為,食酸有利于健康。道教和佛教也很重視酸的養(yǎng)生功能。
2、甜味
甜味主要來源于醇類,特別是多元醇類等。多元醇的甜味隨著羥基數(shù)目的增加而加強,如丁四醇的甜味比蔗糖大2倍,已六醇的甜味更強。此外,多元醇是黏稠體,均能給酒帶來豐富、濃厚感,使品味綿長。
3、苦味
苦味主要是由過量的醇、琥珀酸,較多的酚類和糠醛引起的。這類物質均由發(fā)酵產生,其中正丙醇極苦,異丁醇、酪醇均有苦味。另外,原料中的單寧、甘薯酮等苦味物質,由于蒸餾時被拖帶入酒中,也會使成品酒呈強烈苦味。而好的白酒,苦味是不應該露頭的。
4、辣味
辣味是白酒的主要口味,不會飲酒的人初嘗白酒,個感覺就是辣。白酒的辣味主要來源于乙醇,其次是醛類。極微量的乙醛即形成辣味,甘油醛、乙縮醛和過量的糠醛、醇也會產生辣味,醛類物質是發(fā)酵的中間產物,發(fā)酵完全可以降低醛含量。此外,緩汽蒸酒、掐頭去尾、貯存老熟均能減少酒的辣味。
5、澀味
澀味主要是由醇、單寧、過量的乳酸乙酯等物質引起。另外,起疏松作用的配料谷糠,如使用過多,也會給酒帶來澀味。白酒的澀味也不應顯露。
中國的四大名酒
從白酒質量看,1952年全國屆評酒會評選出全國八大名酒,其中白酒4種,稱為中國四大名酒。隨后連續(xù)舉行至第五屆全國評酒會,共評出名酒17種,優(yōu)質酒55種;1979年全國第三屆評酒會開始,將評比的酒樣分為醬香、清香、濃香、米香和其他香五種,稱為全國白酒五大香型,嗣后其他香發(fā)展為芝麻香、兼香、鳳型、豉香和特型5種,共計稱為全國白酒十大香型。
從白酒產量看,1949年全國白酒產量僅為10.8萬噸,至1996年發(fā)展到頂峰為801.3萬噸,是建國初期的80倍,近幾年來基本穩(wěn)定在350萬噸左右,全國注冊企業(yè)達3.7萬家,從業(yè)人員約幾十萬。從白酒稅利看,每年為國家創(chuàng)稅利約120億以上,僅次于煙草行業(yè),其經濟效益歷來是酒類產品的前茅。
從白酒科技看,中央組織全國科技力量進行總結試點工作,如煙臺釀酒操作法,四川糯高粱小曲法操作法、貴州茅臺釀酒、瀘州老窖、山西汾酒和新工藝白酒等總結試點,都取得了的成果。業(yè)內人士一致認為總結試點就是科研,科研就是發(fā)展發(fā)生力。從白酒工藝看,它的生產可分小曲法、大曲法、麩曲法和液態(tài)法(新工藝白酒),以傳統(tǒng)固態(tài)發(fā)酵生產名優(yōu)白酒,新工藝法為普遍白酒,已占全國白酒總產量70%。
從白酒發(fā)展看,全國釀酒行業(yè)的重點,在鼓勵低度的黃酒和葡萄酒,控制白酒生產總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節(jié)糧和滿足消費為目標,以認真貫徹“優(yōu)質、低度、多品種、低消耗、少污染和益”為方向。
白酒起源于何時
一種說法,起源于詔代,在唐代文獻中,燒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現(xiàn)。李肇(公元806年)寫的《國史補》中的:“酒則有劍南之燒春”(唐代普遍稱酒為“春”);雍陶(公元834年)詩云:“自到成都燒酒熱,不思身更入長安?!笨梢娫谔拼?,燒酒之名已廣泛流傳了。田錫寫的《曲本草》中說:“暹羅酒以燒酒復燒二次,入珍貴異香,其壇每個以檀香十數(shù)斤的煙熏令如漆,然后入酒,臘封,埋土中二三年絕去燒氣,取出用之。”趙希鵠寫的《調燮類編》中說:“燒酒醉不醒者,急用綠豆粉粉蕩皮切片將筋撬開口,用冷水送粉片下喉即安”(卷二);他又說:“生姜不可與燒酒同用。飲白酒生韭令人增病。飲白酒忌諸甜物”(卷三)。
從商代甲骨文中已有“醴”字,淮南子說:“清醴之美,始于耒稆”。《尚書說命》記載:“若作酒醴,爾為麯糵”。早的文獻記錄是“鞠糵”,發(fā)霉的糧食稱鞠,發(fā)芽的糧食稱糵,從字形看都有米字。米者,粟實也。由此得知,早的鞠和糵,都是粟類發(fā)霉發(fā)芽而成的?!墩f文解字》說:“糵,芽米也”?!懊?,粟實也”。以后用麥芽替代了粟芽,糵與麯的生產方式分家以后,用糵生產甜酒(醴)。商、周一千多年到漢朝,糵酒還很盛行。北魏時用榖芽釀酒,所以在《齊民要術》內無糵麯的敘述。
1636年宋應星著《天工開物》內說:“古來麯造酒,糵造醴,后世厭醴味薄,逐至失傳”。據(jù)周朝文獻記載,麯糵可作酒母解釋,也可解釋為“酒”。例如杜甫《歸來》詩里有“恁誰給麯糵,細酌老江乾”;陳騊聲有“深深麯糵日方長”的詩句,這里“麯糵”也是指“酒”。
再一種說法,是明代學家李明珍(1518—1593年)在《本草綱目》中所寫:“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chuàng),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边@段話,除說明我國燒酒創(chuàng)始于元代之外,還簡略記述了燒酒的釀造蒸餾方法,故人以為可信。新中國成立以來,白酒行業(yè)迅速發(fā)展。
以上就是關于白酒香型的相關介紹,總之,酸、甜、苦、辣、澀,構成了白酒的人生五味,一瓶白酒主要是由這五種不同味道協(xié)調而成的,這些不同的味道,有各自對應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