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山一水一圣人典故
一山一水一圣人,即是山東的旅游口號:"泰山、趵突泉、孔子",也是相傳出自岳鎮(zhèn)南之口:"泰山、黃河、孔子。"
岳鎮(zhèn)南自幼天資聰穎,據(jù)說有過目成誦之才,青年時代博覽群書,以文章見長,曾有《制藝詩賦》(應(yīng)科舉的八股文)、駢體文等著作數(shù)百卷流行于世,后逐漸散佚。相傳今天為我們山東人所稱道的"一山一水一圣人"(泰山、黃河、孔子),最早就是岳鎮(zhèn)南主持湖南學(xué)政時,在與那些出生于"千山千水千才子"的江南形勝之地的同僚們逗趣時脫口而出的。因為岳鎮(zhèn)南去世后與張銓、李佐賢、趙長齡一起被供奉在利津鄉(xiāng)賢祠里,所以后人稱他們?yōu)?利津四大鄉(xiāng)賢"。
2. 一山一水一圣人的典故
一水一圣人 “一山一水一圣人”這句話是在清朝乾隆年間,出自東平籍進士劉公瓘之口,劉公瓘從小家里很窮,他發(fā)奮苦讀后來成了大學(xué)問家,他年輕時曾經(jīng)在東平湖畔率眾講學(xué),后來劉公瓘到南方做官,他的不少名聯(lián)佳做在那里有不小的轟動,據(jù)說他剛到南方的時候,當?shù)氐脑S多學(xué)者都想考一考難為難為他,給他出對聯(lián)對對聯(lián),當?shù)赜行┎抛雍退麑β?lián),其中有個才子說道:“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劉公瓘對到:“山東一山一水一圣人”. “一山一水一圣人”,是山東的一個旅游口號.“山”即泰山,“水”指黃河. 有這樣一個故事:乾隆年間江南科考,因應(yīng)試的舉子都是當?shù)孛?一連換了幾個主考官,都被舉子一個個頂了回來.乾隆又命王爾烈到江南主考.舉子聽說主考官是個北方人,想奚落他,居然在王爾烈的館驛門上貼出一個上聯(lián):“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王爾烈提筆續(xù)寫下聯(lián):“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 這下把眾才子們驚呆了:多少才子也頂不上一個圣人哪! 這圣人,就是山東的另一個旅游招牌:孔夫子.
3. 一山一水一圣人的圣人是誰
“一山一水一圣人”,是山東的一個旅游口號?!吧健奔刺┥?,“水”指泉水。 圣人:孔子有這樣一個故事:乾隆年間江南科考,因應(yīng)試的舉子都是當?shù)孛?,一連換了幾個主考官,都被舉子一個個頂了回來。乾隆又命王爾烈到江南主考。舉子聽說主考官是個北方人,想奚落他,居然在王爾烈的館驛門上貼出一個上聯(lián):“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王爾烈提筆續(xù)寫下聯(lián):“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p>
這下把眾才子們驚呆了:多少才子也頂不上一個圣人哪!
這圣人,就是山東的另一個旅游招牌:孔夫子
4. 一山一水一圣人說的是哪里
一山一水一圣人”將山東的地理風(fēng)貌、人文精神和民族姿態(tài),展現(xiàn)得一覽無余。
這句話出自清朝年間山東進士岳鎮(zhèn)南之口,在其主持湖南學(xué)政時,以 “一山一水一圣人”巧妙對答了江南才子們“千山千水千才子”的對聯(lián)。后來便成了山東的地方名片
5. 一山一水一圣人是什么意思
一山一水一圣人指的是山東的旅游口號,山是指泰山,圣人指孔夫子,水指黃河。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李清照(1084~約1156年),宋代(兩宋之交)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
6. 一山一水一圣人是誰說的
“一山一水一圣人”這句話,岳鎮(zhèn)南自幼天資聰穎,據(jù)說有過目成誦之才,青年時代博覽群書,以文章見長,曾有《制藝詩賦》(應(yīng)科舉的八股文)、駢體文等著作數(shù)百卷流行于世,后逐漸散佚。相傳今天為我們山東人所稱道的“一山一水一圣人”(泰山、黃河、孔子),最早就是岳鎮(zhèn)南主持湖南學(xué)政時,在與那些出生于“千山千水千才子”的江南形勝之地的同僚們逗趣時脫口而出的。因為岳鎮(zhèn)南去世后與張銓、李佐賢、趙長齡一起被供奉在利津鄉(xiāng)賢祠里,所以后人稱他們?yōu)椤袄蛩拇筻l(xiāng)賢”。
一山一水一圣人,即是山東的旅游口號:“泰山、趵突泉、孔子”,也是相傳出自岳鎮(zhèn)南之口:“泰山、黃河、孔子?!?/p>
7. 一山一水一圣人出自
一山一水一圣人”,是山東的一個旅游口號?!吧健奔刺┥?,“水”指泉水。 有這樣一個故事:乾隆年間江南科考,因應(yīng)試的舉子都是當?shù)孛?,一連換了幾個主考官,都被舉子一個個頂了回來。乾隆又命王爾烈到江南主考。舉子聽說主考官是個北方人,想奚落他,居然在王爾烈的館驛門上貼出一個上聯(lián):“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王爾烈提筆續(xù)寫下聯(lián):“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
這下把眾才子們驚呆了:多少才子也頂不上一個圣人哪! 這圣人,就是山東的另一個旅游招牌:孔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