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請問有那四大基酒
- 2,舟山的特產(chǎn)為什么會是楊梅酒
- 3,民國時期主流喝什么酒
- 4,東坡肉是不是蘇東坡發(fā)明的嗎
- 5,水滸里能喝十幾碗的酒是什么酒
- 6,紹興黃酒與其他酒的區(qū)別
- 7,王不留行都有什么功效
1,請問有那四大基酒
白酒,紅酒,黃酒,藥酒
伏特加`朗姆酒`金酒`白蘭地`
白酒、啤酒、葡萄酒、黃酒
堪稱為我國四大酒系,其中:白酒在山東、四川、貴州、東北、安徽、河南等一帶較為流行;啤酒在一些沿海或者大中城市中的人均消費量要遠遠高于中西部中小城市及農(nóng)村市場;葡萄酒在通化、昌黎、煙臺、新疆等生產(chǎn)基地占據(jù)絕對壟斷地位;黃酒在江浙、上海一帶較為流行,而且逐漸成為當?shù)鼐茦I(yè)消費主流。
(答案連接 http://wenwen.sogou.com/z/q784881042.htm)
2,舟山的特產(chǎn)為什么會是楊梅酒
因為盛產(chǎn)楊梅,順便就有了楊梅酒,這不很正常嗎?另外舟山有名的特產(chǎn)是海鮮最有名了。魚干,魷魚絲。都很美味。還有觀音餅也不錯。 如果去舟山,一定要去吃沈家門的夜排檔。不過注意不要被宰了!
應該是舟山的海鮮面
舟山特產(chǎn)多得是,海鮮肯定響當當?shù)陌?/div>
江浙一帶盛產(chǎn)楊梅,所以楊梅酒也在這邊比較流行。
因為舟山有楊梅啊,曾經(jīng)還作為貢品哦,然后舟山人民在此基礎上發(fā)展附加產(chǎn)業(yè),(可以加個小故事,比方從前某個人喜歡吃楊梅,然后把多的楊梅用酒浸泡,發(fā)現(xiàn)酒的味道特別)就有了楊梅酒,自己去瞎編唄
3,民國時期主流喝什么酒
民國時期主流喝什么酒,這個沒見過,可是,離民國時期比較近的上世紀50年代,主流喝什么酒是見過的,主流社會不喝啤酒,認為口感比較騷,有馬尿的味道(那個年代馬在大街上允許隨意撒尿),更不喝果酒,可能民國時期有極少數(shù)上流社會喝點果酒,而50年代中國有較多蘇聯(lián)人,他們喝伏特加,這是一種烈性酒,酒精度與中國的燒鍋差不多,應該是屬于酒精勾兌的,而中國的主流社會喝酒,自己帶玻璃瓶,到商店的副食區(qū),這個區(qū)有個一米多高的大瓷缸,瓷缸上有木質(zhì)的蓋,木蓋開口5/1通向缸里的白燒酒,木蓋上還擺放白色的搪瓷漏斗和提勺,提勺分為一兩,半斤和一斤的,記不太清了,好像一元/斤,豬肉才是0,8元,米面是0,18元,斤酒相當普通工人一天的工資。
民國時期的社會名流中比較流行的是貴州公署燒房的石合泰回沙茅酒和山西晉裕公司汾酒,還有就是江蘇浙江一帶的糟黃酒。這些民國時期的著名酒品,都是有據(jù)可查在巴拿馬獲獎的產(chǎn)品。
我是來看評論的
4,東坡肉是不是蘇東坡發(fā)明的嗎
漢族佳肴,流行于江浙。相傳為北宋詩人蘇東坡所創(chuàng)制。制作方法:將五花肉切成大塊,用蔥姜墊鍋底,加上酒、糖、醬油,用水在文火上慢燜即可。蘇東坡《食豬肉》詩云:“……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睎|坡肉色、香、味俱佳,深受人們喜愛。 東坡肉,杭州名菜,用豬肉燉制而成。一般是一塊約二寸許的方正形豬肉,一半為肥肉,一半為瘦肉,入口肥而不膩,帶有酒香,十分美味。 相傳為北宋詩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所創(chuàng)制。東坡肉的最早發(fā)源地,是湖北黃岡。1080年蘇東坡謫居黃岡,因當?shù)刎i多肉賤,才想出這種吃肉的方法。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記載:“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嘗戲作《食豬肉詩》云:‘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后來,1085年蘇東坡從黃州復出,經(jīng)常州、登州任上返回都城開封,在朝廷里任職,沒過多久,受排擠,1089年要求調(diào)往杭州任太守,這才將黃州燒肉的經(jīng)驗發(fā)展成東坡肉這道菜肴。作為漢族佳肴,后流行于江浙。
是
5,水滸里能喝十幾碗的酒是什么酒
《水滸傳》里名為水酒,是山東特產(chǎn)的黃黍米釀造的,度數(shù)大致與現(xiàn)在的啤酒相當,酒精度大體為3%左右。并不同于現(xiàn)代江浙一代流行的黃酒,因為黃酒是糯米釀造的,酒精度數(shù)也要高。
不,是"伏汁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米酒".因為我上初中時語文課文說的就是武松打虎,"三碗不過崗"的典故.我清楚的記得語文老師說就是"伏汁酒".而且,我是湖北人.我們家鄉(xiāng)的古語中,這個詞在一些地方仍然在沿用.
那個時候,人們常喝的酒是米酒。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一般的醪糟酒。武松能夠一氣喝下十八碗,證明絕對不是現(xiàn)在的那些啥勾兌酒之類的。………………那個碗,應該是以前農(nóng)村里常用的那種粗碗。不過,即使武松喝了十八碗,你看電視里那些所謂的英雄喝酒,喝下去的是少部分,大多數(shù)順著嘴角和衣服前襟流下去了,呵呵。
古時的制酒工藝落后,只能發(fā)酵制造,不能像今天這樣蒸餾制造,所以得不到高度數(shù)的酒。
那時的酒都是糧食釀造,沒有現(xiàn)代酒精加入,度數(shù)很低.現(xiàn)在還能喝到.因為現(xiàn)在仍然有純糧酒.
據(jù)說水滸里的酒類似于現(xiàn)在的黃酒 [秋雨梧桐] 有印象據(jù)說水滸里的酒類似于現(xiàn)在的黃酒,度數(shù)大致與現(xiàn)在的啤酒相當。...
6,紹興黃酒與其他酒的區(qū)別
紹興黃酒已經(jīng)注冊了原產(chǎn)地,所以有自己的標準,買一份標準同普通黃酒的標準對比一下就知道了。至于口味區(qū)別,也是有的,比如口感比海派黃酒要醇厚得多。內(nèi)地(比如湖北)一些黃酒是用小曲生產(chǎn),紹興黃酒基本上是大曲生產(chǎn)。口味自然不一樣。同其他地區(qū)比如江蘇、福建,由于水質(zhì)、氣候等條件的不同,口感也有很大差別。
顏色更黃
中國的酒主要分黃酒和白酒兩大類,白酒是要經(jīng)過蒸餾設備和技術提高酒精的含量,改善豐富其品味,屬于后起的發(fā)展,白酒之根在黃酒,故黃酒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上據(jù)有領先的地位。(黃酒是相對于白酒、葡萄酒等而言的大名,除紹興黃酒以糯米為原料外,國內(nèi)各地生產(chǎn)的許多黃酒也有以粳米、黍米、玉米、小米、小麥等作主要原料,經(jīng)蒸煮、糖化、發(fā)酵、壓榨、過濾、貯存、勾兌等工藝生產(chǎn)流程而成,不在本文之列。) 黃酒是我國的民族特產(chǎn),也稱為米酒(ricewine),屬于釀造酒,在世界三大釀造酒(黃酒、葡萄酒和啤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釀酒技術獨樹一幟,成為東方釀造界的典型代表和楷模。其中以浙江紹興黃酒為代表的麥曲稻米酒是黃酒歷史最悠久、最有代表性的產(chǎn)品;山東即墨老酒是北方粟米黃酒的典型代表;福建龍巖沉缸酒、福建老酒是紅曲稻米黃酒的典型代表。 二、名稱與區(qū)分 黃酒屬于釀造酒,酒度一般為15度左右。 黃酒,顧名思義是黃顏色的酒。所以有的人將黃酒這一名稱翻譯成“yellow wine”。其實這并不恰當。黃酒的顏色并不總是黃色的,在古代,酒的過濾技術并不成熟之時,酒是呈混濁狀態(tài)的,當時稱為“白酒”或濁酒。黃酒的顏色就是在現(xiàn)在也有黑色的,紅色的,所以不能光從字面上來理解。黃酒的實質(zhì)應是谷物釀成的,因可以用“米”代表谷物糧食,故稱為“米酒”也是較為恰當?shù)摹,F(xiàn)在通行用“rice wine”表示黃酒。 在當代黃酒是谷物釀造酒的統(tǒng)稱,以糧食為原料的釀造酒(不包括蒸餾的燒酒),都可歸于黃酒類。黃酒雖作為谷物釀造酒的統(tǒng)稱,但民間有些地區(qū)對本地釀造、且局限于本地銷售的酒仍保留了一些傳統(tǒng)的稱謂,如江西的水酒,陜西的稠酒,西藏的青稞酒,如硬要說它們是黃酒,當?shù)厝艘膊灰欢芙邮堋?在古代,“酒”是所有酒的統(tǒng)稱,在蒸餾酒尚未出現(xiàn)的歷史時期,“酒”就是釀造酒。蒸餾的燒酒出現(xiàn)后,就較為復雜了,“酒”這一名稱既是所有酒的統(tǒng)稱,在一些場合下,也是谷物釀造酒的統(tǒng)稱,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把當時的酒分為三大類:酒、燒酒、葡萄酒。其中的“酒”這一節(jié),都是谷物釀造酒,由于酒既是所有酒的統(tǒng)稱,又是谷物釀造酒的統(tǒng)稱,畢竟還應有一個只包括谷物釀造酒的統(tǒng)稱。因此,黃酒作為谷物釀造酒的專用名稱的出現(xiàn)不是偶然的。 “黃酒”,在明代可能是專門指釀造時間較長、顏色較深的米酒,與“白酒”相區(qū)別,明代的“白酒”并不是現(xiàn)在的蒸餾燒酒,如明代有“三白酒”,是用白米、白曲和白水釀造而成的、釀造時間較短的酒,酒色混濁,呈白色。酒的黃色(或棕黃色等深色)的形成,主要是在煮酒或貯藏過程中,酒中的糖份與氨基酸形成美拉德反應,產(chǎn)生色素。也有的是加入焦糖制成的色素(稱“糖色”)加深其顏色。 在明代戴羲所編輯的《養(yǎng)余月令》卷十一中則有:“凡黃酒白酒,少入燒酒,則經(jīng)宿不酸”。從這一提法可明顯看出黃酒、白酒和燒酒之間的區(qū)別,黃酒是指釀造時間較長的老酒,白酒則是指釀造時間較短的米酒(一般用白曲,即米曲作糖化發(fā)酵劑)。在明代,黃酒這一名稱的專一性還不是很嚴格,雖然不能包含所有的谷物釀造酒,但起碼南方各地釀酒規(guī)模較大的,在釀造過程中經(jīng)過加色處理的酒都可以包括進去。到了清代,各地的釀造酒的生產(chǎn)雖然保存,但紹興的老酒、加飯酒風靡全國,這種行銷全國的酒,質(zhì)量高,顏色一般是較深的,可能與“黃酒”這一名稱的最終確立有一定的關系。因為清朝皇帝對紹興酒有特殊的愛好。清代時已有所謂“禁燒酒而不禁黃酒”的說法。到了民國時期,黃酒作為谷物釀造酒的統(tǒng)稱已基本確定下來。黃酒歸屬于土酒類(國產(chǎn)酒稱為土酒,以示與舶來品的洋酒相對應)。
孩紙,你83的吧
和白酒或者紅酒么?顏色就可以看出吧如果和料酒比,或者和其他黃酒比,口感更加溫潤,燙一下喝更加爽口~
7,王不留行都有什么功效
【中文名】: 王不留行(《本經(jīng)》) 【類 別】: 種子類 【異名】不留行、王不流行(《吳普本草》),禁宮花、剪金花(《日華于本草》),金剪刀草(《稗史》),金盞銀臺(《綱目》),麥藍子(《甘泉縣志》)。 【植物形態(tài)】麥藍菜(《救荒本草》),又名:道灌草、大麥牛、兔兒草、麥加菜、王牡牛。 生于田邊或耕地附近的丘陵地,尤以麥田中最為普遍。除華南外,全國各地區(qū)都有分布。 【采集】四、五月麥熟時采收(東北地區(qū)在秋季)。割取全草,曬干,使果實自然開裂,然后打下種子,除去雜質(zhì),曬干。 【藥材】干燥種子,近球形,徑約2毫米。幼嫩時白色,繼變橘紅色,最后呈黑色而有光澤,表面布有顆粒狀突起,種臍近圓形,下陷,其周圍的顆粒狀突起較細,種臍的一側(cè)有一帶形凹溝,溝內(nèi)的顆粒狀突起呈縱行排列;胚乳乳白色。質(zhì)堅硬。氣無,味淡。以干燥、子粒均勻、充實飽滿;色烏黑、無雜質(zhì)者為佳。 主產(chǎn)于河北、山東、遼寧、黑龍江。此外,山西,湖北、湖南、河南、安徽、陜西、江蘇、浙江、扛西、吉林、新疆等地亦產(chǎn)。以河北產(chǎn)量為最大。 王不留行的藥用部分,《本草》記載,多系全草與種子并用,而目前則用種子。但在商品中,有時易混入豆科野豌豆屬植物的種子,主要的如硬毛果野豌豆(植物形態(tài)參閱"小巢菜"條)、窄葉野豌豆的種子,應予區(qū)別。 【化學成份】: 含王不留行皂甙(vacsegoside)、王不留行黃酮甙(vaccarin)等。 【炮制】簸凈雜質(zhì),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爆開白花六、七成時取出,放涼。 【性味】苦,平。 【功用主治】行血通經(jīng),催生下乳,消腫斂瘡。治婦女經(jīng)閉,乳汁不通,難產(chǎn),血淋,癰腫,金瘡出血。 通經(jīng)下乳:用于經(jīng)閉及乳汁不下。王不留行治乳汁多而不通;如乳汁少之虛證,則需配用補益氣血之藥。 活血消腫:用于瘀血腫塊及瘡癰腫毒。 【宜忌】孕婦忌服。 ①《本草經(jīng)琉》:"孕婦勿服。" ②《本草匯言》:"失血病、崩漏病并須忌之。" 【選方】①治婦人因氣,奶汁絕少:瞿麥穗、麥門冬(去心)、王不留行,緊龍骨、穿山甲(炮黃)各等分。上五味為末,每服一錢,熱酒調(diào)下;后食豬蹄羹少許,投藥,用木梳左右乳上梳三十來梳,一日三服,食前服,三次羹湯投,三次梳乳。(《衛(wèi)生寶鑒》涌泉散) ②治難產(chǎn)逆生,胎死腹中:王不留行、酸漿草(死胎焙用)、茺蔚子、白蒺藜(去刺)、五靈脂(行血俱生用)。各等分為散。每服三錢,取利。山水一盞半。入白花劉寄奴子一撮,同煎溫服。(《普濟方》勝金散) ③治血淋不止:王不留行一兩,當歸身、川續(xù)斷、白芍藥、丹參各二錢。分作二劑,水煎服。(《東軒產(chǎn)科方》) ④治諸淋及小便常不利,陰中痛,日數(shù)十度起,此皆勞損虛熱所致:石韋(去毛)、滑石,瞿麥、王不留行、葵子各二兩。搗篩為散。每服方寸匕,日三服之。(《外臺》) ⑤治癰腫:王不留行(成末)二升,甘草五兩,冶葛二兩,桂心四兩,當歸四兩。上五物,治合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醫(yī)心方》王不留行散) ⑥治乳癰初起:王不留行一兩,蒲公英、瓜蔞仁各五錢,當歸梢三錢。酒煎服。(《本草匯言》) ⑦治疔腫初起:王不留行子為末,蟾酥丸黍米大。每服一丸,酒下。汗出即愈。(《瀕湖集簡方》) ⑧治金瘡,被刀斧所傷,亡血,寸口脈浮微而澀:王不留行十分,蒴藋細葉十分,桑根白皮十分,甘草十八分,川椒三分(除目及閉口,去汗),黃芩二分,干姜二分,芍藥二分,厚樸二分。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燒灰存性,勿令灰過;各別杵篩,合治之為散。服方寸匕,小瘡即粉之,大瘡但服之,產(chǎn)后亦可服。如風寒,桑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陰于百日。(《金匱宴略》王不留行散) ⑨治鼻衄不止:剪金花連莖葉,陰干,濃煎汁,溫服。(《指南方》) ⑩治糞后下血:王不留行末,水服一錢。(《圣濟總錄》) ⑾治頭風白屑:王不留行、香白芷等分為末。干摻一夜,篦去。(《圣惠方》) ⑿鼻血不止。用王不留行連莖、葉陰干,煎成濃汁溫服。很快見效。 ⒀大便后下血。用王不留行研為末,每服一錢,水送下。 ⒁刀傷失血。用王不留行十分,蒴翟葉十分,桑根白皮十分,川椒三分,甘草十分,黃芩、干姜、芍藥、厚樸各二分,前三味,燒存性,后六味,研為末。兩組和勻。治在傷。每服一匙,水送下;治小傷,只須用末敷傷處即可。婦女產(chǎn)后亦可服用。此方名"王不留行散"。 ⒂婦女乳少。用王不留行、穿山甲(炮)、龍骨、瞿麥穗、麥門冬,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熱酒調(diào)下,服藥后再吃豬蹄湯,并一日數(shù)次用木梳乳,助乳汁流出。此方名"涌泉散"。 ⒃頭風白屑。用王不留行、香白芷,等分為末,干搽頭上。第二天清晨篦去。 ⒄癰疽諸瘡。用王不留行、桃枝、茱萸根皮各五兩,蛇床子、牡荊子、苦竹葉、蒺藜子各三程式,大麻子一升,以水二頭號半,煮取一斗,多次洗患處。此方名"王不留行湯"。 ⒅疔腫初起。用王不留不行子研為一末,加蟾蜍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一丸,酒送下。汗出即愈。 【臨床應用】治療帶狀皰疹 將王不留行用文火炒黃直至少數(shù)開花,研碎,過篩,取細末。如患處疹未破潰,用麻油將藥末調(diào)成糊狀外涂;如皰疹已潰破,可將藥末直接撒布于潰爛處。每日2~3次。治療16例,一般用藥后10~20分鐘即可止痛,2~5天痊愈;局部未見不良反應。 【附方】 王不留行以善于行血知名"雖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所以叫"王不留行",但流血不止者,它又可以止血。在婦科,王不留行又是發(fā)乳的良藥,常與穿山甲同用,俗諺有"穿出甲,王不留,婦人服了乳長流"的說法,可見本品通乳汁的作用是很顯著的。 下奶偏方: 1.鯽魚,通草煮湯喝 2.通草清燉前豬蹄,放生姜。飛龍肉屯湯。飛龍蛋西紅柿煮掛面。 3.豬蹄1只,通草2.4克,加水1500毫升,放入鋁鍋或砂鍋內(nèi)同煮,先用旺火煮,水開后再用文火微煮,煮1-2小時,稍涼后將湯分成兩次喝完,每天服1劑,連服3-5天,即可見效。 4.豬骨500克,通草6克,加水2000毫升,燉1-2個小時,將湯1次喝完,每天喝1次,連喝3-5天,即可下奶。 5.生南瓜子120克,去殼、取仁搗爛如泥或焙干研末,加白糖適量攪拌,每次服30克,溫開水沖服,每天早、晚空腹各1次,連服3-5天,即可見效。 6.豆腐150克,紅糖50克,米酒50毫升。將豆腐、紅糖加適量水煮,待紅糖溶解后加入米就酒,吃豆腐喝湯, 1次食完,每日1次,連吃5天,效果顯著。 7.穿山甲 10克 王不留行15克 通草15克 黃精15克 生黃芪 15克(喝的時候加紅糖,效果更好)最多三付,一天一付,早晚各一次。多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