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浮鵝鉤的由來
歐體結(jié)構(gòu)的主要特點是:嚴謹工整、內(nèi)緊外松、左收右放、剛勁挺拔。字體大都向右擴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穩(wěn)固,于平正中見險勁,無欹斜傾側(cè)之感。
歐體楷書有三個明顯的點畫特征:浮鵝鉤、豎點、三點水。即使是不曾學(xué)書的人,也能夠憑借這三個特征,從多種楷書體中區(qū)分出歐體。
歐體字不論是單個的字,還是整行整列的字,整幅字,都是非常的美。這種美,每字都精妙傳神、靈巧生動,結(jié)構(gòu)勻稱,章法疏密有致。從審美上看,感覺清麗溫婉。
2. 浮鵝鉤是誰發(fā)明的
柳體基本功——鉤:
1、豎鉤
2、彎鉤
3、橫折(彎)鉤
4、豎鉤(鉤向右)
5、弧鉤
6、浮鵝鉤
7、臥鉤
8、斜長鉤
9、右彎鉤
10、右弧彎鉤
3. 豎彎鉤為什么叫浮鵝鉤
臨的很認真,方法也很好,知道自我糾正,字變好是遲早的事情,慢慢來。
注意一下古帖的用筆。
細節(jié)要做的再準一點,尤其是歐楷,一個筆畫的位置稍微偏離,字的整體感覺就會差別很大。
比如說九成宮三個字
撇的角度,你臨的就不準。
撇的角度不對,直接導(dǎo)致你豎彎鉤的角度也不對。作為主筆的豎彎鉤不對,你整體的字勢就不對。你只注意到有斜勢,卻沒有注意歐陽詢是如何斜中取正的。我照原帖臨了一下。這個
浮鵝鉤是隸書的用筆
,最后出鋒的角度和力度都不是正常的楷書鉤。隸書當(dāng)中的轉(zhuǎn)折,常見有
搭接法。轉(zhuǎn)折的地方不連寫,成為一豎一橫的接搭
,六朝的碑版楷書大多如此,唐人楷書偶爾也用此法,比如歐陽詢。碑學(xué)書法家在寫行書時,也常常用這種方法,于右任的字,轉(zhuǎn)折之筆都是斷而后起的,甚至連鉤的寫法都是如此。這一點,“九”的轉(zhuǎn)折處你看的比較準。但是你的“宮”字,為什么不用搭接法呢?下面是我用搭接法臨的。橫的用筆我沒有控制好,偏粗了一些。
唐楷之中,這種搭接法是有的,比如顏真卿也用。
當(dāng)你搭接法比較熟練以后,就可以嘗試用提按法。
提按法本質(zhì)上是接搭法的快寫
,只不過分寫的過程不明顯而已。提按法在南北朝和隋唐的墓志中用得最普遍。提按法比接搭法輕快,因此在行書中用得更多更普遍。提按用的不熟,寧可兩筆寫,斷而后起,也不要畫字。
下面這種筆法最好不要學(xué)。這種筆法在毛筆中稱為頓挫法,本質(zhì)上是一種毛筆的調(diào)鋒。硬筆不存在鋪毫和收束,完全沒有必要為了形似而去畫字。另外你總寫不好的“之”字,主要問題也是在用筆上。
為什么結(jié)構(gòu)你總是寫的那么松?其實是你撇的用筆不對,
你把這個撇寫實了
??倳ε潞颓耙还P的橫提黏連,導(dǎo)致間距不自覺的拉大。如果你明白這一筆是前實后虛的撇,那么撇最虛的末尾正好是橫提最實的前端,撇最實的起筆正好是提橫最虛的末端,這樣虛實結(jié)合就不容易黏連,大可以寫的緊湊一些。另外,之的兩處轉(zhuǎn)折也都是搭接法。再就是
不要臨已經(jīng)模糊不清的范字
,挑選較好的來臨摹,不要自己去猜,也不要找一些所謂的補全版本。最好的版本還是原帖。像你的“秘”基本就是亂寫了。歐楷的這個秘安排的太個性,既然九成宮中缺字,這個可以暫時不臨。
時間關(guān)系,隨便拿開頭和結(jié)尾的幾個字為例說了一些,參考著看看。不過你現(xiàn)在基礎(chǔ)已經(jīng)很不錯,繼續(xù)堅持都會好的。
4. 浮水的鵝是什么詩
駱賓王(約619~687)唐代詩人。字觀光,婺州義烏人(今中國浙江義烏)人。唐朝初期的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又與富嘉謨并稱“富駱”
詠鵝(七歲時作)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寫作背景:
這是駱賓王在7歲時寫的一首詩,這首千古流傳的詩歌,沒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歡快的語言,抓住事物(鵝)的突出特征來進行描寫。寫得自然、真切、傳神。
鑒賞:
開頭的“鵝、鵝、鵝”不只是模擬鵝的叫聲,而且把思維的那種躍動表現(xiàn)出來,融為一體。小詩人用三個“鵝”字道出鵝由遠至近的歡叫聲,讓人漸漸看清它“曲項”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態(tài),再寫鵝在水中嬉戲時有聲有色的情景。表現(xiàn)小詩人細微入神的觀察力。
小作者通過白描的手法,簡單的略加勾勒,鵝的鮮明形象就脫穎而出?!扒椣蛱旄?。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一幅可愛的動態(tài)的形象。
詩中,小作者從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態(tài),去理解和觀察鵝,用了擬人的手法,如把鵝的叫聲說成是“歌”等。同時也把色彩的對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現(xiàn)傳達的豐富和全面?!鞍酌?、“浮水”、“紅掌”、“清波”,相映成趣,扼要鮮明。這首詩從一個七歲兒童的眼光看鵝游水嬉戲的神態(tài),寫得極為生動活潑。
首句連用三個“鵝”字,表達了詩人對鵝十分喜愛之情。這三個“鵝”字,可以理解為孩子聽到鵝叫了三聲,也可以理解為孩子看到鵝在水中嬉戲,十分欣喜,高興地連呼三聲“鵝、鵝、鵝”。
次句“曲項向天歌”,描寫鵝鳴叫的神態(tài)?!扒棥倍中稳甍Z向天高歌之態(tài),十分確切。鵝的高歌與雞鳴不同,雞是引頸長鳴,鵝是曲項高歌。
三、四句寫鵝游水嬉戲的情景:“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薄案 薄皳堋眱蓚€動詞生動地表現(xiàn)了鵝游水嬉戲的姿態(tài)。“白毛”“紅掌”“綠水”等幾個色彩鮮艷的詞組給人以鮮明的視覺形象。鵝白毛紅掌,浮在清水綠波之上,兩下互相映襯,構(gòu)成一幅美麗的“白鵝嬉水圖”,表現(xiàn)出兒童時代的駱賓王善于觀察事物的能力。
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被稱為“初唐四杰”。徐敬業(yè)起兵討伐武則天時,駱賓王代他寫《討武檄》。檄文羅列了武后的罪狀,寫得極感人。當(dāng)武后讀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兩句時,極為震動,責(zé)問宰相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業(yè)兵敗后,駱賓王下落不明,有被殺、自殺、逃匿不知所終等傳說。
無論從什么角度和方面看,在藝術(shù)上,這首詩都是堪稱一絕的。
簡單意思:
鵝,鵝,鵝,
彎彎的脖子對天唱著歌。
一身白毛浮在綠水上,
一對紅掌撥起清水波。
5. 浮鵝鉤怎么寫
兒、兀、元、允、兄、堯、光、先、兆、充、克、兕、兌、兗、黨、竟、兢、匕、北、死、此、旨、些、匙、疑、凡、幾、朵、鳧、殼、禿、咒、凱、亮、凳、亢、嬴、洗、況、冗、完、冠、 冤、免、兔、卮、卷、爸、巴、色、包、泡、炮、抱、孢、袍、刨、范、龜、電、甩、能、毛、觀、見、現(xiàn)、耗、鞏、托、老、地、也、池、孔、吼、他、她、蠔、圯、圮、已、己、巳、化、華、屯、噸、頓、侖、倉、論、巷、坑、宅、坨、蛇、尼、屁、泥、呢、搶、槍、嗆、無、滄、軋、花、純、澆、嘵。 豎彎鉤又稱“浮鵝鉤”,因它的形狀像浮在水面上的鵝而得名。豎彎鉤分長頸豎彎鉤和短頸豎彎鉤。長頸豎彎鉤如:兒、電;短頸豎彎鉤如:也、見。
6. 浮鵝鉤圖片
左向鉤
左向的鉤不宜太長,要飽滿尖銳。
左向鉤要注意在個字中的平衡作用。
豎鉤
又名“中鉤”居于字中者,兩旁配以撇、捺或點、豎要直,鉤要短。
中鉤的夠勢要略平,字方顯穩(wěn)。
彎鉤
起筆尖細,彎曲而不失重心,如“乎”“獵”
下向鉤
又稱“橫鉤”鉤與下面相應(yīng),如“室”“買”等字。其要點在于將橫畫和鉤的完美結(jié)合來寫。
下向鉤如鳥視胸,要寫的圓滿而清勁。
上向鉤
豎彎稍細,下部平鉤略長,如“札”“胤”等字。
上向鉤狀如浮餓,故被稱為“浮鵝鉤”,注意要把握鉤的角度。
斜向鉤
亦稱“戈法”又稱“斜鉤”如“戲”、“武”等字。
斜向鉤即是“戈鉤”要寫的流暢而勁挺健。
向內(nèi)鉤
又曰“平鉤”,宜略向內(nèi)彎,“心”“必”成相抱回環(huán)之勢。
內(nèi)向鉤亦稱“彎筍勢”,要寫的圓滿。須防勢斜而身至。
曲抱鉤
鉤勢先開展面后呈抱勢,以包左,如“賜”“禹”
曲抱鉤切不可以用偏鋒出鉤,那樣寫出來的鉤會單薄無力。
背拋鉤
背拋鉤作背向彎勢,以呼應(yīng)左邊,如“凡”“飛”
背拋鉤上面轉(zhuǎn)角須圓勁,中間細,下拋出筆畫趯起。
高鉤
這個鉤法也稱為“曲尺”。如“月”“同”等字用之
高鉤要注意轉(zhuǎn)折處調(diào)鋒。
耳鉤
指“邑耳”偏旁的寫法,要圓轉(zhuǎn)行筆,兩尖相接,如“郎”“階”
右旁耳鉤的豎用懸針,左旁耳鉤用垂露。
7. 什么叫浮鵝鉤
有豎彎鉤的字如下: 兒、兀、元、允、兄、堯、光、先、兆、充、克、兕、兌、兗、黨、竟、兢、匕、北、死、此、旨、些、匙、疑、凡、幾、朵、鳧、殼、禿、咒、凱、亮、凳、亢、嬴、洗、況、冗、完、冠、 冤、免、兔、卮、卷、爸、巴、色、包、泡、炮、抱、孢、袍、刨、范、龜、電、甩、能、毛、觀、見、現(xiàn)、耗、鞏、托、老、地、也、池、孔、吼、他、她、蠔、圯、圮、已、己、巳、化、華、屯、噸、頓、侖、倉、論、巷、坑、宅、坨、蛇、尼、屁、泥、呢、搶、槍、嗆、無、滄、軋、花、純、澆、嘵。 豎彎鉤又稱“浮鵝鉤”,因它的形狀像浮在水面上的鵝而得名。豎彎鉤分長頸豎彎鉤和短頸豎彎鉤。長頸豎彎鉤如:兒、電;短頸豎彎鉤如:也、見。
8. 詠鵝的浮是什么
yǒng é詠 鵝 táng luò bīn wáng唐 駱 賓 王é é é 鵝 , 鵝 , 鵝 , qū xiàng xiàng tiān gē 曲 項 向 天 歌 。 bái máo fú lǜ shuǐ 白 毛 浮 綠 水 , hōng zhǎng bō qīng bō 紅 掌 撥 清 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