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夏侯姓和夏姓
姓夏和姓武在一起有緣
我們根據(jù)姓氏關系的推測,可以得知夏姓跟武姓的配對指數(shù)是非常高的,兩個人的指數(shù)高達75分,屬于比較不錯的分數(shù),夏姓的人和武姓的人在一起不會遇到太多的麻煩,因為雙方之間沒有什么歷史上的仇恨,所以從歷史典故上看來是能夠和平相處的,兩人屬于性格比較登對的一組,在一起的生活是比較溫馨而有趣的,他們是一對非常適合的伴侶組合,幾乎沒有什么小事的爭吵,可以獲得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
2. 夏姓與夏侯姓是一個姓嗎
大禹后人姓氏:劉、馬、鄧、曹、曾、余。
相傳,禹治理大洪水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南陽為都城,國號夏后。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后人稱他為大禹。
3. 夏侯姓是不是改姓夏姓了
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大禹之后裔,屬于以國名為氏。據(jù)史籍《史記·夏本紀》記載,相傳帝堯時,鯀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夢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堯便賜禹以媯為姓。后來,大禹成功地治理了水患,指導百姓興修溝渠,發(fā)展農(nóng)業(yè),還領兵平定了三苗之亂,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yè)。為了表彰大禹的豐功偉績,舜帝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后來還把帝位傳給了他。夏禹逝世后,其子啟搶位而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夏王朝立國四百多年,共傳十三代,十六王。后因夏帝桀暴虐無道,終被商湯推翻,建立了商王朝。公元前11世紀周朝初年分封諸侯,夏禹的后裔東樓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縣),為杞侯。至簡公時,被楚國所滅。簡公之弟佗(本媯姓)出奔魯國,魯?shù)抗蚱錇橄挠淼暮笠幔o予采地為侯,稱為夏侯(復姓),其后裔以夏為姓,稱夏氏。失去王權地位的夏王族便有以國號為姓氏者,稱為夏氏,是為河南夏氏。
4. 夏姓以前是不是叫夏侯
夏侯(Xià hóu)姓源流單純, 出自姒姓,以爵號為氏。周武王封夏禹的后裔東樓公于杞,春秋時建立杞國。公元前445年楚國滅杞,杞簡公的弟弟佗逃往魯國,魯?shù)抗驗樗窍挠淼暮蟠?,周初祖先又封為侯爵,于是稱他為夏侯氏,其后代子孫因以夏侯為氏,稱夏侯氏。分布于山東曲阜、泗水一帶。夏侯姓姓氏人口排名第560位,人口1.1萬人
夏侯姓(Xiahou)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從《姓譜》和《唐書·宰相世系表》兩書中的記載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夏侯氏的歷史淵源。夏侯氏和單姓夏氏同為大禹后裔。春秋時代杞國被楚國并滅之后(約于公元前445年),杞簡公的弟弟佗公奔于魯國,魯?shù)抗驗樗谴笥淼暮笠幔馑麨榫艉?,于是稱為夏侯氏。其后世子孫便以夏侯為姓。得姓歷史應該是距今2400年左右。夏侯氏的郡望為譙郡、魯國郡。譙郡,東漢建安年間設置,其地在今安徽、河南二省之間。魯國郡,西漢初將秦朝原有的薛郡改為魯國,到三國魏及晉代又改為魯郡,其地相當于今山東曲阜、泗水一帶。其后人除安徽、山東二地之外,現(xiàn)大部分(約2萬余人)居于江西吉安、贛州、分宜等地
5. 夏和夏侯是一個姓嗎
三國里面沒有姓夏的,有姓夏侯的。
三國是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主要有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zhàn)中曹操被孫劉聯(lián)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接續(xù)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zhàn)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
6. 夏侯姓還有嗎
當今全國夏侯姓約有1萬人。
姓氏夏侯,拼音xià hóu,2021年全國總人口約 1 萬人,屬罕見姓氏,在當今中華百家姓最新排名第 674 位,位于火姓 之后,天姓 之前。
夏侯姓分布:江西興國、萍鄉(xiāng)、北京、上海、臺灣臺中等地均有此姓。
夏侯姓起源:系自姒姓。周時夏禹裔孫東樓公封為杞侯,至簡公為楚所滅,弟佗奔魯,魯?shù)抗云錇橄挠碇?,給以采地為侯,因為夏侯氏。
7. 夏侯是和姓夏一樣嗎
夏姓起源 來源有三: 1、出自媯姓。相傳帝堯時,鯀的妻子女志因夢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堯便賜禹以媯為姓。后來,禹治理了水患,指導百姓興修溝渠,發(fā)展農(nóng)業(yè),還領兵平定了三苗之亂,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yè)。為了表彰他的豐功偉績,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縣東),后來還把帝位傳給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啟繼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夏立國400多年,共傳13代,16王。后因夏帝桀暴虐無道而被商湯推翻,夏王族便有以國為氏,稱為夏氏。 2、出自媯姓。公元前11世紀周朝初年分封諸侯,夏禹的后裔東樓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縣),為杞侯。至簡公時,被楚國所滅。簡公之弟佗(本媯姓)出奔魯國,魯?shù)抗蚱錇橄挠淼暮笠?,給予采地為侯,稱為夏侯(復姓),其后裔以夏為姓,稱夏氏。 3、出自媯姓,以王父字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媯滿于陳,建立陳國,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稱胡公滿、陳胡公。春秋時,傳至第16位君主陳宣公杵臼時,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孫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為氏,稱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夏姓分布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隨著時代的不斷更替,散居尤為廣泛。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遷往陜西、山東、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zhèn)髦?世孫夏區(qū)夫仕陳(今屬河南)為大夫,裔孫夏御寇仕齊(今山東東部)為大夫。秦始皇時尤御醫(yī)夏無且(大致出自陜西夏氏)。秦漢之際,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與北部等地)相夏說;安徽夏氏出自隨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魏晉南北朝以前,夏姓還主要活躍于我國北方廣大地區(qū),特別是中原一帶。夏姓南遷始于漢代,如西漢時有夏黃公,為鄞人(今浙江寧波市);東漢有夏方,為九江人(今屬江西)。大舉南遷則為魏晉之際,經(jīng)過長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區(qū)。唐宋以后,夏姓主要以江南廣大地區(qū)為其繁衍地,廣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蘇、福建、和廣東、廣西等省,特別是以浙江的分布最為集中,使得夏姓最終成為了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大姓。 郡望堂號 堂號: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過家門而不入,水患終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讓給了他。 夏姓也以會稽為堂號。 郡望: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西漢時相當今江蘇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分(僅天目山、淳安縣以西小部分地區(qū)除外)及福建全省。此支夏氏,為西晉高士夏統(tǒng)之族所在。 譙 郡:東漢建安末年從沛郡分一部分設置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毫縣)。 高陽郡:東漢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晉泰始初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蠡縣南)。北魏改為郡,移治高陽。 魯 郡:西漢初改薛郡置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 歷史名人 夏 昶:明代著名畫家。他不僅善繪畫,而且善書能詩;其詩詞清麗,書工正楷,其畫擅長寫竹石,當時推為第一,有傳仲昭一個竹,江南十錠金。宋代以后,是夏姓在文學領域里最為光輝的時期。 夏 圭:南宋杰出的畫家。早年工人物畫,后以山水畫著稱。并與馬遠同時,號稱馬夏。畫風灑脫,糅合李唐、范寬與米芾的畫法,用禿筆帶水作大斧劈皴,構圖多作半邊或一角之景,時稱夏半邊。 夏侯玄:三國時魏國大臣。精玄理,為玄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被譽為四聰之一。 夏原吉:明朝大臣,為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戶部尚書,主持財政27年,支應無誤,在詳定賦役,清倉場,廣屯種,修水利等方面均有政績。 夏 恭:東漢光武帝時備受人敬仰的學者。依據(jù)史籍記載夏恭是當時最負盛名的易學教授,曾經(jīng)教授生徒達100余人,可謂桃李滿天下。 夏無且:在荊軻謀刺秦王之時的侍醫(yī),由于以藥囊捉荊軻,而名登《史記》的刺客傳。 夏 育:衛(wèi)國名震遐邇的勇士,據(jù)說他力舉千鈞,能生拔牛尾
8. 姓夏和夏侯是不是一個姓
【夏】 XIA一、姓氏源流1、出自姒姓。
相傳帝堯時,鯀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夢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堯便賜禹以媯為姓。
后來,禹治理了水患,指導百姓興修溝渠,發(fā)展農(nóng)業(yè),還領兵平定了三苗之亂,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yè)。
為了表彰他的豐功偉績,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縣東),后來還把帝位傳給了他。
夏禹死后,其子啟繼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夏立國400多年,共傳13代,16王。后因夏帝桀暴虐無道而被商湯推翻,夏王族便以國為氏,稱為夏氏。
2、出自姒姓。
公元前11世紀周朝初年分封諸侯,夏禹的后裔東樓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縣),為杞侯。至簡公時,被楚國所滅。
簡公之弟佗(本媯姓)出奔魯國,魯?shù)抗蚱錇橄挠淼暮笠?,給予采地為侯,稱為夏侯(復姓),其后裔以夏為姓,稱夏氏。
3、出自媯姓。以王父字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媯滿于陳,建立陳國,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稱胡公滿、陳胡公。
春秋時,傳至第16位君主陳宣公杵臼時,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
其孫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為氏,稱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4、改賜姓或其他。
臺灣土著哈也灣氏改姓夏;明時元人齊嚕臺被賜名夏貴;土家、蒙古、回、滿等族有夏姓。
5、得姓始祖:夏啟。
相傳帝禹死后,其子啟打破禪讓制而即位,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夏立國四百年,共傳十三代,十六王,末帝夏桀暴虐無道,國人怨恨,而此時黃帝子姓后裔商湯卻因仁德,深受擁戴。
公元前十六世紀,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國為氏,稱為夏姓。夏啟因開國君主之位,而被奉為夏姓得姓始祖。二、遷徙分布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隨著時代的不斷更替,散居尤為廣泛。夏姓發(fā)源于今河南、安徽省境。
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遷往陜西、山東、安徽、山西、河北等地。
如夏征舒?zhèn)髦?世孫夏區(qū)夫仕陳(今屬河南)為大夫,裔孫夏御寇仕齊(今山東東部)為大夫。
秦始皇時尤御醫(yī)夏無且(大致出自陜西夏氏)。
秦漢之際,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與北部等地)相夏說;安徽夏氏出自隨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魏晉南北朝以前,夏姓還主要活躍于我國北方廣大地區(qū),特別是中原一帶。夏姓南遷始于漢代,如西漢時有夏黃公,為鄞人(今浙江寧波市);東漢有夏方,為九江人(今屬江西)。大舉南遷則為魏晉之際,浙江夏姓此期最為昌盛,故有夏姓會稽郡望之說,始祖為西晉高士夏統(tǒng),此郡亦為夏姓發(fā)展史上最大望族。
這一時期,北方夏姓因戰(zhàn)亂動蕩流離,相對南方,發(fā)展低迷。唐時政清民和,夏姓處于一個萌生勃發(fā)時期。北方夏姓重振家園,發(fā)展壯大,南方在前代基礎之上,更加繁衍旺達。
宋代以后,榮載史冊的夏姓名人比比皆是。
北宋有參知政事夏竦,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夏誠,龍陽(今湖南漢壽)人;南宋有畫家夏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有畫家夏迪等。
明代有夏允彝,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畫家夏昶,今江蘇昆山人;宰相夏言,江西人。另外,明初有山西大槐樹夏姓分遷于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地。清代名人有小說家夏敬渠,江蘇人;史學家夏燮,安徽人。此外,清末有閩、粵等地夏姓渡海入臺,后輾轉新加坡等地者??傊?,唐宋以后,,夏姓支脈延伸更廣,且以江南一帶為繁衍望地。經(jīng)過長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區(qū)。廣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三胡北、江蘇、福建、和廣東、廣西等省,今日夏姓分布以江蘇、浙江為多,這兩省夏姓人口約占全國漢族夏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夏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九。三、郡望堂號【堂號】“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過家門而不入,水患終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讓給了他。 夏姓也以"會稽"為堂號?!罢绿谩保好髡履觊g(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為國丈,被明武宗封為慶陰伯。后人為紀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號“正德”為堂名,稱“正德堂”。興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為本族徽號。此外,夏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會稽堂”、“務本堂”、“源遠堂”、“尚忠堂”、“思孝堂”、“明德堂”、“聚奎堂”、“遺愛堂”、“鶴來堂”等?!究ね繒ぃ呵厥蓟识迥辏ü?22年)于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西漢時相當今江蘇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分(僅天目山、淳安縣以西小部分地區(qū)除外)及福建全省。此支夏氏,為西晉高士夏統(tǒng)之族所在。此郡夏姓在受姓以后代有名人,載入史籍。如秦代夏無且,是秦始皇的侍醫(yī);西漢陰城內(nèi)史夏寬,東漢夏馥,字子治,與張儉、范滂齊名,泰山都尉、學者夏恭、晉代孝子夏統(tǒng),皆系會稽郡夏氏家族杰出人物。譙 郡:東漢建安末年從沛郡分一部分設置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毫縣)。高陽郡:東漢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晉泰始初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蠡縣南)。北魏改為郡,移治高陽。魯 郡:西漢初改薛郡置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四、歷史名人夏禹(大禹):夏代開國的君主。顓頊之孫,姓姒氏,號禹。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禪讓為天子,世稱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傳位于子啟,而開君主世襲之制。亦稱為夏后氏。禹是中國人所知的一位治水英雄,他為治水三過家門不入。貴為天子,保持本色,親近百姓,為民謀利,是帝國君主制度下的君主典范。夏 育:衛(wèi)國名震遐邇的勇士,據(jù)說他力舉千鈞,能生拔牛尾。夏無且:在荊軻謀刺秦王之時的侍醫(yī),由于"以藥囊捉荊軻",而名登《史記》的“刺客傳”。夏 勤:東漢人,歷仕京宛二縣令、零陵(今屬湖南)太守、司徒等職,以才干見稱。夏 恭:東漢光武帝時備受人敬仰的學者。依據(jù)史籍記載夏恭是當時最負盛名的易學教授,曾經(jīng)教授生徒達100余人,可謂桃李滿天下。夏黃公:鄞(今浙江省寧波)人,西漢隱士。曾避秦匿商山中,為“四皓”之一。夏侯玄:三國時魏國大臣。精玄理,為玄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被譽為“四聰”之一。夏 瞻:晉代杰出畫家,工于人物、神像。其作品被載入《歷代名畫記》及《圖書集成》等書中。夏執(zhí)中:宜春(今江西省宜春)人,宋代節(jié)度使,以賢揚名。據(jù)傳朝廷舉慶禮,人皆爭獻珍奇,執(zhí)中獨書“一人有慶,萬壽無疆”進之。夏 圭:南宋杰出的畫家。早年工人物畫,后以山水畫著稱。并與馬遠同時,號稱“馬夏”。畫風灑脫,糅合李唐、范寬與米芾的畫法,用禿筆帶水作大斧劈皴,構圖多作半邊或一角之景,時稱“夏半邊”。夏 迪:元代著名畫家,善山水竹石,尤精于繪松。夏 言:江西省貴溪人,明嘉靖年間作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旋首輔執(zhí)政,兩度為相。夏 寅:松江華亭(今屬上海市)人,明代學者,官至浙江參政。其“君子三惜”說被傳為名言。夏 昶:昆山(今江蘇省昆山)人,明代著名畫家。他不僅善繪畫,而且善書能詩;其詩詞清麗,書工正楷,其畫擅長寫竹石,當時推為第一,有傳"仲昭一個竹,江南十錠金"。宋代以后,是夏姓在文學領域里最為光輝的時期。夏原吉:湖廣湘陰(今屬湖南?。┤?,明朝大臣,為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戶部尚書,主持財政27年,支應無誤,在詳定賦役,清倉場,廣屯種,修水利等方面均有政績。夏崇之:湘陰人,明成華年間進士,官至太仆少卿,曾向皇上陳述時務五事,解其利弊,具有超前意識。夏完淳:上海松江人,南明抗清義士。生而早慧,十四歲隨父加入抗清斗爭。所著被輯為《夏完淳集》。夏敬渠:江蘇省江陰人,清代小說家。一生好游,足遍四方。崇信程朱理學。著有小說《野叟曝言》。夏 燮:安徽省當涂人,清代史學家。其不滿清go-vern-ment賣國行徑,強烈抗議外敵入侵,贊賞國人反抗精神,著有《中西紀事》一書。夏丐尊:浙江省上虞人,著名文學家,作品甚豐,有《生活與文學》、《平屋雜文》等,又有譯著《社會主義與進化論》等。夏明翰:湖南省衡陽人,著名無產(chǎn)階級革命烈士,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yè)英勇獻生。臨刑詩中:“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北憩F(xiàn)了一個Communistparty人的革命氣節(jié)。附1:回族中的夏姓據(jù)說取自元皇慶年間(1312-1313年)從西方來泉州定居,后應聘主持清真寺教務的夏不魯罕丁名字的首音。當時,夏不魯罕丁被人們推崇為“攝思廉(伊斯蘭教)夏(長老)。”故又說,回族中的夏姓是從夏不魯罕丁的教務等稱“夏”而來。另,明永樂年間來中國的蘇祿東王守墓人夏乃馬當,在當?shù)厣⒎毖?,遂成了山東德州北營夏姓回民之先祖。在江蘇鎮(zhèn)江,有《明德堂夏姓》。夏姓“原有老譜,清咸豐年間,在原籍揚州被毀,民國五年(1916年),由鎮(zhèn)江、南京始祖中醫(yī)師子衡公重纂,序文中有我族自前明人關以來定居揚州,堂開明德,已有五百年光景,歷傳三十世之譜的記載。1983年,鎮(zhèn)江后裔(夏)容光在此基礎上,建立活頁新譜,并在排輩十字后加添二十字?!保ā舵?zhèn)江回回》)夏姓回族以西北居多。附2:【夏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夏姓宗祠四言通用聯(lián)〗會稽世澤;大臣家風。——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lián)上聯(lián)典指夏姓的郡望“會稽”,借郡望表述對夏禹的崇拜。下聯(lián)典指并歌頌了夏姓的遠祖夏原吉歷事明代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五朝,主管財政二十七年,“為政能得大禮,有古大臣風”。名列四皓;望并三宗?!男兆陟敉ㄓ寐?lián)上聯(lián)典指漢代隱士夏黃公,字少通,鄞人。避秦匿商山中,為“四皓”之一。隱居夏里,故號夏黃公。下聯(lián)典指漢代名人夏馥,字子治,圉人?;傅蹠r初舉直言,不就。名為中官所憚。名聯(lián)四皓;望并三宗。——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lián)上聯(lián)典指秦末漢初鄞縣人夏黃公,避秦末戰(zhàn)亂,與東園公、綺里季、角(Lù 音路)里先生一起隱居在商山,稱“商山四皓”。下聯(lián)典指東漢圉人夏馥,字子治,桓帝初年舉直言,他不去。雖然不與當時的官員打交道,但名聲卻為專權的宦官所懼怕,與范滂、張儉等人同被誣告,不得已逃奔他鄉(xiāng),改變姓名,為人傭工。真宰相器有大臣風——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lián)上聯(lián)典指北宋大臣夏竦,字子喬;江州德安人,少年時聰明好學,通曉經(jīng)史、諸子、律歷及佛老,文章典雅藻麗。歷官光祿寺丞、禮部郎中、鄧州知州、知制誥、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仁宗時任宰相,封英國公。善于結交。著有《文莊集》等。下聯(lián)典指明代湖廣湘陰人夏原吉,字維喆,洪武年間入太學,太祖用為戶部主事,成祖時官尚書。永樂年間,赴蘇、松治水,疏浚吳淞江等,卓有成效。后因上諫而下獄,仁宗即位后復官,歷任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戶部尚書,主持財政二十七年,從沒出過差錯。有《夏忠靖集》。涂山啟瑞;梁國授徒?!男兆陟敉ㄓ寐?lián)上聯(lián)典指相傳禹娶涂山氏,嗣受舜禪,國號夏,后裔遂以夏為氏。下聯(lián)典指漢·夏恭習韓詩,以《易》學教授生徒千余人。賦傳流水;源溯涂山。——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lián)此聯(lián)為夏姓宗祠“平水堂”聯(lián)。全聯(lián)典出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過家門而不入典故。一人有慶;萬壽無疆?!巍は膱?zhí)中撰夏姓宗祠通用聯(lián)此聯(lián)為宋代節(jié)度使夏執(zhí)中書獻孝宗聯(lián)。夏執(zhí)中字子權,宜春人。姐為孝宗后,累官奉國軍節(jié)度使。朝廷舉慶人,人們爭獻珍奇,執(zhí)中獨大書“一人有慶,萬壽無疆”以進,人益賢之。----------------------------------------------------------------〖夏姓宗祠五言通用聯(lián)〗夏卿一個竹;西涼十錠金?!男兆陟敉ㄓ寐?lián)全聯(lián)典指明代畫家夏景(1388-1470),官至太常侍卿,擅畫墨竹,有“夏卿一個竹,西涼十錠金”之譽。崇文陳五事;正夫貴三惜?!男兆陟敉ㄓ寐?lián)上聯(lián)典指明代成化進士夏崇文,字廷章,湘陰人。官吏部主事,條上時務五呈,會詔陳利弊,又書陳五事,時論皆韙之。官至太仆少卿。下聯(lián)典指明代學者夏寅,字正夫,松江華亭人。正統(tǒng)進士,累官浙江參政。嘗言:“君子有三可惜;此身不學,一可惜;此日閑過,二可惜;此身一?。〝娜烁瘢上?。”時以為名言。云覆瑤壇凈;苔生丹灶閑?!啤は姆綉c撰夏姓宗祠通用聯(lián)此聯(lián)為唐代詩人夏方慶《謝真人仙駕還舊山》詩聯(lián)句。夏方慶,貞元中進士。-----------------------------------------------------------------〖夏姓宗祠七言通用聯(lián)〗五經(jīng)開國文臣首七世同居孝友家——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lián)安徽省廬江縣夏家墩夏氏宗祠聯(lián)。上聯(lián)典指東漢九江人夏勤,字伯宗,傳樊氏《公羊春秋》學,歷官京、宛二縣令,零陵(今屬湖南?。┨兀驳蹠r官至司徒,以才干見稱。泉流東海千層浪;日照南山萬樹榮?!男兆陟敉ㄓ寐?lián)此聯(lián)為夏日壽慶聯(lián),可作夏姓壽慶聯(lián)。野叟曝言留名遠;江山佳勝惠世長?!男兆陟敉ㄓ寐?lián)上聯(lián)典指清代小說家敬渠,字懋修,號二銘,江陰人。崇信程朱理學,有小說《野叟曝言》。下聯(lián)典指南宋畫家夏圭,字禹玉,錢塘人。寧宗時畫院待詔。工畫人物,尤擅山水。為“南宋四家”之一。存世作品有《江山佳勝》。節(jié)義清廉羨中執(zhí);文章臺閣愛英風?!男兆陟敉ㄓ寐?lián)上聯(lián)典指宋代節(jié)度使夏執(zhí)中,字子權,宜春人。姐為孝宗后,累官奉國軍節(jié)度使。朝廷舉慶人,人們爭獻珍奇,執(zhí)中獨大書“一人有慶,萬壽無疆”以進,人益賢之。下聯(lián)典指宋代名士夏英公的事典。-----------------------------------------------------------------〖夏姓宗祠八言通用聯(lián)〗盤簇五辛,家迎萬福;觴稱九醞,戶納千祥?!某袪c撰夏姓宗祠通用聯(lián)此聯(lián)為當代“一代詞宗”夏承燾(1900-1986)教授撰書的春聯(lián)
9. 夏和夏侯同姓嗎
夏姓和夏侯姓不是一家。夏朝是大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夏侯姓是由姒姓轉化而來的,源于姒姓夏后氏,是漢族復姓之一,其源流單一,以爵號為氏,得姓歷史距今2400年左右。
夏侯氏的得姓始祖為佗公。在曹魏時代,曹操與夏侯家族關系親近。在漫長歷史過程中,存在部分夏侯氏后人因某些因素簡化夏姓的情況。夏侯氏的郡望為魯國郡、譙郡。西漢初將秦朝原有的薛郡改為魯國,到三國魏及晉代又改為魯郡,其地相當于今山東曲阜、泗水一帶。
魯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qū)。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